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游戏:艺术品投资的金融逻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5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灰色游戏:艺术品投资的金融逻辑
作者:[英]梅兰妮·格莉丝(Melanie Gerlis)
译者:何凌
ISBN:9787508677538
中信出版集团制作发行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序言
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投资前景
在过去的十余年中,特别是2009~2011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经历了高速发展。单是艺术品拍卖,其成交额从2005年的18亿美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75亿美元,而2011年的成交额达到顶峰,为152亿美元。2005~2016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长如图0-1所示。
图0-1 2005~2016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长
资料来源:欧洲艺术和古董博览会(TEFAF)2016年《全球艺术市场报告》;巴赛尔艺术展(Art Basel)2017年《艺术市场报告》
虽然2012年以后,由于监管、宏观经济,以及政治反腐等一系列原因,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进入了一个下跌与盘整的阶段,但到了201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仍然以接近110亿美元的总规模(其中,艺术品拍卖占到了7成多,其余是画廊等零售交易),与美国、英国一起雄踞全球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前三甲。
艺术品可否作为一个投资工具?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艺术行业及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士对此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然而不管有着怎样的感情因素,艺术品作为一种“可投资的另类资产”受到了日益密切的关注,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004~2016年中国艺术品价格指数和证券指数的对比如图0-2所示。通过对2004~2016年雅昌“近现代名家指数”以及相同时段的上证指数和恒生指数进行对比,可以看出,在此期间以雅昌“近现代名家指数”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投资回报远远高于同期的证券市场。相比于上证指数在此期间80%的增幅,雅昌“近现代名家指数”中的代表艺术家(如吴昌硕、张大千、齐白石等)的作品在此期间的平均回报达到8倍左右的涨幅(张大千的作品平均交易价格达到了10倍的涨幅)。
图0-2 2004~2016年中国艺术品价格指数和证券指数的对比
资料来源:雅昌艺术市场检测中心;Yahoo !财经
中国艺术品市场过去5年来发展相对平缓,这确实使很多人对这个市场失去了信心。那么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未来究竟会如何?我暂不轻下结论,而是提供一组数据以供大家思考。
首先,来看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供应水平。根据《2015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2015年中国大陆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总量约25万件,其中单价超过100万元的高价艺术品约4 000件。在过去的5年中,成交总量在25万件至36万件之间波动,而其中高价位的艺术品的成交量在5 000件的量级徘徊。虽然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一定数量的仿造品,但艺术品市场供应量的提高相对缓慢本质上是由艺术品(特别是“精品”)本身的相对“稀缺性”所决定的。未来成交总量也许会因为市场格局的变化(比如当代艺术品所占比重的提升)而有所增加,但是艺术品市场中“精品”的供应量快速增加的可能性并不高。
其次,来看需求层面的相关数据。根据与艺术品行业同行的讨论估计,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活跃”的客户(指每2~3年会有艺术品买卖交易的客户)有10万~15万人,而年均交易100万元以上的客户(所谓“高端艺术品收藏家”),不会超过1万人。可以将之与中国的富豪人群(或称“高净值人群”)的规模对比分析。据贝恩(Bain Capital)公司的估计,2015年中国可投资资产超过1 000万元的“高净值人士”超过120万人,且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加,而其中可投资资产超过5 000万元的“超高净值人士”约有16万人,2008~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士规模的变化如图0-3所示。根据经验,假设“5 000万元”可投资资产是迈入“高端艺术品收藏家”的门槛,通过对比可以判断中国的“超高净值人士”中艺术品收藏的渗透率目前还不到6%,而这16万“超高净值人士”手中的可投资资产规模高达18万亿元,因此,可以看到2016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约110亿美元的规模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换一个角度思考“未来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能有多少倍的投资回报”这个问题,基本上就是对一个大趋势的判断:是否会有更多的“超高净值人士”成为所谓的“高端艺术品收藏家”?这个群体的规模是否会从现在的不到1万人,变成2万人、3万人?同时这个群体花费在艺术品上的预算是否会有成倍的增加?
图0-3 2008~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士规模的变化
资料来源:贝恩公司《2015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与欧美那些所谓的“艺术品收藏大国”相比,其实中国的艺术品收藏传统要悠久得多。皇家艺术品收藏到了东晋和南朝已经相当成规模,如距今约1 500年前,南朝的梁武帝已经建立了卓有成效的王羲之书法收藏体系。从唐朝到清朝,每个朝代都会有数个皇帝痴迷于艺术品收藏。而从北宋开始,民间的艺术品收藏开始繁荣,到了明清甚至出现了如项元汴、孙承泽、安岐、庞元济这样拥有大量国宝的收藏家。
而有趣的是,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富一代”从事艺术品收藏的基本是凤毛麟角。对于艺术品收藏,财富只是前提,而远非充分条件,要成为真正高品位的“收藏家”,往往需要几代人的熏陶和学习。而中国大陆目前的高净值人士或者超高净值人士,绝大多数还是处在第一代,或者是第一代向第二代交接的时刻。随着中国高净值人士规模的不断增长,以及整个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不断修复,中国再次出现真正的艺术品收藏盛世也许不是天方夜谭。
然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的是,艺术品作为投资类别有着一些先天不足。比如艺术品的低流通性、低透明度、高交易成本,以及由于艺术品非标准化特质带来的鉴定、估值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足将导致在艺术品投资活动中出现一系列偏差和失误。在国内艺术品市场最热的2010~2011年,市场上出现了超过50只艺术品投资基金,募集总金额超过70亿元。然而,当年募集的绝大部分艺术品投资基金业绩都惨不忍睹。这固然是由于2012年艺术市场的“滑坡”,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这些投资产品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艺术品自身的特质, ............

书籍插图:
书籍《灰色游戏:艺术品投资的金融逻辑》 - 插图1
书籍《灰色游戏:艺术品投资的金融逻辑》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灰色游戏:艺术品投资的金融逻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