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贵州—奇怪的旅行 - (TXT全文下载)

书籍内容:

花样贵州―奇怪的旅行
  这是很少的一种情况:在旅行正在进行的时候,我就为日后的游记想好了标题。而且这一次,标题还不止一个。两个标题《花样贵州》和《奇怪的旅行》,哪一个都似乎无法割舍。前一个说的是我所行走的土地留给我的质感,后一个则忠实地表达了我的心情――一路上我常常脱口说:这次的旅行真TMD奇怪啊!
  早就嚷嚷着要去贵州了,最具体的一次行动是大半年前在雪泥鸿爪的帮助下做好了“向黔进”的计划。然而始终未能成行。这一次,发了疯铁了心一样非要去了,计划还没做就买好了车票。没时间查资料和仔细权衡了,临走前,我把上一次打印出来的几个网友的文章抓了一把塞进背包,准备到火车上再仔细看看。
  基本的想法是黔东南。所以先买了到吉首的票。从地图上看来从吉首到贵州铜仁比从怀化走要近,而且还可以顺便去一趟同样想了很久的凤凰。之所以要到铜仁是因为早就想试试梵净山的7000级台阶。可是临走前一天,并非寂寞鸵鸟说梵净山的冬天没什么可看的,而且7000多级台阶爬下来,会影响后面的行程。恩,有道理,我想那就直奔镇远吧!
  坐上火车,我开始纳闷:既然我放弃了梵净山,再到吉首还有什么意义?这趟车是直达怀化的,很显然从怀化到镇远比从吉首走要方便许多。我到底要不要一直坐到终点?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后来我终于想明白了:咳!毕竟还有凤凰嘛。
  说到这里,我还得交代一下,车是中午1点的,而我出发的12月28日不在我的假期之列,所以早上我就把包背到了公司。一堆事情忙得我快晕掉,而临出门的时候我才发现――天啊!我居然没有把我一年前就买好的贵州省地图册带在身上!不光如此,我甚至连一张哪怕是贵州省的示意图都没有!没办法,背着包转了一圈,顺手在同事桌上抽了一本极简单的中国地图册,翻到贵州,匆匆地复印了一张,塞进包里。
  ――躺在中铺,看雪泥鸿爪的贵州。第一段末尾他说: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还在想:还有什么忘带了?看到这里我扑哧笑了,笑完了我又傻了:完了,我没有带水杯呀!这就意味着第一,我得尽快买一个水杯,否则一定有一笔不菲的金钱要用在沿途购买矿泉水上;第二,我现在就得买一瓶矿泉水。
  (曾几何时,跟我一道出门是最值得信赖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我收拾的行李总是什么都不缺。如今我却堕落到如此丢三落四的地步,真是老得不中用了啊!不过这也不能全怪我,从前我一直是独行者,而这一年,我却过惯了集体生活,露营、穿越、结伴的远行,我越来越习惯一声令下,打起背包就走。忘带了什么东西也不要紧,因为同行的诸君总有人会恰好带着你所需要的东西。曾经有一次去穿越,我没有帐篷没有足够的衣服,甚至连自己的一日三餐都没能带全,结果到了山上每个锅里吃一口,每人怀里躲一会儿,最后还落得和两个高大英俊的帅哥分享一顶最温暖的帐篷。既没冻着更没饿着,还平添了许多值得回忆的温馨细节。:))
  再仔细地想想,发现还有如下物品忘带了:毛巾、餐具。还好,不多。:)
  我研究了一下几位网友的游记,发现他们的路线大多是:凯里―榕江―从江,或者凯里―荔波、大小七孔。我想起临行前雪泥说的话:这个季节?贵州会很冷的。没办法,谁让我已经身不由己地开始了这次“奇怪的旅行”呢?
  凤凰(1)
  29日下午3点,火车晚点15分钟到达吉首。临下车问了问吉首人,被告知吉首有两处地方可以找到去凤凰的车。都是坐1路车。一个是武陵山站的汽车总站,但是下了公汽还得走进去200米;一个是终点站乾州,汽车站发出的去凤凰的车也要经过此地。我心想还是从起点站坐比较好,可是1路车的售票员却告诉我到乾州再坐车,只要4块,从武陵山坐呢要6―8块。而1路车是全程一票制,1块钱到哪儿都成。
  好吧。到乾州。(吉首人的口音让我想念着长沙和曾经在长沙的生活。吉首的街道灰尘弥漫,偶尔有街景让我联想起苏州那个烈日炎炎的下午,我们在算得上空旷的街道上赶去赴水手们的约会。“我到吉首了。火车晚点。我在赶往凤凰。”)
  乾州应该算是市郊了吧,各种交通工具杂乱地停在道路边甚至马路中央。1路车的售票员指着其中一辆客货两用的双排座对我说:就这车了。开车的小伙子说再有两人就开,我便爬上车,抱着背包开始等待。
  还好,只让我等了半个小时,车开了。1个小时后,凤凰到了。
  凤凰的滕维来接了我。这个清秀的小伙子是别人介绍给我的朋友,他恰好做旅行社工作,所以轻车熟路地带着我绕过新城的宽阔马路和老城的青石板街,来到河边的民居,安顿我住下来。然后,他便带着我四处走走。
