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前言创作前言

于信强
二OO一年三月十七日,我和往日一样,翻阅《参考消息》和《环球时报》,发现关于日本的右翼漫画家小林善纪《台湾论》的一些报导,引起我极大的关注,后通过蔡省三(国民党原少将,抗日将领,著名的时事评论员)夫妇从香港带回一本《台湾论》原版书,看后特别愤怒,作为一名中国的卡通画家,我认为自己有责任、有义务把一个积压多年的创作愿望展示给广大读者,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中日历史,并努力使它符合历史事实,为广大读者所接受,为我们的卡通漫画创作一些扬眉吐气的东西。
于是,我走访了中国许多有关抗日战场和遗址,同时,也拜访了一些抗日幸存者和抗日英雄,又一春夏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耗时一年才编成的这部《论日本》,书中均是个人观点,有不到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人出生于抗日家庭,祖父辈们在胶东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幼时母亲也对我说起日寇在我出生的家乡江西上饶的一些暴行,我的外祖父就死于日军的大轰炸,周围的祖辈也有受日军屠杀的幸存者。母亲记得曾经在我们家乡江西上饶的一次大轰炸,炸死平民数以百计,惨不忍睹,日本人还屠杀了离我们家不远的一个村庄的全部老百姓,把死者抛到水潭里。祖父辈们的亲身经历和控诉对我幼小的心灵震憾很大。
而日本人对于那场暴行极力掩盖事实真相,不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不愿承担战争责任,侵占我钓鱼岛,右翼分子还插手台湾事务,与台独分子李登辉、陈水扁之流串通一气,阻挠我国统一等种种事实,令人难以接受。作为一个中国人,拿起自己的画笔,做一些应尽的工作,我感到特别光荣。我们也非常希望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政要能够正视历史,认真反省那场战争,真诚地向中国人民谢罪,让中日两国真正地友好相处。否则,我坚信,日本一意孤行,将难以取信于亚洲国家,日本右翼分子也只能是历史跳梁小丑。
《论日本》开始创作到现在,得到很多朋友的大力支持,感谢之情难于言表。借此机会向蔡省三,吴琼夫妇、金源、郭嵬、李鹏、文浩、张方鹏、倪军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前言书评

“两千年末,中国施之于日本者甚厚,在造于日本至大,百年来日本报之于中国者极酷,为祸中国者独深。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创痛,虽然个能说全部来自于日本,但实际上以日本所给予的最多最巨。”――――历史学家郭廷
这决不是一本简单的“画”论日本,每个中国人都值得看它。――读者卫枫
日本,今亚洲最富裕的经济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实体。它是中国对外关系和贸易中绕不开的一个关键环节。然而,跟我们同为黄和种人的人和民族,置身大中华文化圈,甚至文字都是中华民族的,直到今天依然让我们感到陌生、隔膜和困惑。
――――某中学历史老师
以前只是知道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我自己知道的真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自己对日本知道的真是太少了。
――――读者李婉
令每个热爱祖国的人士热血沸腾的好书。――――读者张玉新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也是中国抗日胜利60周年。然而,军国主义的招魂幡却屡受顶礼膜拜。尤其邻国日本,修改欲盖弥彰的历史教科书、让人耿耿于怀的钓鱼岛、政客们对靖国神社的拥趸……我们温情的宽容和沉默是有限度的,面对日本的频频“健忘”令每个热血的中国人愤怒。
本书作者于信强是活跃在连环画界的一名悍将,他以极大的热情走访了中国许多有关抗日的战场和遗址,同时也拜访了一些抗日英雄,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耗时一年编绘而成。老于以笔为枪、以画板为战场,全书热烈而理性的文字和图画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以现代人普遍容易接受的连环图画形式表现出来,向我们全面展示了日本臭名昭著的军国主义的前世今生。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日本的顽固不化有其深刻历史原因。我们需要理智的爱国者,对于日本,我们恰恰缺乏的是理性的分析,《论日本》以图说画论的形式系统的分析了日本从对整个亚洲的觊觎到对邻国的大肆侵略掠夺的历程,深刻揭示了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沉重灾难。
认识一个民族要了解他的精神层次才能透彻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这本酣畅淋漓的“画论日本”必将成为今年图书界“最有性格”的一本书。
我们非常希望日本右翼分子和日本政要能够正视历史,认真反省那场战争,真诚地向中国人民谢罪,让中日两国真正地友好相处。否则,我坚信,日本一意孤行,将难以取信于亚洲国家,日本右翼分子也只是跳梁小丑。
我走访过许多抗日战场和遗址,同时也拜访了一些抗日幸存者和抗日英雄,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史实,耗时一年才编成这部《论日本》。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1节 “四十七浪人”与史太郎

