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号揭秘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4mb。
书籍内容:
《“神舟”号揭秘》
----www.openelib.org
***************
*《“神舟”号揭秘》PART1
***************
从中国人下定决心搞人造卫星到今天成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几十年过去了。其间经历了多少曲折与艰难,成功与失败,历史应该记载,人民不应该忘记。
---------------
第一章 尝试(1)
---------------
从中国人下定决心搞人造卫星到今天成功进行载人航天飞行,几十年过去了。其间经历了多少曲折与艰难,成功与失败,历史应该记载,人民不应该忘记。
一、钱学森为大家扫盲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次会议上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后来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组建了有关航天工业的领导机构――第七机械工业部,由聂荣臻元帅挂帅。钱学森等专家和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副司令员王秉璋等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详细地制定了我国的航天技术研制规划。
1955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留美从事喷气技术与火箭技术研究的钱学森博士,回到了新中国的怀抱。1956年2月,钱学森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不久,航空工业领导机构和火箭、导弹研究院先后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回国的第二年,在北京紫竹院公园西南角的一间屋子里,10多位将帅和156名应届大学毕业生齐聚在这里。聂荣臻元帅庄重宣布,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这些大学生刚分配来时,根本不知道让他们干什么。他们所学专业各式各样,可就是没有学火箭导弹的,因此钱学森开始从一年级“扫盲”,首先讲人造卫星,再讲导弹概论。这种学习班连续办了三期,国防部五院的工作从此走上了正轨。由于钱学森的工作特别繁重,因此他辞去院长职务,专心搞研究,这样,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被调到国防部五院当院长,刘有光任政委。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大跃进成果展览”开幕,人们看到了运载火箭的模型,高空探测仪器的模型,还有一些空间技术发展的推想性模型。
谈到探空火箭,我们就会想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王希季。他是云南大理人,中科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49年10月,正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王希季在报纸上看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他放弃了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厚的工作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历任上海交大、上海科大等大学教授。1958年,当他准备赴德国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互访时,忽然接到上海市委的调令,委任他承担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的研制任务。
王希季是我国第一枚液体燃料火箭、气象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在以后研制的18种探空火箭中,他担任了12种型号的负责人。探空火箭的研制,为卫星的研制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王希季倡导并参与发展无控制火箭技术和回收技术两门新学科,他不但主持了“长征1号”运载火箭和核试验取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还主持制订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运载火箭的设计方案。同时作为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他提出了重要的研制方案,并主持采用了新技术,使我国卫星返回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成为掌握这项尖端技术的三个国家之一。如果没有这中间三十多年的停顿,中国恐怕早就跻身航天大国的行列了。
1960年2月19日,王希季来到上海郊区的一个发射场上,那里没有电,没有通信设备,更没有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最危险的火箭加注,竟然是用自行车打气筒打进燃料贮箱中的。
就是在这种简陋的条件下,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随后,生物火箭也相继升空。1963,年我国第一枚气象火箭也发射成功,它带着40公斤重的探测仪器飞上了115公里的高空。1964年,又成功地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测量并拍摄了生物在失重环境下的生理状态。
1965年,毛泽东视察了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刘少奇、邓小平、陈毅等也视察过火箭的研制情况,并对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极为关注。果然不孚众望,终于我们的火箭载着卫星飞上了38万米高的太空。
二、选拔航天动物
1965年6月,在安徽的发射基地成功地发射了一批生物探空火箭。跟随火箭升空的大白鼠、小白鼠、小公狗、小母狗及果蝇等都活着并成功返回。
当年,我国的宇宙生物试验刚起步,可以说是一无所有。科研人员就自己动手想办法,当时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那么,他们靠什么攻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呢?他们靠的是对祖国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经过了多少次的试验,又经过了多少年的辛苦,经过了多少年的默默无闻,终于揭开了宇宙生命研究的光辉篇章。
载人航天最重要的是生命保障系统的完善。一般说来,在距地球接近20公里的高度,动物肺泡的气体压强同外界大气压强相等,如果突然置于该高度,可能引起爆发性缺氧。首先受伤害的是动物大脑,其次是眼睛和心脏等部位。处在距地球接近20公里的高度,暴露在外的动物体液便转化为气体,从而形成气泡。如果受损伤时间过长,受伤部位的功能将很难恢复,无论人或动物,暴露在宇宙真空环境中都是无法生存的。
用动物做航天飞行试验,首先要培训它们习惯试验室和特制的小舱的环境。选拔航天动物虽不像选航天员那么严格,但考核项目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必须要考核小动物的生理和心理。比如说小狗,平时行动自由,如果把它们关在狭小的环境中,它们就会烦躁不安,乱抓乱撞,大喊大叫,非常不适应。当然,这样的小狗是不会选做航天飞行试验的。另外,由于密闭舱的限制,小狗的体重要求必须在6公斤左右,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地面模拟训练,小公狗小豹和小母狗珊珊被选中。
//
---------------
第一章 尝试(2)
---------------
于是小狗们开始了艰苦的训练。在特制的小舱里,小狗被半固定在一个架子上,可以上下左右翻转,经过反复训练,小狗呆在小舱里的时间越来越长。航天员所经过的训练,小狗也都要经过,如噪声、振动及吃饭等。小狗还要适应特别的服装,携带卫生设备和记录生理功能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神舟”号揭秘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