  凤凰。这不是我来过的第一座古镇,我也无法用华丽的辞藻来罗列她的美丽或者赞美她。她更像我神交久矣、思慕再三的神仙般的人物,并且在我终于见到她的时候并不让我感觉失望。爱慕古老文化的人们会理解我的“不失望”,还有什么比一个盛名之下其实不负的地方更让我们感到伤心和遗憾的呢!而凤凰,虽然滕维说比起前两年已经差了许多了,但是还算好,无论是建筑还是民风,都和我想象中的模样相差不远。
  不必去说飞檐的白墙青瓦的民居,也不必说年代久远光滑温润的青石板路;不必说清澈碧绿的沱江,也不必说虽古老却依然挺拔的东门和北门,光是躺在干净的临水居客栈的客房里听见那一声声捣衣声,就足够让我满怀感激了。
  我独自在刚刚降临的、像墨汁还没有干的水墨画一样的夜色里穿行的时候,心情格外甜静――是的,“甜”而且“静”。路灯幽幽的,长在黝黑的巷道里,就像辽阔的荒漠里忽然绽开的一抹春天的绿色。青石板路有自然而且平滑的隆起和陷落,她不是绝对的平直,可是她让你的脚感觉到路是平直的,不必担心有坑洼,不必担心被磕着碰着――被走了这么多年以后,她已经磨练成最适宜人类行走的道路了。
  虹桥上每逢周末本有民族歌舞表演,但我来的这个季节游人太少,演员们又各自回家了。滕维把我带上虹桥楼上的茶室,说:请你喝茶吧。
  这个茶室其实就是虹桥的整个二楼。长有数十米,宽也有5、6米。如此奢豪的茶室却只有我们两位茶客。茶室的墙上挂满了湘籍名书画家的字画,光是近年来声名益隆的黄永玉就有十来幅字画挂在这里。据说这些字画值“好多好多钱”。所有桌椅都是树根制成的,因此形状大小各异。正中还摆着两座竖立放置的大鼓,应茶客的要求会有小姑娘表演妖娆而又健美的“苗族花鼓”。所谓“花鼓”,就是鼓者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人们各种劳作时的动作,比如播种收割都诗意成曼妙的舞姿,同时用鼓槌以及手肘敲击鼓面,奏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律来。于听于看都是享受。
  喝茶。在这个季节其实并不适宜。夜一深,凉意渐重。但是杯中的茶正香,微弱的热气温暖着谈话的氛围。“辽阔”的茶室一直只有我们两个客人,小姑娘一次次走过来加水,我喜欢看沸水冲进玻璃杯时茶叶的上下浮沉。滕维说夏天这里最舒服了,我想这是当然。江上的夜风吹着,两岸的灯火闪烁着,随意的话聊着,回头还能看见满壁的画卷,满眼的文化,那可不是身心俱醉么!
  聊到梵净山,滕维说你当然应该去啊!这个季节的梵净山是看云海的好地方,3000米以上基本上就全是雾了,尤其是山顶还可以看见冰挂,美丽得很啊。何况人又少,真的不错。我欣欣然:太好了。那么从凤凰去铜仁应该很方便吧?滕维摇摇头:不方便。很不方便。从铜仁到凤凰倒是有直达车,那是因为铜仁到怀化和吉首的车都经过凤凰。可是因为铜仁和凤凰关系不好,所以两地之间没有直达车。你可以在桥边等过路车,也可以转车去铜仁。滕维在我的小本上写着:凤凰―阿拉―三角坪―铜仁。哦。我长长地叹口气。看来要去南方长城和黄丝古城是没机会了。滕维说对啊,不过你可以在车上看见它们。而黄丝古城其实就是微缩的凤凰,所以不去也不遗憾啊。
  夜更深了。滕维提议去吃“铁板烧”。这种吃法类似韩国烧烤,不过不是铁架子,而是一块真正的铁板。吃的乐趣其实并不完全在“吃”这个动作,刷油、蘸油、翻面、蘸作料的过程才是乐趣之所在。所以虽然我被溅了满手的油,可还是玩得不亦乐乎。玩到12点才回去,房东并无不悦,披了衣服来给我开门,还嘱咐我早点休息。顾不上睡,站在阳台上俯瞰夜色深沉里的沱江。哎,夜这么深了。这里的夜真安静啊 ̄ ̄ ̄!远方的人们,你们可都睡了么?我却是在凤凰这个美丽的名字笼罩下悠闲而且快乐地溜达。连风,都是沉静的呢。
  凤凰(2)
  30日早上7点。在捣衣声中醒来。房东告诉我出了门顺着门前的石板路一直走,大概2公里,就是墓地了。――这里的人们都把沈先生的墓简称为“墓地”,好像先生是自己家的亲人,用不着多说,谁都知道。
  临街的店铺都在张罗着开门,有的已经支好了摊子,有的连货物都摆全了,还有的刚刚打开店铺的门,在隔壁早点摊飘来的炊烟里打扫门前的地。民居的大门多半已经打开了,但“腰门”还虚掩着。滕维告诉过我,“腰门”是一种“有礼貌的距离”,这种含义很亲切也很委婉,它让你一览无余地看清楚屋里的细节,却仍然矜持地把你隔离在主人家的领地之外。除此,还可以防止家里的孩子跌到街上,或者街上的猫猫狗狗闯进家来。
  凤凰总让人觉得儒雅。这里的人们总是从容而且温和的,虽然并不遥远的历史就可以证明这里的人民不乏血性与彪悍尚武的习惯,但是他们看上去都乐天知命,彬彬有礼。他们挑着菜一晃一晃地走过去,他们站在冬天冰冷的河边洗衣洗菜,他们围在小摊子边吃着热气腾腾的粉啊面啊,他们彼此打着招呼,然后继续手里的劳作,他们抱着幼小的孩子,有的时候会用温柔的乡音安抚孩子的哭闹,他们看我一眼,知道我来自异乡,但是他们的神情并不讶异,他们看见我走进他们的店铺,盯着某幅精美的绣花发呆,就会友好地问:妹子,想要点什么?