十七世纪,有个豪族受到一位将军的羞辱。
被羞辱的豪族含辱自杀,其手下的武士发誓要为主人报仇。
为了报仇,在长达七年中,他们遵循武士的牺牲传统,把自己装扮成醉鬼、乞丐、暗中盘算报仇事宜。终于他们找到了一个机会,四十七个浪人袭击了离皇宫不远的将军府,把他刺杀。
砍下首级并放在主人的墓前,然后四十七个武士全部剖腹自杀,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在日本,特别是日本军人所崇尚以至切腹是尽忠的最好方式。
在日本有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叫史太郎,且说是一个武功高强的男孩,全村的人都为他感到自豪。
传说大海深处有一个巨人岛,史太郎告别了村里人单人驾船到岛上和巨人搏斗。
最终史太郎以高超的武功,斩杀了巨人并掠走了巨人大量的财宝。
史太郎以征服者的身份喜悦地回到村里,受到全村男女老少的热烈欢迎,成为他们的英雄和榜样.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2节 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1536-1598)出身于尾张爱知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投靠织田信长幕下,在战场上屡次战功。
1582年本能夺之变迫使织田信长自杀,丰臣秀吉赶回京都,在山崎打败叛军拥织田信长之孙为君。
1583年丰臣秀吉正式取代幼主成主君,随之着手统一大业。
1590年丰臣秀吉最终完成全国统一,开始意欲对外扩张,入侵朝鲜和中国。
1592年丰臣秀吉趁朝鲜李朝统治阶级内讧之际,派其侄儿为大将,率军16万大举入侵朝鲜。
由于李朝政治腐败,防备松驰,使得日本进展神速,不到20天就攻陷首都汉城。
朝鲜派出使节向中国明朝求援,1592年底明朝派大将李如松率军4万增援朝鲜。
在中朝军民的共同抗击下,日军大败,朝鲜收复平壤和汉城。日军向南败逃,1597年日军又以14万军队再次入侵朝鲜,在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和中国将领邓子龙的共同抗击下,以失败告终。
丰臣秀吉梦想建立亚洲大帝国,1592年和1596年两次入侵朝鲜,均以失败告终,1598年在内部权力之争激化之时病逝。
论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时代日本战略家便开始研究和制定灭亡中国的周密计划,其计划可以说集日本人几百年研究之大成,他们对中国的资源、人文、地理有相当的了解,其用心险恶,计划之周密每个中国人看了都为之胆寒。
丰臣秀吉时期,日本出兵二十一万军队,攻占朝鲜,意欲以朝鲜为基地,一举征服中国。在丰臣秀吉的计划中,包括占领中国后定都北京,将朝鲜王移至日本,巩固中国的统治之后,越过青藏高原南下印度,随后西征欧州,这就是日本后来的所谓大陆政策和统一战略。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3节 岛国心态

1、地域的影响
日本国位于亚洲东北方的海面上,由一连串岛屿和山脉组成,总面积377682平方公里。曲卷而狭长,象小海马,海马头脚相距三千多公里,身子相距离不到一个小时车程。因为曲卷而狭长,日本人容易形成一种局促狭隘的眼光和复杂的心态,既偏激又固执,既自悲又自傲。因为狭隘,它不由时时向外凯觎和张望;因为局促,凡事必经过慎密思考。
2、地理的影响
日本与亚洲大陆本是连在一起的,由于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地壳不断运动逐渐下沉。大约在一万多年前,日本与大陆完全分开,形成今天四面环海的日本列岛。由于地壳变动十分剧烈,日本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多火山国家,火山爆发伴随着地震成了日本人常见一种自然现象。这些不可知的自然运动,给日本人一种震荡无常的心理阴影。
日本山脉非常漂亮,自然资源却非常缺乏,火山地带的岛屿带给日本的只是一些硫磺和石灰岩,耕地有限,人口不断增加,使得日本人普遍有危机感。危机感使得日本人勤奋向上和竞争意识浓烈,日本政府很想成为世界大国,但狭小的生存空间,贫乏的自然资源,使得他们必须依赖外界和向外界扩张。
武士文化的误区
武士是对日本历史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阶层,武士文化是日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封建统治者,利于武士维护权力,也大大提倡武士文化,以控制国民,特别是明治维新以来,武士文化借助强权发扬光大,并使武士文化渗透,灌输到广大日本人的灵魂之中。
武士文化是思维模式具有复杂多变、极端矛盾的特点,人们可以举出许多事例,说明其文化曲折向上,截然相反的选择。学者们只能用“菊花与刀”“樱花与祭”的巨大表面反差来概括。
武士文化服从于强者,蔑视弱者。对主子,对强权,他恭顺,他忠诚,可以剖腹,可以集体自焚;对弱者则刀劈、枪刺,拿来做活体试验。若技不如人,它会虚心求教,一旦自觉强大,则侵略扩张。因此崇尚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社会竟争法则,在价值选择上倾向于要么“全部”要么“全不”的极端,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开战为明显的例子。
武士文化带有脆弱的不成熟的特征,炫耀武力,以力服人,念念不忘自已给别人的好处,却不记得别人善待自己,总觉得别人冒犯了、亏欠了自己,但从不承认自己有错。因此关于二战,他们满脑子东京的的大火,广岛、川崎的原子弹爆炸,可就是不承认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细菌战,山打根的死亡集中营……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4节 军国主义的形成

