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经济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两种施政理念
赫尔伯特·胡佛
(1932年8月11日,总统竞选演说辞)
(经济下滑)这种状态不会再持续,因为我们面临的困难极为艰巨,因为许多人出于怯懦而质疑起我们的理念体系和制度体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还认为我们必须转向由国家直接控制或者以国家为导向的社会、经济体系。那不是自由主义,那是暴政。
富兰克林·罗斯福
(1938年4月14日,第12次“炉边谈话”,“关于经济状况”)
历史证明,强大而成功的政府并不催生专制,羸弱而无助的政府才产生专制。如果经由民主的方法,人民可以得到一个强盛且能捍卫他们摆脱恐惧和饥馁的政府,这样的民主就是成功的;如果人们未能达成心愿,他们就会对民主失去耐心。因此,唯一可以确定能护佑民主的,乃是一个强盛得足以保障人民利益的政府和强大多识且能够保有政府控制权的人民。我们是一个富强的国家;我们可以提供安全和繁荣,而无需廉价抛售我们的自由。
领导者的个人魅力
(1932年美国《时代周刊》描述公众对罗斯福的支持)
整个国家都站在他(富兰克林·罗斯福)一边。即使他做的事是错误的,人们还是追随他。事实正是如此,人们拥护他所做的一切。如果他把国会大厦烧为灰烬,人们仍然会欢呼喝彩道,“烧得好啊,我们总算点起了一把大火”。
导读
在美国经济史上,关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现状和各项政策的讨论,一直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有两种观点一度占据主导,尤其是70年代以来。一种基于货币主义者的解释,另一方则基于凯恩斯主义的解释。无论何种解释,都认同最初经济下滑的原因是1929年股票市场崩盘和1930年金融危机,紧跟着持续两年的经济大跳水,直到1933年早期大量银行破产、倒闭而宣告为止。当然也有其他不同观点。比如,熊彼特主义就认为大萧条是因为技术进步速度放慢所致〔1〕。
“新政”的经济社会计划和制度变化往往被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新政和第二次新政,大略地以1936年为分界线,也有的学者认为是1935年。
半个多世纪以来,已经有众多的经济学者、社会学者、政治学者、文化学者等等,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新政”及其巨大影响。在迪克逊·威克特的这部著作中,作者以丰富的资料,有力的论证,缜密的分析,为我们展示了那场经济危机的全景,从经济、政治、民生和文化等各个角度,论述美国20世纪20-4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前因后果,并重点介绍、对比和分析赫尔伯特·胡佛和富兰克林·罗斯福这两位总统的自身性格和施政理念的差异,对当时美国的社会图景、公正政策、经济与社会发展,都有细致而独到的解析。
每一次危机都蕴藏着发展机遇。大萧条没有击垮美国,从整体社会即将崩溃的边缘到世界第一强国,仅仅用了短短十几年时间。美国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第一章,介绍股市突变,财富一夜之间变成破烂的状况。在20世纪20年代这个繁荣的十年里,伴随着新技术的空前发展,生产的空前扩大,股市的空前膨胀……处在癫狂与幻想的兴奋漩涡深处,美国人确信他们已经彻底摆脱了商业周期引起的衰退与萧条!然而,1929年10月末,股市突然崩盘,股票变成了废纸;此后,美国进入史无前例的大萧条时期。大萧条意味着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不得不告别以往在繁荣时期近乎奢侈的生活方式。对几乎一切耐用品、非耐用品和服务的消费和购买都大幅下降,而这带来了惊人的失业率。向节俭拮据的生活方式回归和高失业率,给人们的身心造成巨大的伤害。人们丧失了健康、丧失了自信,甚至也颠覆了美国人对勤劳与个人奋斗的信仰。
第二章,介绍并分析两种施政理念的较量,以及1932年总统竞选状况。“国乱思良将,家贫念贤妻”,到底是英雄造就时势,还是时势造就英雄,抑或是两者交互作用?1932年的总统竞选,在胡佛与罗斯福之间展开。两人个性迥异:胡佛冷峻拘谨,做事有板有眼,谨小慎微;而罗斯福天生乐观热情,善于与普通民众交流,笃信实验与行动。两种个性的背后更深层的东西,是两种经济思潮;胡佛笃信自由市场经济的自我修复功能,反对政府深度干预经济;而罗斯福则革命性地秉持了刚刚兴起的凯恩斯主义——需求不足、市场不灵时,政府就要进行干预。
第三章、第四章,衰退与萧条仍在深度持续,此时,银行业也开始了灾难性的大崩溃。对此,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府又能做些什么?罗斯福稳健地走到前台,热情洋溢地对美国人说:“我们恐惧的唯一事情,乃是恐惧本身。”“百日维新”吹响了改革与复兴的号角。当然,“新政”对一些问题给出了错误的答案,但罗斯福“至少是现代美国第一个能提出正确问题的总统”。美国独立和杰斐逊以降,政府理念一直是:政府尽一切努力保障个体自由,并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学家从亚当·斯密以来,主流思潮一直都是自由资本主义,主张放任自流。大萧条使前此的理念受到质疑。为了应对危机、实现复兴,罗斯福及其政府对政府职能进行了重大改革,建立多个先前没有的公共机构,运用联邦财政政策对大萧条下的经济进行干预。“新政”取得了大量业绩,却也招来了众多批评,这一切,伴随着罗斯福的竞选连任成功,将得以深化。
第五章,讨论怎样建议一个属于公民、劳工的政府。“劳联”、“产联”、“工人联盟”等劳工组织,通过组织罢工、集体谈判等方式为劳工争取福利:提高最低工资、缩短工时、改善工作环境。同时,劳工组织也逐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对劳工组织持批评态度的人士声称:劳工运动产生了利益集团和劳工领袖的腐败并带来了经济的不景气。
第六章、第七章则在解决城乡差异和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美国当时城乡差距明显,大萧条与“新政”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深刻变革。在城市里,联邦的住宅项目、市政工程,改善了人们的悲惨境况。政府的失业救济和工作救济在给城里人带来帮助的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观念。在农村,“新政”及其立法给那里带来了机械化、新的耕作方法、合作社、医疗保障、限耕条例、道路与水利。这期间,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先是从城市流向农村,之后从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全球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真正开端。“新政”在带来新的政府理念和经济理念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试图打破原有的县、市、州的行政区划界限和地方主义,进行区域发展合作。这种兼顾各地区的政策制度,极大地改变了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美国总统经济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