  推着垃圾车的年轻人走过来了,他吹了一声口哨,像小学校里的体育老师那样吹了一声口哨。附近的门陆续打开,女人们拎出垃圾袋交给他。也有早已预备在家门边的,他便去收起来。我与他擦肩而过,看见他年轻的短发上正腾起热气。走过去2、300米了,一个中年的妇女两手拎着垃圾,问了我一句什么。我立刻指着来时的方向说:他刚过去,正在那里吹哨呢。说完我走了,但是我立刻好笑起来:我其实根本没听懂她在说什么,是什么让我明白她的意思的呢?
  从住的地方出来不到10分钟,就走出了古镇的中心。现在沱江坦陈在眼前了。右手边是山,是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房子;左手边就是水,碧绿的看得见水底茂密如森林的水草的水;对面是晨光,还有晨光里不断走出来的从容的人们;河那边是开往怀化的公路,时不时有汽车呼啸而过,那边是联系这里与那里的纽带,而这边,是我徜徉而且流连的诗意的家园。
  一处岩壁上突然冒出一张纸,凑近了看,是一封信。信上说:“东方山神土地:山爹山娘,保佑张**不坤爹,不坤妈,不坤兄弟姐妹,……,大灾化小,小灾化了,一风顺利,步步高升。古历冬月初四日”。信的旁边还贴着一对两寸长的红纸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是求福还是却灾?之后也看见过类似的纸鞋,但信的内容倒是差别很大。
  在河边的道路上走得很舒服,可是一块简陋的木板让我刹住了脚步:沈从文墓。一道箭头指上山去。我赶紧折上山路,心竟然开始紧张起来。爬了几十步,先是四个硕大的红字:“兴废周知”,落款居然是黎元洪。旁边还有一块字迹清秀的墓地介绍。我早从别人的文字里知道先生的墓只是块石头,因此四处张望着,生怕错过了。可是没有。山路又折向另一个方向,在下一个拐角的地方矗立着另一块碑:一个士兵,要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落款是黄永玉和张梅溪。接下来的路分成两条,我正犹疑着不知道该怎么走,后面走来挑担子的人说:两边都一样咧。
  再走了20来步台阶,先生的墓终于展现在眼前了。一块不规则的五彩石,上面刻了四行俊逸的绿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理解人。先生手迹原是如先生一样淡雅中见风骨的。我有点脸红。站在先生的墓前,我竟如站在先生面前一样惴惴了:先生,您好吗?(那是90年的夏天,我刚刚成为一个高中生。漫长的暑假就猫在图书馆里看书。先生的书装祯很是雅致,厚厚的捧在手里,从此知道湘西这片多情的温柔而又火辣的土地。胖胖的秃了一半头发的儒雅的校长问我看什么。那时我并不知道先生是一代名家,把书名翻给校长看了,他竟从眼镜片后投来惊讶和欣赏的目光:孩子,有眼力啊!先生,从那时候起我就站在您的面前了。只是,一直都不知道说什么好。)
  先生,我曾经离您很近。在我整个的青年时代,和在湖南念书的岁月里,您的语言和文字是一种无法忘怀的味道,通俗地说就像母亲穿过的衣衫和父亲用过的烟斗,文雅点说就像故乡窗外落花时节的梧桐和高高的屋顶一片无人踩踏的雪地。我曾那样深切地沉浸到那些娓娓道来的故事里,为故事里的人们而喜而忧,为他们流水一样不回头的生活――哪怕我一再地回头呢,哪怕我攥紧了手帮他们对着命运使劲呢――而笑而流泪而含着泪微微地笑起来。先生,今天我终于站在您的身边了,这石头的色彩恰如生活的斑斓,冰冷地灿烂着;这石头的形状也恰如人生的边界,走啊走啊不知道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终点。先生,您真是个明白人。
  三鞠躬。之后我坐在墓地正对面的石头上,凝望,无语。
  先生,请安歇。
  墓地的后面,一侧走上去是一片竹林。另一侧则是嶙峋的岩壁,刻着“听涛”二字。还有一个狭而不长的洞,根据洞口的题字来看应该是“云窟”,又叫什么“龙潭渔隐”。还有诗一首:“巍巍严穴,福地洞天。清风徐来,泉水潺潺。苍松涛涌,翠柏心坚。鸟声木吝马桀,白云往返。长夏炎酷,避暑消闲。偶尔小坐,万虑都捐。地灵人杰,杜母之园。于斯不朽,去之万年。”诗中有母讳,突然就想起家来。
  告别先生墓。回程经过林立的店铺,忍不住买了这买了那,琳琅的银器绣品让我无法抗拒。几乎掏空了口袋,买了银器4件,剪纸3张,围裙1条,小礼物一堆。回临江居拿了行李,赶往汽车站坐上去阿拉的中巴。
  路上果然经过黄丝古城的指路牌和南长城。1个小时后到阿拉,3元。车上的人指点我坐上开往三角坪的客货两用车,半小时后到,2元。车上的人又指点我坐上开往铜仁的中巴,这一路开得有点艰难,因为有一段路挤满了赶集的人,车陷在人海里,要等上好一会儿才能前进几步,可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实在让我大饱了眼福――到哪里找这么纯粹的生活呢?那些背着背篓的、守着小摊儿的、拿支树枝赶着7、8头小猪的、爬在货车的外面,演杂技一样搭便车的人们,他们在为我“表演”生活。连狗都过节一样快乐,肆无忌惮地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我想龙龙了。)
  不能不提路上一处风景。那是一处山谷,而车正行走在山谷边缘的山坡上。很突然地,这片山谷闯进视野――山谷里是一片算得上辽阔的、色彩斑斓的土地。天缘又凑巧,有几个人要下车,于是,车停了,正好让我贪婪地浸在这景色里,想记住每一个细节:这土地明显是耕作过的,分成或大或小的方块。太远了看不清种着些什么,或者已经收割过了?总之每个方块的颜色是不一样的,有的红有的绿有的黄有的紫,但是那色彩又绝不像这几个代表颜色的形容词那样单薄干瘪――它们是纯粹的、浪漫的、泼辣的、和谐的,它们被“摆放”在一起,就好像它们天生就应该这样被“摆放”着,它们的浓烈和宁静让人忘记了呼吸。
  唉,怎么形容才更好?我想起刚刚看过的《康熙王朝》,记得里面的周培公吧?那个才华横溢的男人,他留给康熙一幅毕10数年之功画成的“小画”,当这幅“小画”被打开的时候,康熙的眼睛燃烧了,一个观众的心也燃烧了,那是一幅开天辟地以来最详细最完整最宏伟的中国的版图啊!