公元10世纪――11世纪初,随着庄园的普遍建立,庄园间的矛盾和争斗日益增多,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逐渐形成了超越庄园范围的武士集团。1185年以源赖朝将军为代表的武士集团灭亡了平氏,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政权。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武士政权。武士政权的建立,使日本历史上出现了天皇朝廷和将军幕府双元并存的局面。幕府政治排除天皇统治地位,却保留了天皇制的外壳。幕府将军成为全国的最高统治者。御家人与将军是主仆关系,是建立在“忠”“信”这一封建道德基础之上的。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御家人为保护将军不惜牺牲自己。而将军对御家人要讲“诚信”保证御家人世袭的领地财产不受侵犯。幕府政治前后达六百多年之久,先后有三个幕府进行统治。即镰仓幕府、室盯幕府和德川幕府。
幕府政治深化了日本人尚武从政的思想,“武士道”精神得以大倡其道,武士在人们心目中奠定了长盛不衰的崇高形象,日本军国思想的形成与此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联系。
《江华条约》
日本侵台战争结束不到一年,日本又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1875年9月,日本军舰擅自闯入朝鲜江华岛附近海域,受到朝鲜军民炮击警告,日本居然开炮击毁炮台,并登陆杀死朝鲜居民多人。
1876年1月,日本以“江华岛事件”为借口,派海军陆战队侵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华条约》,开放斧山,元山和仁川三个港口,由日本取得法外特权和领事裁判权,以后日本又迫使朝鲜签订了一系列带有侵略性的不平等条约,1910年将朝鲜变成了日本的殖民地。
1894年1月,朝鲜爆发了东学党人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援助。
日本见时机已到,借口保护日本侨民,派兵在朝鲜仁川登陆,残杀大量朝鲜军民。
台湾事件与《北京条约》
1、日本明治天皇继位伊始,表示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辟万里波涛,使国威布于四方。”
2、1875年5月,日本借口“琉球难民事件”发动了侵略台湾的战争。由于台湾人民的英勇抗击和中国清朝政府的积极备战,再加上当时日本的国力与中国清朝政府相比处于下风,因此日本想尽快结束战争。在英美等国的支持下,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屈辱的《北京条约》。该约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获赔五十万两白银。《北京条约》的签订使日本的侵略野心继续膨胀,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暴露无遗,为以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开了一个极坏的先例。
1875年,日本强迫琉球和清朝断绝属国关系。
1879年,日本将琉球藩改为冲绳县,完成了对琉球的吞并。
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清政府一面照会日本政府,提出抗议,一面着手进行军事布置。接着授沈葆桢为软差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大臣,全权处理台湾事件。沈葆桢等加强战备,“示以兵威”,以迫使日本退兵,为此,他们在军事上采取了一系措施。
至8月中旬,清政府部署在台湾及其周围地区的陆海军,数量上已大大超过了侵台日军。
这一点日本人也是十分清楚,琅峤之兵有被聚歼的危险,所以日本政府急于言和,寻找退路。
沈葆桢等人对军事威慑战略的充分运用,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挫败了日本侵略台湾的阴谋。
而清政府在形势十分有利的情况下对日妥协,还造成了另一恶果。这就是使列强进一步看到了清政府的软弱可欺,刺激了他们侵略中国的欲望。英国人欧尔卡克在传记中这样说:外国人认为台湾事件是中国“向世界登出广告,说这里有个愿意付款但不愿战争的富有的帝国。”次年5月开始,日军军队开进了琉球,不久便将琉球完全占领。同时,日本以中国为假想敌,大力扩军备战,明显加快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步伐。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5节 甲午战争

邓世昌(1855-1894)
“致远”舰管带(广东番禺人)海战中激励将士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致弹尽舰伤,势将沉没。仍下令击撞敌舰“吉野”不幸被鱼雷击中,邓落水后,拒受求护,与全船俱没,义不独生,仍返身自沉。
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全部躲进威海卫军港,把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
日军攻战旅顺后又对威海卫进行攻击,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仓促应战,“定远”、“靖远”、“来远”、“威远”被击沉,其余十一艘军舰落入日军之手,丁汝昌服毒自杀,清政府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失败而告终。
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军费两亿白银,并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承认日本在朝鲜的支配权,为日本日后吞并朝鲜铺平了道路。
用不宣而战的手法偷袭我北洋军舰,击沉运兵船“高升”号,使船上官兵700多人壮烈牺牲,揭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
9月14日,日军进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率部队英勇抗击,壮烈殉国。清军主将下令撤退,清军退出朝鲜。与此同时,北洋海军在力量上处于相对劣势,但广大官兵仍英勇拼杀,开创了海上鏖战5个多小时的记录,双方损失惨重,最后日舰首先撤离,中国军舰稍作追击后返回。
黄海战役之后,日军矛头指向旅顺,三万人在花园口登陆,直扑金州大连,随后攻打旅顺,仅几天旅顺被攻破。日本开始疯狂屠杀城中百姓,被害人达六万余人,全城仅剩下36人掩埋尸体。这是日本军队在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屠城,也是日本军队残暴、野蛮的大暴露。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6节 八国联军和义和团运动

