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轶事汇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2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唐人軼事彙編(第一册)
唐人軼事彙編(第二册)
唐人軼事彙編(第三册)
唐人軼事彙編(第四册)
前言
傅斯年在《史料學方法導論》中説「官家的記載時而失之諱」,「私家的記載時而失之誣」。陳寅恪在《〈順宗實録〉與〈續玄怪録〉》一文中持同樣見解,提出了治史的一項原則,體現了學術思想的進步,文曰:
通論吾國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於誣妄,而官修之書,其病又在多所諱飾,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於官書及私著等量齊觀,詳辨而慎取之,則庶幾得其真相,而無誣諱之失矣。
這項原則的提出,是他縱觀吾國史料之後得出的結論,符合實際。
公私纂述的常見弊端
「私家纂述易流於誣妄」,這容易理解。考其原因,則有如下數端:
(一) 囿於見聞,易滋誤端 那些出身世家與個人社會地位高的作者,因爲經歷的事情多,接觸的人也多,記載的事情,出於耳聞目見,也就比較可信。例如趙璘撰《因話録》六卷,《四庫全書總目》稱「璘家世顯貴,又爲西眷柳氏之外孫,能多識朝廷典故。《東觀奏記》載唐宣宗索《科名記》,鄭顥令璘採訪諸家科目記,撰成十三卷上進,是亦嫻於舊事之明徵。故其書雖體近小説,而往往足與史傳相參」。注 但如《雲溪友議》的作者范攄,本是江湖散人,居留多在吴越一區,交游中乏多聞博識之士,記叙的内容,往往出於道聽途説,不可信從。例如他在《江都事》中叙李紳故事,云李紳治民嚴酷,致使「邑人懼禍渡江過淮者衆」,顯然過於誇張。當然,小説中的記載也不大可能純出編造,往往以一些不可靠的傳説爲根據。《新唐書》卷一八一《李紳傳》言開成初爲河南尹,「紳治剛嚴」,惡少「皆望風遁去」,《雲溪友議》却記作一般平民「户口逃亡不少」了。書中還説「騾子營騷動軍府,乃悉誅之」,尤屬張冠李戴。「騾子營」乃蔡州軍事,見《舊唐書》卷一四五《吴元濟傳》與一六一《劉沔傳》。吴傳云:「地既少馬,而廣畜騾,乘之教戰,謂之『騾子軍』,尤稱勇悍,而甲仗皆畫爲雷公星文以爲厭勝。」可知此事與李紳全然無涉。
(二) 朋黨成見,故意歪曲 史稱唐代之亡,乃由三個問題所觸發:藩鎮、宦官、朋黨。中唐之後,小説言及朋黨之争者甚多。牛李之争此起彼伏,持續數十年之久,把許多文士都捲了進去,他們記叙的東西,難免帶有偏見。例如李黨中人劉軻著《牛羊日曆》,就對牛僧孺等人肆意醜詆;牛黨中人盧言著《盧氏雜説》,也曾引用一些不可信的材料對李德裕肆意攻擊,且對對方政治上的失敗持幸災樂禍的態度。注假如輕信這些材料,也就會受到欺騙,從而作出不合實際的結論。
