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微观经济学
序 言
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价格理论
第三章 弹性理论
第四章 消费者行为
第五章 生产者行为
第六章 完全竞争和垄断市场分析
第七章 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第八章 生产要素的需求与供给
第九章 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第十章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初步
后 记
序 言
中国的高等教育经过“九五”期间的“合并、合作、共建、调整”,扭转了长期以来形成的部门和地方条块分割、重复办学的局面,初步完成了由部门办学向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的转变。中国不但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同时也要形成一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将成为我国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之一。
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分析,阐述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资源配置的特点和经济规律,以及改善资源配置的途径和方法。正是因为这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微观经济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并成为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微观经济学》教材,是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经贸分院教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而编写的教材。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基础上编写了这本教材。本教材在参考国内外已有的优秀教材基础上,突出了应用性和适用性,既保持了微观经济学教材原有理论体系,又强调了原理的应用,通过深入浅出的表述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枯燥的理论变为积极的现实思考。
本教材具有以下特色:
1.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完美结合。本教材紧扣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以及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和方法分析国内外经济现象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教材应用性的特点,把学生应当学习和掌握的应知应会的基本技能贯穿于教材中,将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2.经典学说和学科前沿相结合。本教材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讲解的基础上,及时反映和汇集新观点、新知识,积极吸纳学科的前言动态、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使学生以新的视角和思路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近几十年微观经济学这一学科有了长足发展,本教材注意吸收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既保留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又力图将微观经济学新方法、新理论介绍给广大读者。
3.适用性。本教材在编写中结合中国国情,将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与中国企业和市场的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大量的实例和案例来阐述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理论,所以很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教材运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经济学原理和思想,尽量避免使用和少用复杂的数学工具和模型,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我相信这本经过精心策划、认真编写出版的教材会培养读者对经济学的兴趣,并获得广泛认可!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教授博导 肖文
2009年11月18日
第一章 导 论
内容提要
本章扼要阐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西方经济学的演变,概括介绍微观经济学中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对初学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抽象、晦涩和难以理解。但学习和把握这些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对这些基本概念的掌握是继续学习的基础。在对本章一些基本概念有了粗浅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和认识的深化,将会逐渐加深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中更多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对微观经济学的整体认识,并增强应用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
第一节 稀缺性与经济学
一、资源的稀缺性
(一)“经济”的含义
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奴隶主组织和管理,意指“家庭管理”。色诺芬认为,“家庭管理”应该成为一门学问,这门学问的研究对象就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而管理好自己财产的标志就是使自己的财产不断增加。现代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这个词演变而来的,含有“微观”的意思。色诺芬所处的时代大体上相当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一些古籍中,也已出现“经济”一词。其意思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之意。可见,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含有“宏观”的意思,与西方文献中的“经济”一词的意思并不相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经济”一词的含义已和其原始含义有较大不同。“经济”泛指人类社会一切物质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也有节约、节俭的意思。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学或经济活动的影子无处不在,我们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着我们对经济学的理解。比如我们会说“我最近经济比较紧张”,也会说“我们要为国家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又或者说“这样做不经济”,等等。虽然用的都是“经济”一词,但具体含义有所不同,第一种说法主要是指收入状况,第二种说法涵盖了整个经济活动,第三种说法指的是资源利用效率不高。这几种情形都包含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二)稀缺性
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来自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
物质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物质资料,没有这些物质资料人类不能生存,社会也就不能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物品分为两类:自由物品和经济物品。经济学中把那些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可以随意取得的物品叫自由物品,如阳光、空气等;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物品叫经济物品,如房子、汽车、粮食等。经济物品的共同特点是有一定的市场价格,如果免费相送,人们得到的数量必然小于人们想要的数量。显然,经济物品的第一个特点是有用性。第二个特点是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第三个特点是价格为正。第四个特点是经济物品相对于自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这与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觉——有用的物品总是相对缺乏的——相一致。换句话说,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但是我们面临的经济物品是有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微观经济学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