英国对中国实行鸦片贸易,严重毒害中国人,清政府派林则徐禁烟。而英国借口保卫通商,出兵侵略中国。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和各国列强迫使中国签订了包括《辛丑条约》在内的各种不平等条约。
为了反抗帝国主义的列强侵略,中国的北方地区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英、美、德、法、俄、意、日、奥组成的八国联军,直接参与镇压义和团。当时日本是八国中的主力,出兵两万两千人占全部总数的2/3,他们每到一处,疯狂地抢劫、烧杀和奸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这是日本欠下中国人的又一笔血债。
各国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字仪式。
当时的西太后把持朝政,清政府则昏庸腐败。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占领割台消息传出当天,台湾各界鸣锣罢市,强烈抗议清政府把土地奉送仇敌,表示“与其生为降俘,不如死为义民”决心抗击日寇侵略。台湾巡抚唐景松领导抵抗入侵日军。
日本派陆军中将白川能久亲自率领近卫师团分多路进攻台湾,台湾人民奋起反抗,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率防军和义民军提出“万人一心,兵民一气,不计生死”的口号坚决抗日,大陆各地人民给予刘永福物质和精神上以重大支援。
6月27日,日军分左右两翼猛扑彰化城东的天然屏障八卦山。义民军、黑旗军与敌人激烈地搏斗了1天1夜,刘永福派出的亲兵七星队全体官兵战死。在这次战斗中,近卫师团长白川能久中将,旅团长山根信成被击毙,日军损失惨重。
日本又急调第二师团支援。抗日军民在曾文溪激战,义民军首领徐吴汤兴等阵亡,刘永福率残部退回大陆,日军占领台湾,共计死伤三万两千余人。
刘永福(1837――1917)南澳镇总兵,因抗法而闻名,1894年奉命率领黑旗军赴台湾驻防,1895年清朝政府战败而签订《马关条约》,刘永福在台南草拟了《盟约书》发出联合抗日的号召,与台湾义军密切配合,坚持浴血抗击日军达4个月。后因外无救援,内缺粮饷,退回大陆。
邱逢甲(1864――1912)台湾爱国绅士,义军统领。中日战争爆发后,即集乡民而训练,以备战守。《马关条约》签订后,他三次刺血上书,要求“拒倭守土”,后为义军统领,率义军抵抗日军。失败后退回大陆,自称为“台湾遗民”,怀念故士之情尽托于诗。
黄国镇。台湾嘉义地区抗日军领袖,后被日军逮捕斩首,壮烈牺牲。
余清芳。1915年5月,余清芳组织了台湾规模最大一次民众武装革命。他以台南的西来庵为根据地,分别袭击各地警署,给日警以沉重打击。后因军械不足而失败。义军阵亡者达3万之众。余清芳等886人在台南被处死刑,英勇就义。
江定。协助余清芳共组义军的领导者之一,在台南与余清芳等同时就义。
罗俊。义军领导人之一,在台南与余清芳同时就义。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7节 日俄战争

1904年2月,日本为了与沙皇俄国争夺中国东北地区权益,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又发动了战争,历史上称为“日俄战争”。
战前,中国东北三省已被俄国独占,清政府容忍沙皇俄国武装占领东北的做法,防碍了日本的扩张计划,日本企图取代俄国的地位。
日军炮兵阵地。俄军炮兵阵地。
日俄两军在中国的土地上厮杀,清政府任由侵略者践踏,许多民众死在两侵略者的炮火之下,还有许多同胞被作为密探而惨遭杀害。
李杜(亲历者证言)
日俄在东北的战争,我曾在屯子里目击日军的残暴,真可谓奸淫掳夺无所不为,附近各屯50岁以下的妇女被轮奸致伤者不下一、二百人,日本兵还常拿中国人当靶子随意瞄射,一射中就狂笑不已……。
1904年2月,日本偷袭驻旅顺的俄舰队。2月18日正式对俄宣战。
日俄战争于1905年8月结束,经过25天的谈判签订了《扑次茅斯和约》,俄国擅自将过去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的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转让给日本。日本从俄国手中继承了在东北的全部侵略特权。
二十一条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俄、德等列强因欧洲战争而自顾不L未能东顾,这为日本提供了称霸中国的“天佑良机”。
大战刚爆发,日本对德宣战,并向德国胶州湾租借地青岛驻军发动进攻,占领青岛。之前占领山东济南,这时的德军已投降,中国境内已无战争。中国政府要求日军撤出山东,不料日本当局非但置之不理,反而于1月18日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一个灭亡中国的《日华条约》,史称《二十一条》。
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北京政府于48小时内答复,袁世凯为了取得日本对他称帝的支持,接受了除第五部分条款之外的全部要求。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一致视为奇耻大辱,北京学生首先于1919年5月4日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全国各界人士奋起响应,爱国运动达到空前规模,掀起了民族民主革命的新高潮,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端倪。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8节 明治维新