  去往铜仁的一路上,我都在苦思冥想用什么来形容我刚刚邂逅的这幅美景呢?只有周培公的地图了,我最后确认。2.5个小时后,14:20,车到铜仁,5元。
  梵净山
  辛巳年冬月,独访梵净山。
  经凤凰走铜仁,辗转江口,暮色渐浓时分始达山门。许司机以双人资,以再行19里至山脚。恰两少年欲同行,窃喜车资减半,盖每人10元而已。
  寄存多余物资于山脚小店。两少年一姓吴,一姓杨。吴君刚略高,体稍胖,着西装皮鞋。杨君振华平头,体格健硕,便装球鞋。二君只提塑料袋一只,吴君遂负吾包。行百步而气喘如牛。杨君讪笑之,夺包先行。一刻钟后千步已到。每千步有店家,店家殷殷劝宿。吾幸得伴同行,不忍停歇。二君英雄气长,愿为伴继续攀爬。
  吾知杨君无恙,但恐吴君难支,心下不免惴惴。然吴君不肯示弱,步伐虽慢,仍奋力前行。杨君负重,亦健步如飞。羡慕不已。常誓言锻炼,终无长志,惟愿前路少坎坷,然滑竿者,死亦不肯坐之。
  两千步亦到。天色已晚。路面有冰。店家亦殷殷劝宿,更有瘦削男子,于暮色里奔跑追来,游说吾等乘滑竿。据传滑竿收费1元每公斤,自筹体重过大,笑言还价。男子迭声应道:可商量!不敢戏说伤人,只得婉言谢绝。
  值此冬月,树叶凋零,寒风霜冻,石阶高低上下全无平处,步履渐至凝滞。初时尚有笑语往来,渐只有喘息声相闻。杨君于夜色中屡屡回望吴君,关切之情溢与言表。
  夜色更浓。杨君深以无月相伴为憾。不料体力不支时,一轮皎洁明月破空而出,不禁惊呼阵阵。予观夫天空明净,浮云浅淡,月华璀璨,山野悠远,心境辽阔,神清气爽。三人立而观月,月华入眼而眼亮,眼亮而心悦,心悦而恍然如梦,梦如明月载我归,梵净山上遍访仙。
  4千步已过,吴君停歇更显频繁。杨君以水井惑之,吴君怒曰:莫非止渴之梅乎?予笑而应之:果有水井,不远则到。
  4600步回香坪。惟愿就地躺下睡去,再不必胶着于无穷无尽之阶梯。杨君又呼道:水井不远!予亦怒道:信口雌黄!
  此前疲累之时略作休息便可恢复如初,不料一过回香坪,每一步都似竭尽全力,休息时间愈长而体力愈不可恢复。心下骇然:莫非已过极限?
  海拔愈高,则植被愈低矮。灌木林里偶有动物声响传来,移手电观之,或为松鼠,或为狡兔,张皇而奔逃,形状娇憨可笑。
  累饿交加,吾曰暂停而进食。恰一树横卧道中,取食物与水,坐而分食之。略饱则气力长,遂起身,渐行渐歇,渐歇渐行,过6000步而山顶在望。路边有房,屋内有灯,二人出而劝宿,妄谈宿资30元。笑而却之,复行。百步而有水井两口,井水清冽,灌之则精神倍增。再行数百步而至7000步!
  山顶有庙,隐约觉其玲珑。对面木屋一座。推而进,问食宿,告之宿资10元,还可供应餐饭。
  欣欣然洗脚安寝。
  一夜无话。腰酸背疼不得早起。日至高竿方起。三人沿石阶铁链攀缘而上,峭壁嶙峋,冰挂森然,望之而寒气顿生,抚之则身手俱凉。饭店老板原为一长者,袖手而上,如履平地,叹之弗如。
  金顶之上,一座石桥,两座小庙,无甚可观。然则岩石峥嵘,如页层叠;放眼群山,视野辽阔,甚为可喜。
  稍加盘桓,遂回旅店用早餐。用毕下山。回忆昨夜之坎坷山路,欣慰骄傲之情溢于言表。5小时上山路,仅3小时即下至山底。兼之阳光灿烂,草木葳蕤,喜之再三。
  镇远(1)
  从梵净山下来,还有9.5公里公路才能到山口,而我们到哪里去找车呢?休息了一会儿,却听见汽车引擎声。等声音近了,才发现原来是昨天送我们进来的小伙子,他开着空的面的车进来接我们来了!
