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玄奘同行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mb。
书籍内容:
第一章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缘起
玄奘
为了探求佛法真理,玄奘只能以卑微姿态来藐视大唐的出国禁令。公元629年,他不太风光地偷渡出境后,开始了“乘危远迈,策杖孤征”的求法历程。历时4年抵达印度那烂陀寺,刻苦研修5年,在曲女城法会上获得了佛教的最高称号“大乘天”和“解脱天”,然后于公元645年携带657部“真经”十分风光地返抵长安。一部《大唐西域记》不仅记述了玄奘亲历的110国和得自传闻的28城邦,也是玄奘孤独心灵俯瞰尘世的记录。这部文化游记多次激发起我考察玄奘之路的冲动,没想到机会真的来了。1991年初,我接到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拍摄草原丝绸之路的任务。虽说是用镜头记录中亚不同时代的文化历史层面,这里面毕竟夹杂着一串从唐朝走出来的脚印。在以后的采访拍摄中,经常与玄奘处于同一空间,虽然相隔了1300多年,却经常涌起一种莫名的激动,让我分不清历史与现实。天色苍茫,我必须赶路了。
第一章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踏上草原丝路古道(1)
丝绸之路上的骆驼
古代丝绸之路分为陆上和海上两部分。陆上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远远超过了海上丝绸之路。这条商业动脉不仅沟通了人类文化核心区的汉帝国、贵霜帝国、安息帝国和罗马帝国,也把罗马的景教、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波斯的摩尼教和拜火教做了一次最彻底的文化联结。当时交通工具以骆驼和马匹为主,往返一次需要两年以上。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安(长安)出发,经渭河入陇,过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由阳关、玉门关、哈密分为南、中、北三道。当时输出货物最多的是中原丝绸,这些商道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最初含义为汉代中国至中亚两河流域(阿姆河与锡尔河),以及中国和印度之间的交通路线。由于“丝绸之路”形象生动地概括出中西交通本质,此后泛指古代连接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文化交流和贸易之路。 历史学家根据地理特征,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线路称为沙漠丝绸之路,以西的称为草原丝绸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此次要考察的就是后者。1991年4月19日,我们在莫斯科与各国考古学者聚齐,一起飞往土库曼斯坦首府阿什哈巴德,然后以文化遗址和历史名城为考察重点,将在中亚走出三个“之”字型的考察线路,这也涵盖了玄奘行走的路线。 尽管被称为草原丝绸之路,中亚的地貌特征还是以绿洲为主。远处高山上是白雪,白雪下面是绿树,从绿色深出涌出来的是黄沙,被绿洲磕绊住,蹦跳趔趄出几个黄色块,最后被拖成黄绿相间的条带。坐落在这黄绿夹缝中的阿什哈巴德曾是安息帝国的一部分。这里出土了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的大量器物。塔状的庙宇遗址中有阿芙罗狄蒂像等希腊文化雕塑,以及拜火教日历和石刻。靠近里海的三个商队客栈遗址表明这里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点。当初的繁荣岁月已经化为断垣残壁,但仍旧以千年遗迹的姿态继续参与人类历史。 出了阿什哈巴德,行驶在了丝路古道上。每当遇到玄奘描述过的风土地貌后,心里都有一种亲切。公元300年,丝绸之路已经开始衰落,到了公元7世纪初,已经气若游丝,玄奘这时候出现在了惨淡的丝路上。以沙漠的眼光看待这位行色匆匆的身影,真是渺小如草芥。远处的蒸腾热气在光线作用下如同一块皱巴巴的塑料,悬垂在荒日里,人影成了沾在上面的小泥点。玄奘一边行走,一边考察沿途城邦、寺庙以及地理环境。他的记录一次次校正着后人的行走路线。当看到裸露在沙土中的破碎尸骨时,我禁不住想,不知道有多少前辈在这条路上孤独跋涉过,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走到了目的地,多少人在半路上饥饿病死。“途路弥漫,疆境难测,望大山,寻遗骨,以知所指,以记经途。”这正是玄奘艰难行走和观察记录的真实写照。玄奘走过的路有些已淹没在草丛沙漠中,有些拓宽为我们正在行进的大道。时间隔得愈久,玄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就愈宝贵。在行进中想着玄奘,会让自己不知不觉地进入历史,并对脚下的丝路古道充满着敬意。
第一章 踏上草原丝路古道踏上草原丝路古道(2)
帕米尔高原
文化交融很多是在无意识当中完成的。纤细的蚕丝拉近了不同文明。当初谁也不曾想到蚕丝蕴涵着如此巨大的能量。无人晓得哪一支商队最先把丝绸带到了西域,也就无人说清楚丝绸之路出现的时间。当一支古老商队出现在沙丘的时候,这就意味着人类分离和孤立的终结。我们可以简单勾画出这条丝绸之路的图谱。西域的沙漠中有无数绿洲,如同从天外抛下的绿色包裹,里面生活着不少寄居者,并且繁衍着后代。到了公元前138年张骞“凿空”西域时,这些绿洲已经很成气候。人口增长导致了绿洲内水源和耕地的失衡。为了自身的生活,绿洲人不得不走出这些绿色包裹。他们在沙漠中寻寻觅觅,终于走进了农业文明圈,并从那里的贸易活动中发现了商机,于是也加入其中。他们用蚂蚁啃骨头的劲头,把这种贸易一直延续到了地中海一带。随着贸易往来,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由古印度传向中国。中国曹魏时期的朱士行,东晋时期的法显等也先后西行求佛。这些探求者们经历了沙漠的飞沙走石和冰雪风暴,还要忍耐着无尽的孤独与寂寞。他们的宗教旅行也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一些僧人详细记载了沿途所见所闻,尤其是古印度的各方面情况,为今天的人们研究西域及古印度提供了宝贵资料。 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亚洲人文地理进行了精确划分,象主之国为印度、人主之国为中国、马主之国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宝主之国为西域的绿洲国家,主要从事运输贸易。当时的中国主要从事产品制造和出口。商业运输任务主要由绿洲国家承担。西域出产的良马和骆驼也保证了商队的运输能力。从中国长安到达安息国(今伊朗一带)需要200多天的行程,一般商队并不是从头走到尾,而是往返于两个贸易站或城市之间,这也使不少绿洲变成了贸易中心,甚至发展成了商业国。从众多的运输线路来看,当时的商旅驼队也分为不同的帮派。 我们随便进入了一个绿洲,想看一看古代商队后代们的生活。长者用面包和盐来欢迎我们的到来,这是丝绸之路的遗风。他们在这里过着安静、淳朴的生活。屋子是用土坯垒起来的,梁椽也是就地取材。渠中流淌着清澈甘冽的泉水,远比电视广告中的画面更诱人。周围沙漠限制了当地经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与玄奘同行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