法治漫笔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COPYRIGHT
书名:法治漫笔
作者:高鸿钧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ISBN:9787544770125
本书由译林出版社授权得到APP电子版制作与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在“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有幸进入大学。这就像时下彩民巧中六合彩,股民奇遇疯牛市,麻民欣逢杠上开花。然而,当时大学的法学课,充满了政治教条和政策话语,专业含量较低,学术品质很弱。毕业后任教以来,一面回头补课,一面努力追赶专业发展。这不仅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想要探索一些未知领域,也受到职业伦理的约束,避免以己昏昏,误人子弟。另外,还有来自晋升职称和各种考评指标的压力。几十年来,浸泡在法坛里,开口法言法语,下笔法学法理,整天搬弄那些法界“劳什子”,被自己编织的专业绳索,越捆越紧,却无所成。长年累月青灯黄卷,专业领域劳作,不免出现审美疲劳。于是,有时忙里偷闲,挣脱专业“紧箍”,在空中翻几个筋斗,涂抹一些闲情偶寄的文字。
这些文字,积攒数年,略可集结成册。侥幸付梓的《法缘记忆·醉心梦语》,便是其中之一。余下部分,主要是一些书稿的前言和后记,《清华法治论衡》集刊的卷首语与编后记,以及发表在报刊上的评论性文章。这些漫笔闲文,略加拣选,勉强分为三类:“法治漫笔”、“比较法散议”和“法缘余话”。鉴于全篇要义乃是“法治”,小书遂以“法治漫笔”名之。
这些文字,包含着我对法理学和比较法学的思考,尤其是对法治和民主的思考。其间是非,有待读者诸君评判,也有待未来实践检验。一个人的思考,并不代表一代人的思考。但任何人的思考,都会受到同代人的影响,都会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这些思考被记录下来,即便没有借鉴价值,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们这代人的心路历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文字记录了我同许多师长、同学、朋友和学生的交往经历。我一路走来,深深得益于他们的提携、鼓励和惠助。借这本小书出版之机,对他们的深情厚谊深表谢意。
在本书的出版过程中,译林出版社编辑王笑红博士给予了热情鼓励和全力支持。在此,我要向她表示衷心的感谢。译林出版社编辑冯静博士细致审读文稿,积极提出修改意见,并精心安排设计封面和版式。对冯博士的惠助,我诚表谢忱。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鲁楠博士,他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出的许多建议,使本书增色不少。
治言寄天头,梵思寓地角。
记忆成旧事,法缘犹未了。
高鸿钧2017年7月于清华园
人性、法治与制度文明
我们常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性。但人性究竟是什么?我们却难以说清。历史上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有人主张人性本善,有人主张人性本恶,也有人主张人性无所谓善恶,还有人主张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善恶兼具。实际上,上述这些主张都不过是从特定视域出发所做的理论预设,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证明。
这样说来,人性的争论本身并不重要,因为所有这类主张并无正确与错误之分。然而,当我们深入探讨政治哲学及其实践时,也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人性的预设同治国的思路,存有某种微妙的关联。
在中国历史上,性善论源远流长,影响广泛。儒家一向对人性持乐观的态度,例如孟子就认为,人天生秉承良知和善心,即所谓“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四种善心可体现为“我固有之”的四种善德,即仁、义、礼、智。儒家性善论的最通俗表述就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从这种人性预设出发,儒家在政治哲学上提出了贤人政治的人治主张。在儒家看来,为政在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只要把政权交给舜尧那样的贤人来执掌,就会确保国家兴旺发达,社会安定团结,人民繁荣富强。他们认为,这些贤人的贤德和善心,会使他们顺应民意,体贴民心,心系民情,始终能够掌权为公,执政为民。但是,如果遇到不贤的掌权者君王怎么办呢?儒家没有从制度上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而是强调严格筛选,使贤人掌权,即确保“惟仁者宜在高位”。其次是寄望于教化,在儒家看来,通过良好的教化,就能使掌权者保持常善不恶,永不变本色。儒家也预见到了出现暴君的可能性,对此,孟子所提出的对策是采取暴力手段,放伐暴君。
儒家还强调掌权者的榜样作用,甚至认为榜样的力量无穷。在他们看来,掌权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只要掌权者成为道德的楷模,民众就会像“众星拱之如北斗”那样,模仿他们的行为,服膺他们的领导,听从他们的指挥。为此,儒家特别重视明君、清官、循吏的榜样作用和示范效应,认为他们是领导民众趋善的楷模。
从性善论出发,儒家重视精神文明,而不重视制度建构。因此,他们许多良好的愿望难以落实。例如,“为政以德”的德治主张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虽然动机良好,但因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显得苍白无力,最终流于一种劝善的空洞说教。
与儒家相反,中国的法家则从人性恶的预设出发,认为人天生好利恶害,自私自利,任何教化都不足以改变人的恶性,任何贤人掌权,最终都不可靠,关键还是靠制度。因此,他们主张行法治。韩非就明确指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舜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长短,王尔不能半中。”在他看来,没有制度,任何明君都难以治好国家;如果制度完备,法制健全,“使中主守法术”,就如“拙匠守规矩”那样,“万不失矣”。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法家所主张的法治仍然有其严重缺陷,一是君王凌驾于法律之上,不受法律约束。换言之,法家主张的法治,在很大程度上是君王用法律来统治臣民。二是法家主张用严刑峻法来遏制人们的恶性,这种法治充满了以法治民的霸道和杀气。
在西方历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论中,性恶论占据了上风。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以性恶论作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法治主张。他认为,任何人都可能受到感情、欲望或冲动的驱使,从而为非作歹。因此,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不能交托任何人。为了防止独裁统治,可取的方案是实行法治。在他看来,法治是稳定的规则之治,优于无常的个人意志之治;法治是众人之治,优于“哲学王”那样的一人之治。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必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法治漫笔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