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8mb。
书籍内容:

  
目录
 

编选说明
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王 蒙:永远的巴金
贾平凹:《秦腔》记
贾平凹:在女儿婚礼上的讲话
韩少功:土地
陈丹青:我谈大先生
梅 洁:不是遗言的遗言
雒青之:菊花里的刀光
李 辉:在冬天,怀念梅志
冯 唐:浩浩荡荡的北京
金翠华:世间最美丽的眼睛
张成起:走进总督府
王小艾:娘是世上那个最亲你的人
余秋雨:恒河残稿
池 莉:上海的现实主义
裘山山:四十年前的爱情
陈建功:少年时代的一次出走
从维熙:底层情缘
冯骥才:怀念老陆
石 英:洪阳洞走出了严嵩
李存葆:识君应是千古事
邓 刚:明天我结婚
林 非:美哉,嘉兴
高洪波:奥斯威辛的风
周 明:没有讲完的童话
范咏戈:平明寻白羽
韩美林:木头片子
林 希:一分钱情结
叶文玲:寂寞分水塘
王巨才:走马平塘
王宗仁:望柳庄
祝 勇:昆明:最后的顺成街
红 孩:躲在门柱后面的女孩
刘家科:无名氏
蒋元明:母亲的背篓
杨献平:周围
熊育群:复活的词语
郭保林:根之魂
徐 风:大人巷
石庆华:独处与思考
杨宣强:海拔是一种境界
高凯明:93盏油灯
黄永达:乡下的继母
高 勇:村庄的细节
刘志成:伤逝的雪
辛 茜:飞进心里的歌声
陈永林:亲吻一棵树
杨 莹:雪花赋
姚雪雪:庐山的一件往事
 

编选说明
 
  一年来的散文创作可谓花团锦簇、五彩缤纷,新作和力作层出不穷,炫目迷人。为了梳理散文创作的实绩,出版者通常的做法是将散文、随笔和杂文分别编辑出版一个年度选本。然而,我们正处于一个飞速前进、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大读者的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因此,如何既能有效地满足读者的各种阅读要求,又能“多快好省”、切实可行呢?

  2005 年我们曾尝试将三者合而为一,即将侧重抒情状物写人记事的散文称为美文,与随笔、杂文合为一起,统称为散文,也就是“大概念”的散文。成书面市后不但为读者所接受,市场表现也相当不错。尊重时代的要求,与广大读者贴心,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其实,任何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都是要经过时间考验的。然而,我们有责任把一年来优秀的散文作品推荐给广大读者,使读者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不至于无所适从甚至被淹没,而是提供一个了望的窗口,提纲挈领,有所把握。于是,我们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和研究,评出一年来“排行榜”上的美文 10 篇、随笔 5 篇、杂文 5 篇;同时评出美文、随笔和杂文的“佳作”各若干篇。

  评选的原则是一切从散文的文本出发,文本之外的任何因素,例如作者的知名度、年龄、地域、关系等均不在考虑之列,坚持评选的公正性和文学的良知。然而,对一篇文学作品的评价也是见仁见智的,除了遗珠之憾外,列入“排行榜”和作为“佳作”的入选作品,也只是我们的看法和传递的一种信息,提供给读者作为阅读时的参考而已。

  中国散文学会

  2006年1月
 
 
 

 

  
周国平: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公元前399年春夏之交的某一天,雅典城内,当政的民主派组成一个五百零一人的法庭,审理一个特别的案件。被告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399),此时年已七十,由于他常年活动在市场、体育场、手工作坊等公共场所,许多市民都熟悉他。审理在当天完成,结果是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怪诞的一页,一个人仅仅因为他劝说同胞过更好的生活,就被同胞杀害了。雅典是哲学的圣地,但看来不是哲学家的乐园,出身本邦的哲学家只有两个,苏格拉底被处死,年轻的柏拉图在老师死后逃到了国外。这又是人类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一个人宁死不放弃探究人生真理的权利,为哲学殉难,证明了人的精神所能达到的高度。正因为出了苏格拉底,雅典才不愧是哲学的圣地。

  多亏柏拉图的生花妙笔,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栩栩如生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风采。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

  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决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宁愿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现在,我们主要依据柏拉图的记述,在若干细节上参考色诺芬的回忆,来察看这个案子的来龙去脉。原告有三人。跳在台前的是无名诗人美勒托,长一根鹰钩鼻,头发细长,胡须稀疏,一看就是个爱惹是生非的家伙。还有一个无名演说家,名叫莱康。实际主使者是皮匠安尼图斯,一个活跃的政,客,终于当上了民主政权二首领之一。他的儿子是苏格拉底的热心听众,常常因此荒废皮革作业,使他十分恼火。在他政坛得势之后,苏格拉底曾挖苦他说:“现在你用不着再让儿子做皮匠了吧。”更使他怀恨在心,遂唆使美勒托提起诉讼。事情的起因看上去小得不能再小,似乎是个别人泄私愤,何以竟能够掀起若大波澜,终于要了苏格拉底的命?

  其实,安尼图斯之流恼恨苏格拉底,多少代表了一般市民的情绪。苏格拉底喜在公共场所谈论哲学,内容多为质疑传统的道德、宗教和生活方式,听众又多是像安尼图斯的儿子这样的青年。雅典的市民是很保守的,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恪守本分,继承父业,过安稳日子。像苏格拉底这样整天招一帮青年谈论哲学,不务正业,在他们眼里就已经是败坏青年了,因此,一旦有人告状,他们很容易附和。当然,把一个哲学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2005年中国散文排行榜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