  可是没等我们背起包呢,刚才还在旁边热火朝天打着麻将的一堆滑竿工已经冲将过去并且跳上了车。我的心一下子凉了。怀着一点侥幸走到车跟前一看,又乐了:滑竿工们一个抱着一个,尽可能地缩着身体,把副驾驶和中排一个座位留给了我们。一问之下才知道这里的滑竿工上下班搭车都是免费的,难怪他们对我们那么礼让。:)
  小小的面的塞满了人,我回头想数数究竟有几个,可是只看见黑压压的人头。开了一半,司机说不行,得下去几个人,人太多了下坡刹不住车。好容易劝下去3个,我再回头一数:天啊,连司机和我在内车上还有11个人!那些滑竿工都是身形瘦小的,不知道他们如何用肩膀挑起那么重的游人,在7000多级的台阶上上上下下的?想着想着,忽然就有些不忍心了。――当然,我知道这不忍是虚伪的,如果是真的不忍,就该在上山的时候叫一副滑竿抬我上去,就该不讲价地按一斤一块钱付给他们工钱――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面的送我们到山门就折回去接别的人了,我们坐了另外的车到江口,饭也没顾上吃就转车去铜仁。我在铜仁汽车站和吴刚杨振华告别,坐在开往玉屏的中巴车上等待开车。
  形形色色的人上来。我很疲惫,没有力气去研究他们,只想睡一觉,可是车上的VCD吵死人。车开着,天渐渐黑了。车开开停停,我则在盘算是坐汽车还是坐火车去镇远?或者,我就要在玉屏度过我的新年夜?
  到玉屏的时候天已经完全黑了,我看着窗外,就像一个盲人。忽然车又停了,司机说:有到火车站的吗?赶火车的就在这里下。我很快地想了想,决定先去看看有没有火车。玉屏站正在施工,我深一脚浅一脚地摸到售票处,一问半个小时后就有一列火车开往镇远。1325次,5.5元。站台在另一个方向,我又一脚深一脚浅地赶过去。很简陋的候车室,昏暗的灯光,不大好的空气,可心里却是高兴的:我终于能赶到舞阳河边过我的新年了。
  19:51火车到站,将近21点的时候到镇远。火车上的情形就不必说了,又脏又挤,身上落满了各种各样难闻的气味。无数小商贩挤来挤去地贩卖吃的喝的玩的,居然还有卖领带和卖彩球的。看上去他们彼此都认识,远远地看见列车员尤其是乘警来了,一声招呼,所有的商贩都把篮子往座位底下一塞,若无其事地站在一边好似乘客。列车员刚过,篮子又回到人间招摇过市。我本来已经饿得够戗,但是一看见那些曾被塞在座位下的豆腐干,仍然忍不住反胃。只好饿着。
  我知道我的脸上一定写着厌恶,我知道这态度其实不正常。当我还是个穷学生的时候,不也爬过火车,在众多的腿脚之间扒个窝倒头就睡?我不也曾经一个月不洗澡,脏得像泥猴一样被人以为是小叫花儿?那时候我怎么就没觉得难受?而现在,这一个小时的污浊空气让我感觉到难以忍受了。火车没有什么变化,旅行也没有什么变化,变了的是我自己。而奇怪的是,既然我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了,为什么我还要选择这样的方式出行?
  节俭只是一个方面,体验也不是最好的理由,我大概是想留下些葱茏的岁月吧,那些岁月里最值得记忆的就是在车轮上和污浊的车厢里,在每个气味不一样的地方度过的那些光阴。那些岁月里,我一无所有,却有着大把的将来和大把的希望。然而如今,一切都真的太不一样了。
  镇远同样是个小站。出了站同样找不着北。最好的情况是在舞阳河的桥边找个住处,但是一离开车站附近的繁华,路上一下子冷清了许多。我问了问桥在哪里,被问的人惊讶地说:桥?那还远着呢。我不知道“远”究竟有多远,只好随便挑了家旅店要了间靠河的房间。
  泡了碗方便米粉,味道还不错。老板给我搬了台旧得不能再旧的黑白电视,好歹有了点人声。窗外是黑漆漆的舞阳河,依稀看见楼下系着小船。想想去洗澡吧,好歹是过新年啊,可是洗到一半就没了热水,哆哆嗦嗦地冲了冲就出来了。
  给爸妈打电话,告诉他们我正在镇远,我想他们一定会在我房间里挂着的那副巨大的中国地图上找我现在的位置。然后给先生打电话,他正和一大帮朋友在一起,我听见他旁边有人在说:你老婆可真能跑。然后给先生的父母打电话,他们问我好不好,我看了看空空如也的四壁,洗不出颜色来的被褥,还有我那风尘仆仆的背包,兴高采烈地说:我很好!