1853年7月,美国海军少将培理两次带舰队进入日本,日本被迫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自此封闭的国门打开,继美国之后,英、法、荷、俄等国,又强迫与日本签订了将日本置于半殖民地的《安政五国条约》之内。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日本封建经济瓦解,一股维新势力悄然抬头,于是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中心。当时有明治天皇首先确立《大日本帝国宪法》,以主权在君为最高原则,天皇就象天神一样神圣不可侵犯,天皇凌驾于内阁和国会之上,由军部辅佐天皇行使独立的统帅大权,并提出“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大口号,“殖产兴业”初步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
脱亚从欧富国强兵是明治政府的最终目的,这种富国强兵的政策很快演变成为一个赤裸裸的军国主义路线,日本的不断欧化,向西方国家靠拢的同时,把魔掌伸向邻国。《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道路,综合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使得日本近代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色彩。政党、议会、政治上未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最终法西斯势力将日本引上了绝路。
文明、开化主要是传播西方启蒙思想,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并在社会风俗、生活方式上进行改革,全面接受西方的方式,穿西装、吃牛肉、打洋伞、理分头、跳交际舞成为时尚。
正如日本作家井上清评论明治天皇:“明治天皇在青年时代接受了强烈的军国主义教育,这使他成为日本国内与封建军事的君主;反过来他的好战也激励了政府与社会上的军国主义。”
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
田中奏折
1927年6月27日至7月10日,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讨论和实施侵略中国的政策和计划,并由总理大臣田中义一给天皇呈奏折。在奏章中明目张胆地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被我国征服,其他如中小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之东亚为我国之东亚……
《田中奏折》一被披露,立即引起世界各国的强烈反应,纷纷指责日本的称霸野心太过狂妄,应予打击,日本政府较为紧张,矢口否认有此绝密文件。可是无论怎么否认《田中奏折》,东方会议之后,日本扩张行径都证明日本是不折不扣地按照《田中奏折》中的扩张政策而行事的,事实胜于雄辨。
皇姑屯事件和济南惨案
日本的步步紧逼进引起东三省人民的强烈愤怒,各地反日运动如火如荼,日本关东军断定反日运动系张作霖煽动所致,对张恨之入骨。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回沈阳,所乘的火车行驶到皇姑屯车站附近的三洞桥,轰隆一声巨响,专列被炸得飞起来,与张作霖同车的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当场炸死,张作霖炸成重伤,返回沈阳,于当日去逝。这就是轰动中外的“皇姑屯事件”。
河本大作“皇姑屯事件”是由他提出策划,选定炸车地点,并调动士兵预埋炸药。后曾任“满铁”理事,山西产业社社长,战后被俘,病死在中国。
张作霖去逝,“大帅府”秘不发丧,使日军未敢贸然行动,其子张学良化装潜回沈阳,继任东北保安总司令。初步稳定了东北局势,才向外宣布其父的死讯。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不顾日本的威胁和阻挠,宣布“东北易帜”,结束地方割据,服从国民中央政府,至此中国获得统一。
1931年9月8日,日本自行炸毁南满铁路,制造了震惊了中外的“柳条湖事件”,不宣而战,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东北军在不抵抗的命令下,基本放弃抵抗,短短3个月时间,日本就占领了整个东北。
蔡公时(1888年――1928年)国民革命军司令部战地政务委员兼外交主任,江西九江人,时以外交部山东交涉员的身份与日军交涉。日本强迫蔡承认整个事件由我方引起。蔡据实反驳,日本残暴地将他挖眼、割鼻、枪杀。
被俘的中国士兵和伤兵被日军残杀。
日军占领南京、济南开始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济南惨案”有6123名中国人惨遭杀害,伤1700人,因惨案发生在5月3日,故又称五。三惨案。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9节 九・一八事件和淞沪抗战

