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浅薄
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热切渴望的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楚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卡尔同时也明确回答了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们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我们正在牺牲深度阅读和深度思考的能力吗?
现在,卡尔把他的论证扩展到最具说服力的探索研究上,针对互联网导致的智力后果和文化后果,他阐述了迄今未见公开发表的观点结论。娓娓道来,叙述得引人入胜。
卡尔让人心悦诚服地认识到,所有的信息技术都会带来一种智能伦理。印刷图书如何让我们进入聚精会神的状态,从而促进深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相比之下,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蜓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其伦理规范就是工业主义,这是一套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的伦理,也是一套产量最大化、消费最大化的伦理——如此说来,互联网正在按照自己的面目改造我们。我们变得对扫描和略读越来越得心应手,但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浅薄》一书中,有智能技术的发展历史,有大众科学的普及知识,有文化批判的真知灼见,全书处处闪耀着令人难忘的智慧之光,这些内容恰似对我们现代人的心智状态所做的全面而深远的拷问。
这本书必将永远改变我们对传媒和大脑的思考方式。

传媒即思维
挡不住的“浅薄”
我变成了机器人:失去了以前的大脑
谷歌是上帝还是恶魔
记忆哪里去了:做互联网的奴隶还是看客
关于本电子书制作
内容来源:
网易读书连载
[http://data.book.163.com/book/home/009200020010/000BBGFC.html]
本书源文件采用RestructuredText;由Sphinx制作生成HTML和ePub版本,Mobi格式由Calibre转换而成。
由于制作过程中难免带入错误,欢迎大家指正,我将在随后的版本中修改。
版本变更
v1.0.0; 2010/12/27, 完成全书排版
Lyricz < flyhigher @ gmail . com >

围绕“传媒即是信息”这条主线,作者思考的是,随着人类媒介工具的革命,人本身的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这个革命性的媒介,将怎样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这本书大半部分内容的聚焦点都在于:在互联网这种“新造纸术”出现后,“力图搞清楚自己头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
传媒即思维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 互联网周刊主编
姜奇平
我的猫做梦了。
因为天冷了,我将放养在山中的波斯猫班尼重新带回家。放养之前,班尼从来不做梦;重新家养后,班尼有个变化:开始做梦了。一天半夜,在我工作的时候,忽然听到班尼开始说梦话,它喵喵地叫得像它小时候那样,眼睛却紧紧闭着。过了一会儿,它又开始频频蹬腿,好像在抓猎物。我知道,班尼这是在做梦。
做梦这种“活儿”,连猫都可以胜任,可见,弗洛伊德想通过对梦的研究来解析人的本质,结果充其量是把人研究到猫的水平。猫能像人那样做梦,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做梦不需要工具。从事需要工具才能进行的信息活动,是人区别于猫的主要地方。在这点上,麦克卢汉显然高于弗洛伊德,因为他说“传媒即是信息”。这意味着,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媒介(工具)方式决定人的信息方式,相当于信息生产力决定思维生产方式。“传媒即是信息”这个著名论断,首先就把我家的猫排除在外了,因为我家猫除了拿报纸磨牙之外,从来没有认真对待过传媒。
《浅薄》这本书,核心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
一、提出问题的角度
围绕“传媒即是信息”这条主线,作者思考的是,随着人类媒介工具的革命,人本身的思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是互联网这个革命性的媒介,将怎样从根本上改变人的思维。这本书大半部分内容的聚焦点都在于:在互联网这种“新造纸术”出现后,“力图搞清楚自己头脑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可怜猫头脑中的信息,不会随传媒改变而改变。)
作者的逻辑,是从“传媒即是信息”这个基点展开的,这个命题的前半部分是传媒,即思维上的生产力工具(中介)的变化;后半部分是信息,即思维上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大脑运转方式的变化。对前一个方面,作者指出:“互联网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在众多影响人类思维模式的工具当中,互联网是最新出现的一种工具,这是对它的最佳理解。”“除了字母和数字之外,互联网可能是引起大脑改变的唯一一项最有力的通用技术。最起码是自有书籍以来最有力的一项技术。”对后一个方面,作者认为,“只有在智力发展史的全面背景下来观察,才能对互联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作出正确判断。”他最关心的是:“使用互联网会对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带来什么样的实际影响”。
二、结论的含义
《浅薄》这本书思考的结论,体现在书名“浅薄”之中。用我的话解释就是:工业化思维方式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信息化思维方式是透过本质看现象,由深入浅。后者达到的,就是浅薄,而浅薄比深刻境界更高。
浅薄,在汉语中带有贬义,但在本书中却不是贬义。思维上的浅薄,一般是说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因此,它是与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我们一般人由于受传统工业化影响,总是觉得本质高于现象,因此深刻好,浅薄不好。但我们不知道,这种思维方式(相当于“传媒即是信息”中的“信息”),是特定思想工具(相当于“传媒即是信息”中的“传媒”)决定的结果,是柏拉图《理想图》中所说的那种“洞穴之见”,“有效期”不过二三百年。人类第一个为现象正式翻案的大思想家是现象学的代表人物胡塞尔。他提出“回到事物本身”(又可译为实事求是)的著名命题,一举扭转了工业革命后过分注重本质的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改革就是摆脱“深刻”的教条而尊重“浅薄”的实践并取得成功的范例。《浅薄》这本书是从传媒 从造纸术到互联网 演变的角度,对回到事物本身的思维方式的一次有趣探析。通过本书,人们赫然发现,真正使现象式思维成为可能的生产力,就是互联网传媒。超脱于工业化这个区区三百年的短期事件,回到思维方式的历史本然状态就会发现,现 ............

书籍插图:
书籍《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 插图1
书籍《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