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风暴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6mb。
书籍内容:

第一部分:序前言:绕不开的郎咸平风暴

2004年夏天,人均GDP已经超过一千美元的中国经济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之际,一场学者演讲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辩论。一位生于台湾学自美国家在香港的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上海复旦大学的一次商业演讲中,批评了中国最知名的民营企业所有者之一的顾雏军。郎指责顾利用改革之名侵吞了大量国有资产,而顾随即起诉郎诽谤。类似的争论在过去十年中时常有所闻,但是这一次的激烈程度、牵涉范围和反应强度则超出了大多数人(包括郎咸平本人)的预料之外。
中国是现在全球市场化历程之中最大规模也是最重要的尝试,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财产的重新分配是否能够以公正的方式进行,成为十三亿人口的转轨国家关注的焦点之一。公众逐渐发现,一些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探索者,原来他们身上存在着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属性的:一方面,他们显然是那一代人中几乎最勇敢、几乎最精明、也遇上了几乎最好的机遇,他们把握住了社会变迁的潮流,提升了生产力,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他们也可能具有难以完全控制的本能,通过对商业游戏规则的熟悉,将原来不属于他们的资产,在灰色地带通过技术手段的转化,成为自己的财富。
这个事件之所以迅速掀起轩然大波,这无疑是某种积累了一定时间的社会情绪喷发而成。中国改革前十五年基本上可以用增量改革来描述,带着玫瑰色的美好梦想,几乎所有人都是受益者,僵化不合时宜的体制被冲破之后,人们分享到经济成长社会进步带来的利益。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体制内的人不受损,体制外的人福利增加,从而使改革较少有失利者,几乎接近了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理想状态。此时,改革较为顺利,反对主流经济学也缺乏现实的理由和群众基础,从而使主流经济学理论得以大量深入地传播。但当改革在90年代中后期经过冷热变化,进入另一阶段之后,利益的得失变得对立起来。那种皆大欢喜的平衡感被打破了,贫富分化和商业竞争的激烈,改革深化到了存量调整阶段,这样出现了大量的利益受损者,在没有得到应得、起码的补偿的情况下,他们放大了反对主流经济学的声音。相当多的人群渴望摆脱不安定感,经济需要在高GDP时代的新秩序和新规则。朝向市场化民营化的产权改革,不再是不需要证明就能获得一边倒的社会认同的金科玉律了。
郎咸平风暴,就是这样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第一部分:序我所见的郎咸平(1)

有人说,同样来自台湾,同样是以学者身份自居,同样说话发言火药味十足,郎咸平就是另外一个李敖。
不,老郎比李敖杀伤力还大。一位曾经和郎咸平合作过的主编开玩笑说。
这么说的理由是,李敖只在台湾骂,而且现在来看,李敖骂的影响力,确实比不上在内地也疾言厉色的郎咸平。
无论如何,2004年,对财经界而言,都有一个名字很难绕开,那就是郎咸平。这位头发斑白表情丰富又深受媒体追捧的华人海归教授,不管你对他是否喜欢,是否认同,他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炮轰了内地声名赫赫的企业之后,在反对声音汹涌袭来的时候,他仍然一次又一次不知疲倦地在讲坛和采访之中发出自己爱憎极为鲜明的声音。有人说他是股民守护者,是社会良心;他说谢谢了,但我不搞传教士那样的道德批判,我只是一个坚守自己学术信仰的学者,没有被神化的必要。有人说他沽名钓誉、为了出名不择手段,暗示他不厚道,无耻;他说,我只是用数据说话,把我的研究结论公布给社会。媒体说他是学术摇滚,说他自称要当谢霆峰和小燕子;但是他说,这些只是戏言。
不过,他也会当仁不让地说,自己在世界一流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是华人经济学家之中的第一位,他会一再强调自己是世界级的公司治理专家,是财务学亚洲第一人。
不平则鸣。这是我对认识三年多的郎咸平的最大感觉。
无论是对民营企业掠夺性的判断,还是对产权改革的质疑,无论是反对人民币升值还是对宏观调控的肯定,这些都是郎咸平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思维沉淀,虽然这些结论学界还存在争议,不一定很能为外界接受,但是这都是他长时期研究的结果,所以,他会不断通过很多方式表达出来。
他可能过分高调和强势,可能太多时候采取和内地学者方式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是,这些让人不适应的地方,和他的学术研究的价值没有关系。他的态度和情绪,也不能成为抹杀他充满勇气提出独立特行的学术观点的价值。
当然,我不是学者,对于经济以及企业的研究也有限,所以不是每一个郎教授的结论我都能理解和支持。但是,我耳闻目睹,以及由郎教授的学生和同行之中得来的信息,都能够体会得到,郎教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专注和专业。因此,我可以理解他为什么接到律师信的时候会怒不可遏。因为,那是他最看重的东西。
《新财富》杂志的原主编张信东,是郎咸平教授在内地的第一个亲密合作者,他们联手推出的"德隆系研究"、"坏帐魔术"、"担保圈"和类家族企业等等十几篇研究报告,是透视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问题的经典之作。后来虽然因故两人不再合作,但是,张信东对郎教授印象最深的两点,其一是他对学术的专注以及研究之中的无情--对自己以及对他人。其二,就是郎教授生活的尽量简单--最大限度地投入学术研究。
印象所及,大凡财经领域之中的学术问题,是他研究过或者研究之中的,郎教授都会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有时候,他也会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想好,于是半天或者一天之后,我就能收到他的电话,说你问的那几个问题已经答复了,给你邮件发了过去。他几乎是问题不过夜的学术"原教旨"主义者。不过,如果是那些他没有涉及的范围,他会斩钉截铁地第一时间给你说没有看法,说这个我没有研究。
2004年8月下旬,有一家媒体委托我采访郎咸平,希望他谈谈个人的思想变化,也希望他谈谈个人抱负和最大影响等等。郎咸平听完我的访问提纲,想了很久,说这个事情可能不是内地媒体想的那样,我不希望被神化,我只希望大家关注我的学术研究的贡献,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郎”风暴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