“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政府将希望寄托于国际联盟,国联三次通过决议命令日本撤兵,并指责日违背国际联盟和《九国公约》。1933年6月,日本干脆宣布退出国联,其后侵略行为越演越烈。日本退出国联后,给希特勒德国一个榜样。不久德军也不遵守国际公约,进军莱茵河,之后德国也退出国联,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由此可见,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九。一八”事变,在我国现代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九。一八”事变后,我国遭受日本帝国主义强权侵略和蹂躏长达14年之久,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九。一八”是国耻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警醒而崛起的一页。
“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广大地区一直没有放弃抵抗,各种武装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抗日队伍不断壮大。
淞沪会战
日本侵略者在进攻华北的同时,制造“虹桥事件”作为借口,策划进攻上海。为了先发制人,一举歼灭驻沪我军,正规军一个团化装成保安团,进入上海虹桥机场。
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分兵五路突然向我闸北防区发动进攻,并扬言四个小时之内完全占领上海。
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爱国将领蔡廷锴、蔡光鼎率领下奋勇抗击。2月18日,张治中率领第五军也抵达吴淞前线,与十九路军并肩战斗,历时35天。日军四易主帅一再增兵,死伤一万余人,最后经国际调停,我军退出上海。
双方攻防战一直打了三个月,直到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北岸的金公亭,金山嘴等地登陆,对我上海阵地后方迂回。
我军被迫于11月9日开始从上海撤退。孙元良部谢晋元团八百壮士掩护大军撤离,孤军战斗在敌人的火网包围之中,死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广大官兵在全国同胞的支持下,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和血肉之躯,与敌人现代化装备和陆海空联合作战的猛烈炮火拼搏。
1937年8月13日,日军向闸北一带进行炮击,我军奋起反击,日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总司令,调动三十万人在海、空的配合下狂妄地宣称:一个月内占领上海。
我方先由冯玉祥,后由蒋介石指挥下动用兵力达七十多个师,奋勇迎战。战争开始,我军采取进攻,在黄浦江右岸狭隘地区,给敌重创。
淞沪会战挫败了日军“速战速胜”的战略意图,打乱了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全盘计划,粉碎了他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美梦。在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当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次战役,日军伤亡六万多人,被我军击毁击落飞机二百多架,舰船二十余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决心。
淞沪抗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激战期间,工人、学生以及各界群众纷纷冒着枪林弹雨奔赴前线协同作战,有力地鼓舞了士气。淞沪抗战是我国民族史章中极有意义的一页。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10节 西安事变

东北军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到陕甘一带围剿中国工农红军。张杨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并受到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感召,与红军实现停火。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合抗日,但都遭到拒绝。12月12日,东北军决定在临潼华清池扣押蒋介石,西北军在西安城内西京招待所扣押了陈诚等重要将领。
事变一发生,张学良立刻致电中共中央,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人到西安,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捐弃前嫌,坚定地对事变采取了和平解决的方针,要求蒋介石和中国国民党接受了事变当局和中共的主张,决定停止内战,中共两党重新合作,走上团结抗日之路,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9月23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关于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宣告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与平津之战
1937年7月7日,日军以一个士兵失踪为由,要进城搜查,遭到驻守在宛平城内的中国部队拒绝,日军突然向宛平城射击,继而又炮轰卢沟桥。驻守卢沟桥的中国驻军奋起还击,卢沟桥事变就此爆发,从此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
日军制造事变之后,一面玩弄停战阴谋,一面从东北、朝鲜、日本国内急速调遣10多万军队,加紧扩大侵略战争。7月下旬,日军向北平西部发动全面进攻,卢沟桥经历三失三得,我军官兵英勇还击,9日日军猛烈攻击轰炸,我军牺牲五千人以上,在南苑军营军训的近千名北平学生也大部分殉国。为了不让文化古城毁于战火,部队撤出北平,7月30日北平沦陷。
日军在进攻北平的同时,又进攻天津。日军对天津市区狂轰滥炸,到处纵火,使无家可归的难民达数十万之多。
战端既开,中国军民踏上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血路,付出巨大牺牲也要洗刷长期蒙受的耻辱,赢得最后的胜利,赢得和平。

第一部分 历史、战争第11节 平型关大捷、太原会战

八路军115师由平型关与正面防御部队配合,在公路两侧高地伏击日军,首战告捷,共歼灭日军板坦师团三千余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平型关大捷是共产党军队首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斗志。
日军在平型关受阻后,改变了进攻的计划,进攻茹越口与我军在忻口西北侧暴发激战,血刃肉博,夜以继日,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双方角逐23天,消灭日军两万多人。同时八路军在日军背侧不断地打击敌人,前后经大小战斗四十多次,有力地支援了忻口正面防御战。
11月7日,日军攻占太原,我军奋勇杀敌,黄昏后,日军一架飞机空降在城中机场,晚9时,我军由南门突围,太原城沦陷。
忻口太原会战,坚持了一个多月,是中国抗战初期最坚决、最持久、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东条英机
东条英机出身于军人家庭,其父在甲午战争中协助参谋总长打了胜仗,而名声大噪。
东条英机自小受军国主义的教育和《武士道精神》的熏陶,以后就读日本陆军军士官学校,成为一名职业军人。
九一八事变,他参加了侵略我国东北,任关东军司令,东条的手段是公认的心狠手辣,果断专横,被人称之为剃刀将军,他在东北导演了许多丑恶剧,包括劫持博仪当傀儡皇帝,组织庞大的警察机构,

