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8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言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序言中写道,“半个世纪以内所发生的急剧变迁,大大超过平常十代人的时间内所发生的变化。”经历了“一战”和“二战”的一代文豪,终于无法承受战前“欧洲文化之花”被无情摧毁的事实,于1941年在异乡巴西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朋友阿福的父亲老黄,山东人,1968年响应毛主席“三线建设”伟大号召,随组织来到贵州深山老林开办煤矿。老黄还记得,那时的贵州确实没有驴,但能听到狼嚎。在那里,老黄遇到了同是从北方南下的阿福母亲,生下了阿福兄弟。他们在这里出生、成长、读书,直至长大成人,再次“逃回”大城市。老黄有时感慨自己是经历过“大时代”的人: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三年大饥荒”、“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六十多年,就这么过去了。
最近流行一句话:“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据说这是当下世界最为正确的人生观。老黄的人生轨迹,既不算美好,也未必正确。然而,那是他命定的时代。
这两位毫无关联的人物,在生命轨迹上都被深深印刻了“时代”的痕迹。和平繁荣年代的年轻人,大概再也无法理解什么是深切的“时代感”。我们如今确乎已经进入了“美丽新世界”。埃德加·莫兰在《时代精神》一书中指出,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主题便是“投入世界的当前生活中”、保持一个“总是新鲜的现在”。如今,时代新鲜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收入多了,享受多了,选择多了,个人意识觉醒,个人价值明确,个人前途无限——一个遍布黄金的“小时代”铺展在我们眼前。
然而当我们谈论“时代”的时候,我总是想到顾长卫导演曾经弃用的一个片名——“魔术时代”。这四个字精准地概括了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种种,以至于在午夜梦回时都不由得生出些生之无奈的荒谬感。前所未有的城乡、代际、阶层、人群分化,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巨大落差,将“中国”塑造成一个巨大的共同体,又切割成无数个碎片。时代,一边裹挟着你加入共同体,亲耳聆听这交响合奏,一边又将你困在碎片中,隔绝于时代之外。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何尝不是“大时代”的亲历者。
在这个巨大的肌体内部,我却知道还有一个没有被完整表达的世界。于阿福而言,世界是1970年代末降生于斯的贵州煤矿,是随“三线建设”而来的大批矿工和他们的家属,是因为辍学离家出走而永不知所踪的矿山少年,是小镇深夜死于他杀的小卖部老板娘,是终年在煤矿井下匍匐的同班同学,是楼上每个周末为邻居做大碴子粥的东北老乡,是初中毕业后便走上不同命运轨迹的同桌,是把青春岁月永远埋葬在深山老林里的老黄一家……
如果我不说,你就不知道这些事情。如同我亦不一定知道更多的角落,和那些无力的挣扎。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上,同一个时代里,却对彼此的世界一无所知。我与你看似相连,其实是彼此隔绝的。
“文化”之所以超越世俗,在于它包含了了解“月之暗面”的能力。文学或曰文化的力量,就在于这时代复调式的激荡乐章,能够诱惑着探索者一遍又一遍地探寻着它的本质所在。作家写不出好作品,导演拍不出好电影,责怪审查制度听起来怎么都像是找借口。这个时代的魔幻程度早已成为文学影视不能承受之重。我们不缺少时代的景观,却缺少反思与超越进而转化的能力。
关于“世界”和时代,早已有不少著名的阐释与追问。林则徐在洋枪洋炮的进逼之下被迫“睁眼看世界”;茨威格为追缅一战前尚未被摧毁的欧洲文明而写下“昨日的世界”;赫胥黎则为人类预测出似乎已近在眼前的“美丽新世界”;中国古人知“天地”而未必知“世界”,当感叹人生多艰、生活无奈之时,也难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所幸在当下,已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时代进行审视与反思,并屡屡发出“警世通言”。就像本书中,野夫说“伟大的作家无法不书写黑暗”,陈丹青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国人还没醒来”,苏童怀疑“我们仍然在人性的黑洞里探索”。言虽逆耳却铮铮。
本书所精选的,是凤凰网文化频道《年代访》栏目的名家访谈。“这时代”毋宁说是“我时代”,他们的人生选择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为参照。与他们对话的记者、编辑,也都是80后和90后,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许可以一窥时代的真实样貌。
文学、文艺或许无用。我愿意把时代与文艺比作钢筋与花朵的关系,如果本书能唤起你一点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让你知道还有人这样记录时代、思索时代,进而生出些“想与这个世界谈谈”的心思,便是我们的幸运。
莎士比亚说,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从事这样的行业,出这样的书,也是命该如此。
第一部分 这个世界还好吗
时代高歌猛进,却并不全然美好。面对这个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们质疑,我们妥协,但总有那么一群人挣扎出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时代,又回应时代。
陈丹青:中国人太能干反而该少做事
想念,而无梦,未别,已走远。60岁之际,木心和母亲相继离去,令陈丹青彻悟生死命题。他追忆木心,追问生死,抒发人到六十的生命感怀。他犀利的外表之下,深藏着文人柔软的乡愁。
跟“五四”有牵连的作家全走了
您说过,您写书出书,以及拥有现在的知名度,其实是为了勾引大家有朝一日来读木心的书,您觉得您所谓的这个“阳谋”目的达到了吗?
陈丹青:
我想达到了吧,我从来没有指望有很多人来读木心的书,但是我不愿意让它这么被错过、埋没,每当遇到一个青年对我说:“我正在读他的书,我非常喜欢他。”我当然会很高兴。我现在会遇到很多读他书的老人,比如说,我父亲就很惊讶,他读了《文学回忆录》,说你做这件事情比你一辈子画这么多画都有价值。我在南京遇到一个前文化局局长,66岁,也是我们知青这一代的,他居然以个人的力量买了一百套送给他的同事——下面的年轻人。他一定要见我,我们谈了一个晚上,他在书上做满了批注,这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木心的读者各种年龄层的都有,我很高兴有些专门从事文学史教学的专家,也开始有若干篇写木心的文章发表出来。
您也说过,木心可能是唯一的一位衔接古典汉语的传统和“五四”文化传统的作家。木心对此前中国作家“断层”的补白,是否满足了公众巨大的饥渴?
陈丹青:
我不知道大家有多饥渴,这个大家是指谁。我当时说这个话,其实也蛮着急的,专业圈的人会非常不屑,或者 ............

书籍插图:
书籍《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 插图1
书籍《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