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望月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7mb。
书籍内容:
序将\"秦学\"研究不断推进
2004年5月31日,我应邀到现代文学馆讲"秦学"。文学馆老早就搞了关于"红学"的系列讲座,请了不少专业人士演讲,也请了王蒙、胡德平等知名的"红学"票友开谈,从那活动一开始他们就跟我联系,但我拒绝了两年之久,直到那一天才终于打起精神去开讲。我懒得到那里去讲,并没有什么隐秘、深刻的心思,只不过是性格使然。我说过《红楼梦》十二钗里我最喜欢的是妙玉,人谓讨嫌,我心向往。人能绝不害人,而在自尊自爱的审美境界中活到那样率性的程度,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人群里,都是很不容易的。
那天去了以后,发现文学馆那有380个座席的演讲厅里是爆满的状态,因为座位不够,把餐厅里的一些椅子也搬了来,我开讲以后,陆续赶来的听众有的找不到坐处,就一直站着听。后来知道,还有天津的人士从网上看到预告后,特地跑来北京听这讲座的。看见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秦学"研究,顿时兴奋起来,于是我恨不得把全副心得和盘托出,越讲越来劲儿,规定是讲一个半小时,我却一口气讲足两小时,而听众们竟然都坐在或站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我侃,我非常感动,也觉得非常过瘾。
演讲结束后,一位听众跟我说,她原以为我所谓"开辟了'红学'新分支'秦学'"的说法,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自我夸张。但她听了我的演讲后,尽管多有"不能苟同"之处,但这下是真的觉得,我对《红楼梦》的这种解读是具有学术性的,是从文本出发,是原型研究,思路缜密、逻辑清晰,而且确有创见。她,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鼓励,于我是极其珍贵的。
我如此自尊、自信,并且渴求理解、支持,是因为我觉得"红学"研究,目前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还没有充分地"公众共享",民间的"红学"票友,常被个别权威或专业人士轻视甚至蔑视,被嗤鼻为"外行"还算"客气",有的竟被指斥为"红学妖孽",试问,如果听任这样的学阀派头霸气口吻笼罩"红学"领域,"红学"研究还能有什么起色什么推进?
我很幸运,自从事"秦学"研究以来,一直得到周汝昌先生的指点与鼓励,民间都公认周老是"红学"泰斗,成就斐然,并且不断出新,但周老自己却坚称自己不是"红学界"的,这个现象也颇耐人深思。
我从1993年开始发表关于"秦学"的文章,1994年辑成《秦可卿之死》一书,1996年修订过一次,到1999年又扩展为《红楼三钗之谜》,2000年后,我把研究的触角推进到对康熙朝废太子胤i及其儿子弘皙(也就是康熙的嫡孙),揭示出他们跌宕起伏、诡谲多变的命运对曹雪芹家族荣辱兴衰的巨大影响,以及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从中采用了哪些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细节原型作为艺术虚构的资源,这些成果在2003年又形成了《画梁春尽落香尘》一书,到目前,我的"秦学"研究仿佛山溪终于流出窄谷,奔泻到了更广阔的田园,形成了一条自成形态的河流,于是,在书海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将上述著作加以修订,并增加了约7万字的新稿,构成了这本《红楼望月》的新书。书里还特别收入了我在人民网与网友论"红",以及在现代文学馆演讲的记录,以更凸显我那"'红学'研究非少数学术权威或学术机构的垄断领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这一诉求。我立志要把"秦学"研究推进到底。在公众共享的"红学"大花园里,我这"秦学"当然只是生在一隅的小花,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要在所有善意的批评、平等的争鸣与热情的鼓励中,努力把自己的这朵花开成浑圆。
刘心武
2004年8月10日于温榆斋
第一部分 红楼望月第1节 红楼望月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
以前似乎没有什么人注意到,林黛玉进荣国府所看见的匾额对联,有着那么丰富的喻意。她进入堂屋中,抬头迎面先看见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三个字是"荣禧堂",这显然是取材于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南巡以织造署为行宫,为曹雪芹的太祖母孙氏题下"萱瑞堂"的史实,以前能注意到此的,都以为曹雪芹不过是下笔时以家史略作点染罢了;但接着又写到林黛玉看见一副乌木联牌,镶着錾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对这一细节人们往往忽略不思,觉得大概不过是随便那么一写,其实不然,这里面包含着《红楼梦》从生活真实到艺术虚构的重大关目。(注意:据程乙本刊印的通行本上,此处让程伟元、高鹗给篡改了,他们可是知道这一笔的"厉害"。)我从王士祯《居易录》中得知,康熙所立太子胤i曾有"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的名对,并有在随父王南巡时书写给当地臣属的记载,将此信息告知周汝昌前辈后,他很快就写出了文章,指出《红楼梦》中黛玉所见对联即本于此,大匾为金,联牌为银,正是一为"日"赐,一为"月"书,互相对应,而且因曹寅与康熙平辈,寅妻李氏是书中贾母的原型,书中贾政的原型是寅去世后过继来的曹,则太子与其平辈,而曹家是在关外铁岭被俘后效力攻进关内的开国功臣,与皇室既是主奴关系亦有共战情谊,所以太子题联谦称"同乡世教弟","东安郡王"就是"东宫太子"的意思,太子两立两废死后谥"密",古文里"密""穆"相通(《荀子》中有例),"莳"有"立"和"更改再植"等义,曹雪芹是在太子反复立废并已逝去后下笔,所以才用这些隐语曲笔记录他父辈祖上与太子的亲密关系。汝昌前辈又指出,古抄本中,"座上珠玑昭日月"有作"照日月"的。第四十回金鸳鸯三宣牙牌令,有"双悬日月照乾坤"的令词。很显然,"日"喻皇帝,"月"喻太子。不过后一例有更微妙的内涵。
一般人都知道康、雍两朝交替后,曹家很快败落,抄家被逮,戴罪还京,曹被枷号,李氏等少数家属只得蒜市口一17间半小院居住,仆人则只剩三对,曹雪芹幼年时代是很穷窘的。但一般人又很少知道,到雍正暴薨、乾隆继位后,新皇帝实行"亲亲睦族"的政策,先抚平雍正朝皇室骨肉相残留下的伤口,又对在雍正朝的权力斗争中被牵连的官员大都予以宽免,曹的罪名以及亏空欠款也就在这样的政策下都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红楼望月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