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谢洪尼耶遗风》作者:谢德林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76mb。
书籍内容:
《波谢洪尼耶遗风》作者:谢德林
译音前言
――谢德林和他的《波谢洪尼耶遗风》
米哈伊尔・叶符格拉福维奇・萨尔蒂科夫―谢德林是俄国十九世纪下半期杰出的讽刺作家。
谢德林生于一八二六年。这一年,沙皇尼古拉一世血腥镇压了十二月党人的起义。
谢德林卒于一八八九年。这一年,十九岁的列宁参加了费多谢也夫①组织的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的活动。
①尼・叶・费多谢也夫(1871―189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非常有才干的、非常忠于自己事业的革命家”(列宁)。
一八二六至一八八九年,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封建农奴制关系由鼎盛期走向危机期,终于为资本主义关系所取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在谢德林晚年时,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工人革命运动应运而生,俄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
列宁在纪念赫尔岑的文章里,论述了在俄国革命运动中的三代人物。按年龄算,谢德林是头两代人物的同时代人。四十年代,谢德林开始从事文学创作,那正是别林斯基和赫尔岑为俄国先进知识界开拓革命民主主义世界观道路的时期。五十年代中期,谢德林从发配地归来后,做了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和涅克拉索夫的战友,为革命民主事业呕心沥血,奋斗终生,成为革命民主派在文学界的最后一个巨人①。作为俄国革命运动中的第二代人物,谢德林已经预感到了革命的风暴,预言过它,期待着它,但他还只是“未来风暴的年轻舵手”,而不是风暴本身。他未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但马克思主义者对他并不陌生。他是马克思“特别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②。列宁在对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论战时,引用他塑造的人物形象为武器,达三百次以上。列宁还指示要“不时在《真理报》上回忆、引证并解释谢德林”的作品。
①《资本论。的俄译者丹尼尔逊将。波谢洪尼耶遗风,寄给恩格斯时,在信里称谢德林为“杜勃罗留波夫文学团体里硕果仅存的代表”。
②拉法格说:“当马克思已经五十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习俄文……六个月以后,他已经能满意地阅读俄国诗人和散文作家的作品,其中特别是他给以高度评价的普希金、果戈理和谢德林。”
谢德林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父亲曾在莫斯科档案馆任职,公余之暇,译点外国作品,写点诗,但他在文学上并无建树。母亲是莫斯科一个富商的女儿,精明强悍,酷好财势。父亲衰败的田庄,在她手里得到振兴和扩展。她既贪婪又吝啬,既愚昧又专横,对农奴的剥削和压迫,残酷至极,连自己的丈夫也被她作践得猥琐不堪。从《波谢洪尼耶遗风》中的“我”的父母身上,清晰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双亲的面影。
谢德林是吃农奴奶妈的乳汁并由农奴保姆带大的,最初教他认字读书的是农奴圣像画师和卑微无知的家庭女教师。谢德林在地主庄园里度过童年时代,他母亲的恶劣行径,以及农奴们的悲惨遭遇,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刻下了终生难忘的深深的迹印。他父亲藏书颇丰,使他早年有机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他年少时没有被农奴制的暴虐腐朽和尔虞我诈的商人气息的家庭环境所戕害和吞噬,无疑与这些因素有关。
十二岁时,谢德林被保送人皇村学校。这是一所为权贵子弟设立的特权学校,未来的高官显吏的养成所。在那里,从某些飞扬跋扈的纨绔子弟身上,他初步认识到沙皇政府官僚机器的专横腐败。在那里,他摹仿莱蒙托夫的作品写诗,对海涅的作品发生兴趣,泽过诗人的诗。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期,他见到了别林斯基,读了后者的著作,又与彼得拉谢夫斯基过从甚密①,思想上受到他们很大的影响。
①彼得拉谢夫斯基是谢德林在皇村学校的同学,彼比谢早两年毕业。毕业后从事革命活动,与在校同学保持密切联系,曾打算吸收十五岁的谢德林合办一个杂志。谢德林在皇村学校毕业后。经常参加技所主持的进步团体“金曜会”的活动。
十八岁那年,谢德林在皇村学校毕业,被派到军政部任职后,仍经常参加彼得拉谢夫斯基小组的活动,阅读进步书籍,讨论解放农奴、改革司法等社会问题,并开始从事写作。
一八四八年,谢德林二十二岁,这年三月,他发表了他的第二部小说《莫名其妙的事》,对建立在压迫基础上的社会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沙皇政府慑于法国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以及这部小说的革命倾向,逮捕了谢德林,并把他放逐到维亚特卡省,置于宪兵监视之下。这种放逐与当时发配西伯利亚去服苦役有所不同。被放逐者仍在地方政府任职,在物质生活上受到优待,还可以出入于外省的社交界。沙皇政府企图通过这种腐蚀办法,使那些不坚定的贵族青年逐渐习惯宦海生涯,从而挽救它的“迷途羔羊”。谢德林在外省放逐了将近八年,虽然感到痛苦,却并未消沉。在放逐期间,他常到农村去,利用自己的省府特派员的地位和职权,惩办地方上的贪官和地主,替农民说话,还为农民开办展览会。他曾长途跋涉,到乌拉尔和卡玛河流域一带去考察分裂派教徒①的状况。在几千里的行程中,他常常借宿在农民的小木屋中,和农民促膝谈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没有一个旧俄作家有机会象他这样直接观察和研究各方面的生活,从省城里的上层人物至最低层的农奴;没有一个旧俄作家象他那样深入实际,既熟悉官僚、商人、地主、富农等各色压迫者和剥削者的底蕴,又了解被压迫被剥削的底层群众的疾苦。长期的放逐生活,不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人民的接近,使他“直接接触到人民的有生力量”,提高了认识,完成了世界观的转变,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人生观。也决定了他未来的创作的性质。
①十七世纪时,俄国教会因为修改宗教仪式问题发生反对官方教会的运动。这个运动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于封建剥削的抗议,因此运动的参加者,即分裂派教徒受到沙皇政府迫害,不少人逃到了边远地区。分裂派教徒的活动继续了好几个世纪。
一八五六年初,谢德林重返彼得堡。放逐的八年,是俄国反动统治变本加厉的八年。这其间,别林斯基去世了(1848年),火热的语言一度中断。彼得拉谢夫斯基的团体遭到血腥镇压(1849年)。书报检查制度扼杀着一切进步言论。其后,随着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的发展,国内政治生活出现了活跃局面。战时的无尽征发,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波谢洪尼耶遗风》作者:谢德林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