  裹着睡袋看凤凰滕维送给我的镇远旅游介绍的小册子,在地图上比划来比划去。如果我要去bluedrug说的枫香寨,那就没有可能走榕江从江三江,从桂林返回了。时间不够啊,真是痛苦。如果我放弃枫香寨,走常规路线到凯里到西江,时间同样很紧张,而且一直都得赶路,多累啊 ̄!两边都放不下:一边想着尽可能多地走多几个地方,一边想尽可能真切地了解一个地方,真矛盾!可是转念一想,干嘛要赶路呢?遛达吧,走到哪里算哪里好了。旅行的意义除了“到此一游”之外,更应该是行走而非奔跑吧,这样的话,枫香寨就太应该去了。
  镇远(2)
  既然决定放松脚步,从容地遛达,新年第一天的早上我便纵容自己睡了个懒觉。虽然也是河边,却再没有捣衣声了。从窗户望出去,舞阳河虽妩媚却少了点灵气。不可否认,我的心已经浸染了凤凰沱江的清幽,有点食不惯人间的烟火了。
  第一个决定是天后宫。房东指点我坐夏利或者三轮摩托,都是1元钱。天后宫?那应该是妈祖庙吧?不靠海的镇远,竟然也有妈祖庙?这之间的渊源是怎么样的呢?
  我住的地方离桥果然很远。大概有2公里左右吧,过了桥不远就是天后宫了。门脸看上去还有点气势,尤其是几十步青石阶,着实给了我个下马威。我一只手抬着刚运动了上下7000级的酸软的腿,另一只手扶着扭动了上下7000级的僵直的腰,一步一步挪到门里面。门里是个院子,看上去像是哪个殷实人家的院子,只可惜不施粉墨,有些破败了。
  院子里有一对男女和一个孩子,两条白鼻子短耳朵黄不啦唧的狗冲我大声嚷嚷,女人过来把大狗拴起来,小狗的气焰马上低了下去,但是仍然在3米以外不懈地吠叫。我问女人:今天这里开门吗?女人一边麻利地收拾着桌上的家什,一边说:开!交钱就开!
  我有点好笑,交了2块钱门票,女人让她的孩子去给我开门。殿堂里没有我想象的阴森,因为阳光从窗户和两边藻井的天窗照进来。殿堂也没有我想象的辉煌――哪怕是过气的辉煌也没有。偌大的大殿只摆着简单的供桌,供桌前奇怪地竖着几件塑料的兵器。天后的脸在阴影里,不大清楚,也或者是蒙了灰尘的缘故。跟着我进来的孩子告诉我每年过年的时候镇上的人会齐聚天后宫举行大型的祭祀之类的活动,那时候这里最热闹了。是么?我环视四周:这里会不会太小了?孩子羞涩地一笑,跑开了。我无从证实他的说法。姑且这么认为吧。
  天后宫左侧的藻井四壁贴着一溜的文图并茂的妈祖故事。粗粗看了看,不外是神奇的传说。倒是最后一张纸,告诉我这座天后宫里的妈祖像是特意从福建的妈祖祖庙里请来的。嘿嘿,我又看了那灰仆仆的妈祖一眼,心想你也是一游子啊。
  用狗狗搜了一下,“官方”的介绍是这样说的:“位于府城今新中街北侧石台上。座北朝南,依山傍水临街而建。是一组供祀海神”天后“的建筑群落。沿宽幅34级石阶而上,依次有牌楼、影壁、戏楼、小庭、正殿。该宫殿始建于清初,由福建商贾所建,是福建会馆所在地。”――福建会馆。难怪了。在我所知道的妈祖庙当中,镇远的天后宫该是最为远离海洋的一个了。
  “牌楼为砖砌四柱庑殿顶塔式,分上下三级,高9米,宽5.7米。牌楼檐翼上翘,长层照壁中间竖书”天后宫“三字。正殿位于影壁北侧,分前后两殿。前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后殿为高风火墙硬山顶式建筑。殿堂内有前后两个藻井。前殿飞檐翘角,后殿屋脊饰以泥塑‘双龙戏宝’。整个建筑充满闽海特色。”
  说老实话的话,“闽海特色”俺没看出来,窗雕倒是被我狂拍了一番。后来我才后知后觉地在有关资料上无一例外地看到类似的内容:天后宫窗雕细腻艳丽,异常豪华名贵。哈哈。
  出了天后宫,信步朝青龙洞的方向走。街上正在大兴土木,看上去整条街的两旁都要被修成仿古的两层楼。有些已经颇具规模的楼房有着鲜红的门柱和少儿水彩一样的图画,不但没有古建筑的内敛、凝重、端庄与雅致,反而显得张扬跋扈兼粗鄙陋俗。看着灰尘弥漫的“工程”,我有点麻木。大凡一个地方的领导开始“重视”旅游资源,大凡一个地方把经济发展寄托于“开发旅游”,那这个地方的风景风情,就无一例外地开始被瓦解。但是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拿镇远这个地方来说:工业,自然是基础薄弱,而且所谓工业文明一样会对一个小社会固有的秩序和环境造成或大或小或明或暗或彻底或隐含的破坏。农业,自然不可能指望短时间里产业化国际化。IT?在这样一个地方发展?即使不是痴人说梦,也是需要大换血,彻底地换血,彻底地重建,类似硅谷或者筑波,而且IT业对经济的推动也已经被证明并不是没有副作用的良药……OK,我又想远了。我只是想,也许在他们看来,只有旅游才是没有污染而又一本万利的买卖了。
  我们没有权利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加评说,可是作为旅行者,我可以对我走过的地方依恋并且珍爱。为什么我要珍爱一个落后的地方?我又不是疯子或者心智不正常拿硫酸泼狗熊的混蛋。可是明明看见一辆车开上尚未修好的路或者被证明是死胡同的路,我们还可以在旁边为它暂时的速度叫好吗?
