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会怎样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7mb。
书籍内容:

序序

前 言
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诗集《黄昏之歌》的一首诗中问道:“明天会怎样?”在诗集的前言里他指出:“今天,所有的一切,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社会还是个人,都被黄昏笼罩。结果将如何?将来又会怎样?”这就是我们这本书的命题。
本书的出版是我们二人长期交流的结果,这种交流始于30年前。在书中,我们探讨了对哲学乃至对整个人类的看法。我们各抒己见,交流感情,但互不影响,也不对立。二人的观点时而一致,时而不同。总之,我们是在互相补充,而非互相吹捧。
我们先把谈话录音下来,然后请人整理出文字材料,我们再进行修改和润色,使之成为顺畅的文章。这是一本由二人合写的书,其中保留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但又能融为一体。
是我向雅克・德里达提出进行这次对话的。开始时,我担心我对他的崇敬会影响对话的效果。他的语言天赋、推理能力、抨击时政问题的胆量,以及通过在世界各地的演讲而积累的智慧会使我无言以对。但很快,我发现我们的对话“效果甚佳”,这使我想起了英国文学中的一句名言,叫做“创意”。
我提出了9个问题,我认为其中的每个议题都涉及到一个或数个当今时代的重要问题。我们对问题逐个进行思考,并从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和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我们的见解。
我们在第一章中探讨了如何继承20世纪70年代的知识遗产的问题,今天,这些精神财富已黯然失色。第二章谈论的是大西洋两岸存在的多方面的观念差异(性、种族、文化等)。在第三章里,我们探讨了西方国家的家庭变化。第四章是对人类自由的思考。第五章的主题是关于动物的权利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动物。第六章谈的是共产主义受到挫折后的革命精神问题。第七章的话题是排犹主义及其未来。第八章主要涉及到了死刑以及废除死刑的必要性。
此书在最后一章中充分肯定了精神分析的作用,而且精神分析始终贯穿于我们的整个对话之中。
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
透视德里达
屈指算来,雅克・德里达从1966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批评语言和人文科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一举成名起,至今已有36年了,其作品先后被译成40多种文字,而且其解构论在世界五大洲都有代言人,这在人类思想史上,也许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但是,若是有人提出“谁是德里达?”这个问题,即使是与德里达过从甚密的朋友与学生,也会顿感手足无措。因为“德里达”不是一个抽象的名字,它是有历史的,而且颇富传奇;与那里“抓着一点、不及其余”的思想家不同,德里达总是“四面出击”,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透视我们的生活世界,其中的人与事,就像塞尚那圆柱体般的绘画一样,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其中各种色彩(叙事风格)相互交织,让观者产生光(文字)在颤动的感受。再者,不论态度如何客观,想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都已经与德里达有了某种“因缘”,对他已有一定的理解,因而任何“客观的解释”又会受到自己“先入之见”的影响。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困难呢?最好的方法不是摆脱这一“恶的循环”,而是积极地走入这一理解-解释的循环之中,让我们与德里达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让我们的视角与理解与德里达的进行碰撞、交织,不仅寻找共同点,更要相互挑激,绽放出新的思想火花。
不过,不是每个人都能有这样的机会的。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明天会怎样》的访谈录,就充满了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辩难精神。
这是一次历时漫长的对话。德里达的对话者伊丽莎白・卢迪内斯库可不是一位“崇拜明星的天真女孩”,而是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60年代末,她在巴黎大学求学时,曾听过德里达的课,读过他的作品,可以说是他的学生。后来因为她母亲曾协助拉康创立了“巴黎弗洛伊德学派”,渐渐对心理分析发生兴趣,陆续撰写了许多有关心理分析理论与历史的著作,其中《法国心理分析史》(2卷本)获得了学术界极高的评价。让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学界名姝与号称“从不妥协”的德里达进行对话,其精彩程度可以想见。
显然,卢迪内斯库是有备而来。她列出了9个问题:
(1)如何选择思想遗产?
(2)怎样看待差异政治?
(3)家庭是否还有前途?
(4)未来人的自由是重负,还是不可预见?
(5)杀生意味着什么?
(6)革命精神是否一去不复返了?
(7)是否可以考虑取消死刑?
(8)如何应对新的反犹主义?
(9)如何看待心理分析?
仔细看来,这些问题个个都与当代政治有关,表明她对德里达的思想演变揣摩得非常到位。德里达曾表白:我的全部著作都是政治作品。不过,客观地说,德里达思想中的政治向度有一个由隐到显的过程。在50年代和60年代,考虑到与阿尔都塞、利科的关系,他对当时红极一时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和把戴高乐拉下马的“五月风暴”都保持了沉默,表现出了一位成熟思想家应有的冷静。只是从70年代起,德里达思想的政治锋芒开始显露,先是与极左翼的《泰凯尔》杂志决裂,后又积极筹组“哲学教育研究小组”,与著名希腊学家让・皮埃尔・韦尔南一起声援捷克的“异议人士”,曾在布拉格国际机场被警察逮捕,被控以“制造和走私毒品”的罪名,最终因密特朗总统的干预,才得以平安回家。从此,德里达一跃而为“人权卫士”,“第三世界问题”、“动物问题”、“妇女问题”、“同性恋问题”、“世界主义问题”、“9・11事件”,等等,都成了他热衷讨论的话题。更令人瞩目的是,1984年,他终于被推选为法国著名学府“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导师,讲席的名称是“各种哲学制度”。此后,他曾就“责任问题”,一连开设了8届讨论班,这就不能不让人寻思:是这位早年被视为“反传统者”已被主流社会“招安”了,还是我们的世界正在迎合德里达呢?
卢迪内斯库的开场白就让这个担忧彰显出来。在她看来,德里达是“本世纪下半叶各主要作品的继承者”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明天会怎样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