(三) 攘善諱惡,任意抑揚 我國士人常有用文字發泄私怨的情况。例如有人作《補江總白猿傳》,惡意污蔑歐陽詢,云是白猿所生。但也有另一種情况,有人爲了盜竊虚名,宣揚自己的家庭,往往將他人的一些事迹歸在自家身上,形成迷惑不清的情况。例如《鄴侯家傳》中記載德宗時宣武節度使劉玄佐入朝一事,云是出於李泌的勸告,就不符事實。《資治通鑑》貞元二年十一月「壬寅,玄佐與陳許節度使曲環俱入朝」,胡三省注:「韓滉既遺劉玄佐以入朝之資,又大出賞勞以動其一軍之心,玄佐雖欲不入朝,得乎?」又引《考異》曰:「《鄴侯家傳》曰:『韓相將入朝覲,先公令人報:「比在闕庭已奏,來則必能致大梁入朝。今來,所望善諭以致之。」十二月,劉玄佐果入朝。』」司馬光隨後加按語曰:「此蓋李繁掠美。今從《柳氏叙訓》。」可以想見,這類事情如無史家進行考辨,也就會一直混淆不清地傳播下去。
私人著述之所以出現上述情况,容易理解。因爲作者閉門著書,不受任何約束,如果文德不高,也就會出現「誣妄」之弊。即使他文德尚佳,也想努力徵實,但個人見聞有限,終究會有缺失的地方,難免出現「誣妄」的流弊。
「官修之書」的情况應該好些了吧。從史料的來源、史官的待遇、修史的組織措施等方面來説,條件總是要好得多。但史官修史也會出現種種問題,這裏有社會的原因,也有個人的原因。
史官修史一般總是把皇帝的實録作爲基本的史料。我國自周代起,就已建立起了完整的史官制度,記言記事,各有所司,歷代都有相應的建置。按理來説,由日常起居官記下的起居注,再在這基礎上整理出來的實録,應該是最爲可信的了。實際情况並不如此。且不説地方官吏及朝廷禀報的材料是否全然可靠,就在修史的人編纂實録時,也要受到當時政局的影響,增删材料,抹煞事實,甚至徹底加以改寫。例如韓愈撰《順宗實録》,叙宦官的劣迹甚爲切實,隨即遭到宦官的忌惡,以致憲宗、文宗兩朝多所修改,詳見《舊唐書》卷一五九、《新唐書》卷一四二《路隨傳》。
從個人原因來説,史德不佳,而又憑藉高位,那也會出現極爲荒謬的事。例如初唐時期的許敬宗,以迎合高宗、武后而得寵,主持史局後,利用修史謀求私利,竭盡顛倒黑白之能事。《舊唐書》卷八二《許敬宗傳》曰:
敬宗自掌知國史,記事阿曲。初,虞世基與敬宗父善心同爲宇文化及所害,封德彝時爲内史舍人,備見其事,因謂人曰:「世基被誅,世南匍匐而請代;善心之死,敬宗舞蹈以求生。」人以爲口實,敬宗深銜之。及爲德彝立傳,盛加其罪惡。敬宗嫁女與左監門大將軍錢九隴,本皇家隸人,敬宗貪財與婚,乃爲九隴曲叙門閥,妄加功績,並升與劉文静、長孫順德同卷。敬宗爲子娶尉遲寶琳孫女爲妻,多得賂遺,及作寶琳父敬德傳,悉爲隱諸過咎。太宗作《威鳳賦》以賜長孫無忌,敬宗改云賜敬德。白州人龐孝泰,蠻酋凡品,率兵從征高麗,賊知其懦,襲破之。敬宗又納其寶貨,稱孝泰頻破賊徒,斬獲數萬,漢將驍健者,唯蘇定方與龐孝泰耳,曹繼叔、劉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隱惡如此。初,高祖、太宗兩朝實録,其敬播所修者,頗多詳直,敬宗又輒以己愛憎曲事删改,論者尤之。然自貞觀已來,朝廷所修五代史及《晉書》、《東殿新書》、《西域圖志》、《文思博要》、《文館詞林》、《累璧》、《瑶山玉彩》、《姓氏録》、《新禮》,皆總知其事,前後賞賚,不可勝紀。
這些著作,大都已經失傳,有的史書却還在流傳。對待那些經過許敬宗之手的文字,當然應該鄭重檢覈的了。
許敬宗的修史,固然竭盡任意抑揚之能事,但總還有一點事實根據在,還不能説是捕風捉影的編造。而像五代之時南唐的編寫家世,則純出於憑空虚構,更無史實可言。司馬光《答郭純長官書》曰:
李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唐人轶事汇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