  (后来在枫香寨,无意中听到一段对话,是乡长和一位搞旅游接待的同志之间的对话:
  “……镇远的***被省里面叫去骂了一顿。”
  “为什么啊?”
  “为什么,就为镇远把老街老房子拆了修新楼嘛。”
  “拆了不好么?旧房子哪里好看!”
  “这你就不知道了,那都是古建筑,是文物,要保护的。结果都拆了。***被省长骂,回来就骂***,一级级骂下来呢。所以我们要拆房子还得小心。保护为主啊。”
  “那已经拆了的怎么办?”
  “怎么办?能怎么办?……”)
  镇远(3)
  桥头有一溜擦鞋的人。背靠着一面长长的宣传墙。我站在街对面看他们。他们低着头看行人的鞋。偶尔会有人停下来坐上其中某一张椅子。更多的行人在走。
  就这样顺着路走啊走,我忽然看见一座灰色的院落。低垂的门檐挡不住院子里颀长的墙体。我顺脚走过去,啊,居然是镇远博物馆。
  买票2元。看门的人很奇怪地是位漂亮的姑娘。画着至少在我看来浓了点的妆,戴着金边的眼镜,说很好听的普通话,举止落落大方。她说看我像是个“懂得”的人,所以殷殷地跟着我回答我多而且跳跃性强的问题。有的时候她歉意地一笑:这个我也不大清楚……
  博物馆里其实没有多少展品,但是对想要概要了解镇远的人来说,是很好的“前言”。看过那些定格在黄旧的照片里的老房子,会对这个地方升起奇妙的兴趣:在我刚刚路过和即将路过的地方,掩藏着多少类似的精彩?这片有历史的土地,她会给我多少惊喜?……
  节约一下篇幅吧,在这篇流水帐一样的文章里,我花了太多笔墨来记录当时的情绪和思路,但是镇远是一个远远不能仅仅用意识流来描述的地方。那样的主观会对它本身应得的地位有相当的损害,所以让我暂时把与主题无关的细节――诸如阳光下惬意地溜达、路边自由自在的狗、店铺、人――都放在一边,直奔镇远“美”的主旋律吧。
  不能不先表一下古老的祝圣桥。本来坦荡而且宽的石桥,偏偏在正中竖了一座飞檐的、重重雕刻的亭。如果说江南的亭台楼榭总让人有不胜爱怜的疼惜,那么祝圣桥上的这座“魁星阁”就只让人感觉高大沉稳。向东的楣额为“山河柱石”,两边楹联俨然大气:“扫尽舞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另一面楣额“云汉天章”,楹联曰:“把笛作龙吟,东去洞庭秋月满;传书随凤使,西为滇海庆云多。”――感觉就浮泛得多了。二层还有一副楹联,不提也罢。
  (――楹联这种东西到处可见,算是文学种类之一“对联”在建筑行业的活学活用。而对联,在我的印象里却不幸多是名士才子佳人用来互相刁难的一种文字游戏,有的虽精致却容易失之牵强,有的虽用词磅礴却意境空洞。楹联挂在所有或大或小的门上,有的用来彰显富贵威严,有的用来炫耀闲情逸致,还有的就完全是附庸风雅了。曾看过一本对联集,精品寥寥无几,大多充斥着对所谓“天地君亲师”的阿谀奉承之词,漂亮的、铿锵的、上上签一样大吉大利的词语被做作地排列组合在一起,毫无生命的活力。往轻了说是污人耳目,往重了说简直是毁灭文学。因此,在文字发挥装饰功用的诸多方向中,楹联大概是被运用得最频繁最广泛,而水平也最为参差不齐的一种。
  当然,如果不过分苛求文字的品位,光着眼于书法和雕刻,那楹联还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时不时精彩乍现的点睛之笔。比如这座“魁星阁”,两副楹联就顿时把建筑脱俗于山水之间的意趣拔高了一个档次,显得书香气十足。
  从来都不去记那些楹联,如果时间匆忙,甚至也不去看。但是这一次又是例外。从镇远博物馆买到的一本小册子《青龙洞楹联选》让我决心耐心看看此地楹联有何特色。嘿嘿,其实容不得我瞎评说:既然从前没有看过,如何知道它更好?它不好?它一般?不过是喜恶随心,而已。)
  桥上看风景。舞阳河妩媚地流淌着,波澜不兴。两岸不再有那种古老的木头吊脚楼,但是即使是混凝土砖瓦结构的楼房依然保留着吊脚楼的姿态,伶仃的“脚”伸到河里去,有不胜清凉的娇羞。
  人家的阳台。可惜没见到太多的花,倒是有花的衣裳挂出来,一片一片的,在冬日的暖阳里招摇。(秋娘渡与泰娘桥。)
  过了桥。买了票。进了门。窄小的门洞让我有一丝盛名与其实不符的疑惑。然而很快地,游人寥寥的青龙洞就让我肃然起了敬。
  镇远(4)
  老妪坐在神殿的门外。她说:不要踩门槛。我回头,看见一个男游客讪讪地收回脚,伸头向殿里看了一眼,走了。(北京法源寺,擦拭着供桌的老妪说:不要踩门槛。那男人收回他粗大笨重的登山鞋,目光茫然地掠过沉默的佛像和香烛。精美的雕刻和氤氲的烟没有在他眼里映下哪怕丝毫的光亮。我回头问先生:为什么不能够踩门槛?他摇摇头说我不知道。那天有灿烂的阳光披在他身上,我在阳光里温暖地微笑:佛,我不踩庙里的门槛,你是不是就会保佑我的爱情永远灿烂?)