第二部分 文化渗透第12节 论“倭”与“支那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宋国,范晔所著的《后汉书》书中有汉光武帝刘秀时,“汉委倭王”的记载,“倭”是对日本人的最早称呼,“倭”字的意思包括难看的,丑陋的,矮小的,说话办事罗哩罗索的,单纯,听话的意思。仅一个字,便把日本人的外表、品行等描绘得惟妙惟肖,历经一千五百年,用这个字来形容当今的日本人,也非常贴切。时过境迁,我们已经不用这个字了,因为对日本人来说有岐视性。而现在的日本人内心依然非常喜欢称中国为“支那”。
现在的日本人指自己的国家时常为“本邦”这个词,然而问题依然出在这个“本”和“支”上,日本人出于人上人的心态,称自己为“本”,中国为“支”从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和满足。

华夏文明的受益者
文字的输入:公元三世纪, 日本开始有懂汉字书写的人。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造日本民族文字一片假名。
到了公元五世纪,汉字逐渐传入日本,到公元八世纪初,汉字在日本得到普遍使用。日本的史学家完全用汉语编写日本古代神话和史实的《古事记》和《日本书记》。如果没有汉字,就没有日本文明,更没有当今日本流传的许多神话故事。
公元八世纪,日本仿效唐朝,设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大学寮。其中规定必学的书就是中国的正史,如《史记》、《汉字》和《后汉书》,还有《周易》、《尚书》、《论语》等等。
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非常盛行。一些日本人留学中国,将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带回日本。日本的书写系统、文字、哲学及思想,以至政府组织和法律制度都源于中国。中国人和日本人虽然没有共同的语言,但用中文笔谈,一般能沟通。日本人至今仍推崇中国的书法艺术,并有发扬光大之势。

第二部分 文化渗透第13节 圣德太子

圣德太子出生于公元574年,自幼聪明好学,曾随大陆移民鞍作氏学习佛教和先进文化。随着政治上的不断成熟,他对现状日益不满,产生了改革政治的强烈愿望。593年圣德太子登上日本的政治舞台,一展其雄心勃勃的政治抱负。
圣德太子在执政期间,积极向中国隋朝派遣使者通好,恢复中断了一个世纪的中日邦交。学习佛法和中国文化制度是圣德太子的两大目的,为此,他首创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制度。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经过长期留学,系统地学习和吸收了中国文化。公元607-608年间,他两次派遣小野妹子作为使者出使隋朝,促进中日交往。值得注意的是,他一改过去日本统治者仰视中华称臣朝贡请求册封的低姿态,谋求的是对等地位。结果他成功地维护了中日的良好关系,并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
圣德太子摄政期间,建立宪政府实施政治改革,史称为“推古朝改革”。接着推行了《十七条宪法》,这一宪法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宪法,但却强化了中央集权的基础。
圣德太子推崇佛教是为其政治斗争服务的,他试图用佛教来统一全国的宗教信仰,以此削弱姓氏门阀的势力,加强天皇的统治。为了推动佛教的传播,圣德太子带头兴建斑鸠寺,亲自在宫中讲解佛经,并选写《三经义疏》。由于佛教盛兴,一时间日本兴建数以千计具有的大陆风格的寺庙。
时至今日,一亿多的日本人中,仍拥有8000多万佛教信众,无怪乎日本人奉圣德太子为佛教的始祖,尊他为“法皇”和“圣王”。
大约5世纪以前,《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经百济学者传入日本,之后便对日本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基本位阶思想、划时代意义的文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发生的,而德川幕府时期,更把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体系。直到现在,儒学在日本虽有所变异,但仍影响深远。

中国政体的引入
公元六世纪到九世纪间,日本将中国的各种规章制度在本国推行,接受中国封建王朝寡人掌权的独裁统治。 中国的法典几乎被逐字移入,创立了文职政府,由中国的传统六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礼部、工部)增加为八院。
日本人向中国人学习的制度中,最令人惊奇的是土地所有制和税制,即所有的土地属于中央政府,政府将土地按比例分配给农民,农民负担一定比例的税捐,这种制度在日本大部分地区实施长达数世纪之久。
六世纪末,中国哲学和印度的佛教传入日本,最大规模是鉴真的七次东渡。佛教在日本的历史地位很高,产生影响的时间跨度大,其影响包括文学、美术、语言、建筑以至剑道、茶道等各个领域。有日本学者感叹《汉书》之影响巨大,在诸如医药、绘画、诗词、散文等。日本一向称之为汉方、汉字、汉诗、汉文沿用至今。
日本人在性格上的矛盾是既礼貌又粗俗野蛮,既忠诚老实又诡计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劳又懒惰,诸多矛盾集中一身。因此对日本人来说,没有矛盾的人不配受人尊敬。一个人矛盾越多、越深刻、自我斗争越尖锐,他的生活越丰富。
古时的中国对周边国家来说是强大的,不可逾越的。对日本国来说,中国不仅是古风的典范,而且是唯一的文化巨人。中国不象欧洲的英国,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伟绩,不象俄罗斯继承了拜占庭遗产,而中国一直是自己国家遗产恒久延续的继承人,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是唯一持续存在的。
日本文化一直处于中国文化轨迹之上。日本人对中国的诗词、美术等方面有特殊偏好,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日本极受爱戴,长期以来是日本汉诗人的楷模。即使在二十世纪,日本的通俗小说作者指望其读者通晓大量的中国诗文及历史典故,这不得不让人惊讶。

第二部分 文化渗透第14节 饮食习惯对日本人的影响

1、酒的影响。日本人喜欢喝新鲜酒,越新越好,这与世界各地的习惯正好相反。西方白兰地要一百年,中国绍兴酒五十年。大量饮酒,对日本人来说是一种时尚的象征,尤其是海军将领,所谓“死且不惧,邑酒何奚足辞?”2、食生鱼的影响。日本是岛国,四周环海,海洋里的鱼成了日本无限的资源财产,日本渔民捕鱼的范围遍及七大海域,鱼猎量仅次于秘鲁。鱼为日本民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古代日本人最崇拜的是鲤鱼,拿鲤鱼来比喻武士,他们认为鲤鱼勇敢地逆流而上,穿越最险峻的瀑布。但是,一旦被捉住放在菜板上受刀伤致死而一动不动安静地接受死亡。日本人吃鱼非新鲜不可,把鱼活活剖开吃生鱼,别有风味,这一习俗保留至今。日本武士切腹的风俗,大概由此演变而来。由于食生鱼的残忍性,日本古人亦有食人肉的遗传。
3、气候的影响日本国地跨亚寒和亚热带,四季分明。日本自以为是东方的英国,但是缺少英国的雾;要实行他的陆地政策,又少了中国的长江黄河,在复杂的环境中找不到重点。短急清浅的水流,诱导他成了性急、偏激、容易陷入悲观的性格。
日本为狭长的岛国,大部分人居住于滨海地带。在晚夏和早秋期间,通常受到台风的侵袭。台风给日本人带来的危害,更多于地震和火山。台风使得日本人习惯于接受大自然的灾难,并逐渐养成一种坚韧的耐心,又产生一种宿命论,认为自然灾害是宿命,不可抗拒,唯有接受。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每次灾害过后,日本人都能从灾难中脱颖而出,重新开始。

生活习俗对日本人的影响
1、热情的人种。日本人待客是相当热情和乐于助人,这点与中国人非常相似。外国人初到日本,会感到十分惬意,日本人客气礼貌照顾周到,使人有一种宾至如归之感。日本女人眉清目秀,刚见面时羞羞答答特别温顺。日本男人身体结实姿势挺拔,毫不掩饰他们的虚荣心,一看便知是日本人。
日本人对人虽然热情,但外国人要想融入他们的圈子却是十分困难,日本地小人多,事业上的竞争相当激烈,日本人与生俱来的那种封闭、排外、气度小的岛国特性,也局限了他们的行为。
2、“花是樱花,人是武士”。日本人喜爱樱花,全国各地种满樱花,由初春到盛夏,日本樱花由南向北依次开放,漫山遍野,非常灿烂。日本人视樱花为国花,亦将日本女性喻为樱花。日本人崇尚女性温柔,男性勇武。日本男人普遍有大男子主义,日本女性对男性是绝对服从,大大助长了日本男性的野心。当樱花最美的时候,就是要凋零的象征;当武士最荣誉的时候,就是他效命疆场的一刹那。日本人在造文字时代,节取中国汉字做它的文字,其中有这么一首为《色香俱散》,结束语是“人事无常”。
亦有人将日本这一特性形容为“一手拿鲜花,一手拿屠刀”,不可理喻。

第二部分 文化渗透第15节 日本与中国的交流

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日本。
徐福到日本后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在日本还有很多传说。
隋唐时期,日本多次派遗使者、留学生和僧人到中国学习访问,把中国先进的文化和佛学带回日本。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e水不可不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注)秘书晁监即日本来华留学生阿倍仲麻吕,他在唐朝任过秘书监的官职曾取名晁,王维的诗表达了对日本朋友深挚的友谊阿倍仲麻吕(701-770日本来华留学生仕於唐)
御命将辞国,非才忝待臣,天中恋明圣,海外慈亲。
伏秦逢金阙,W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忍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注)这是阿倍仲麻吕回赠王维的诗,说自己与中国诗人的友谊生死不渝。
历史见证716年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西渡抵达中国,后在唐朝任官职,770年在中国长安故世。
鉴真(公元688-763年)
鉴真法师七次东渡日本。鉴真生于公元688年,是中国著名高僧。当年日本留学生恳请他赴日传授戒律,他义无反顾,前后六次东渡,因东渡受尽苦难而双目失明,经过八年终于在公元754年来到日本,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上做出巨大贡献。晚年住在日本的唐招提寺,公元763年逝世。
唐招提寺门额、唐招提寺草创时,日本孝谦天皇亲题门额。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论日本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