  我在空无一人的殿堂里穿行,朝着殿堂深处光亮传来的方向。跨出门槛,光亮的来源原来是一个更为沉寂的院子,顶深处有天然的岩洞,洞里摆着石桌一只,石凳两个。令我不觉微微笑起来的是桌上搁着的两小瓶鲜花。瓶子形状略有不同,但都是圆肚细长颈的果汁瓶。瓶里的鲜花只有三四朵,但是紫的黄的红的花配着细长葱绿的叶,非常赏心悦目。真的没想到,在这个人迹罕至的角落,竟有如此玲珑隽永的东西。
  仿佛到处都是路,曲折的阶梯总是拐个弯之后就不见了踪迹。我决心把能走到的路都走一遍,哪怕一次又一次回到起点。其实也没走多少回头路,除了其中一条路把我导向了死胡同,其余的路总是把我引向意想不到的去处。比如有的时候我忽然发现自己站在另一座建筑的屋顶,有的时候我会发现我不过是换个角度看风景。
  升起。降落。风景在我的眼里上上下下。每一次转过身去,都会为崭新的风景小小地欢呼。在旁的人看来,我可能是个奇怪至极的游人,因为我在转着圈儿地前进,生怕错过某个虽无意为之却显得匠心独具的角落。但是实际上几乎没有旁的人,在这座看上去小巧玲珑、却又实在精致得点点处处皆有景的艺术的宫殿里,我是一个富足到奢侈的游人,我伸开双臂,以为这样就可以拥抱到更多的美丽。――哈!作为陌生的游人,对陌生的风景,总是有近乎疯狂的占有欲,但是转而想想,如果我的存在伤害到风景的美丽,那该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正所谓“爱之愈深,伤之愈深”,如果这样,还不如不爱、不如离去呢。
  江西会馆的戏台,披着正午的阳光,静悄悄的。木地板在我小心翼翼的脚步下发出咯吱的声音。我坐在戏台的正中。台下没有看客,只有葱茏的花花草草,还有安静的阳光。戏台对面的大厅被改建成古建筑展览,实物模型配着干净详细的结构图,几十平米的地方却充盈着黔东南民族建筑的风情。
  青龙洞是依河而建的,所以只要站到高处,就能看见舞阳河以及河那边密密匝匝的民居。舞阳河在这里拐了一个270度的弯,而民居拥到河边,恰似孕妇挺出的大肚子。舞阳河绿油油的,仿佛一条色泽纯正的墨绿色重磅真丝丝巾。阳光把吊脚楼(虽然是混凝土的)倒影在水里,仿佛定格在画布上的名家油画,每一条线条,每一点色斑,都营造着幽静娴雅的气氛。
  最美的舞阳河还是透过楼阁的窗户看到的。紫阳书院里那些将近两米高的木雕窗扇,每一扇窗户的雕花都决不雷同,有生肖,也有“福”、“寿”、“喜喜”幻化成的花哨然而俏丽的图案。隔着双喜看舞阳,喜悦悄悄地漫了心房……观音殿、吕祖殿、斗姥宫、万寿宫,远有襟山带水的风景,近有细腻繁复的雕刻――连一个莲蓬都极尽雕琢之能事,更遑论凤凰仙鹤的仙风道骨、幽雅姿态了。
  站在名叫“谐趣”的三角亭,看着这个小巧的亭子四周“借来”的风景,真真是连感慨也发不出来了。
  枫香寨(1)
  前面曾经提过,从凤凰开始,我就在咨询枫香寨的去法。一路上和几个朋友保持着滚烫的短消息通讯,按howfool的说法,信鸽都累死了几窝,之后,我终于弄明白了。去枫香寨,得从镇远―施秉―黄平―重安―重兴,然后爬2.5小时山路,方可到达。
  我的天。我算时间。我算我算。我当然还得把贵州的特产“等”算上。我当然不能不算那些颠簸的山路,那些不可预料的这啊那的。
  算术令我沮丧。我怎么算都要花两天的时间才能从镇远到达那个梦想中的村寨。算来算去的间隙,我会忽然想起一个问自己的问题:你为什么要去枫香寨?
  啊啊,是啊,我为什么要去枫香寨?如果我说我只是看了驴坛一个疯丫头着三不着四的游记,就惦记上了这个地方,你会不会认为我其实也就是个疯子?更可恶的事实是,那丫头的游记――那能算游记吗?通篇美丽而且飘逸的字眼根本就是语焉不详嘛,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概诱人地模糊着,――其实说是小说更合适呢。而说起来尤其好笑的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居然是那半句“……混吃混喝了两天……”(参见bluedrug《(1)妹妹》以及黔进系列。只可惜现在再去查找时,专辑里只剩下“妹妹”和“平舟”了,那篇强烈诱惑过我的文字已经不知所踪。)
  我,我当然不是以能混吃喝为荣。但是在我那幼稚得可怜的心灵里,能够以主人家亲戚的身份吃了喝了看了感觉了还让人家不觉得生分不跟你谈价钱,那就是自助旅行的境界了。当然我不会白吃白喝啊,我虽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又分不清麦子和韭菜,但是我会讲故事啊,或者,只要是我有的,而你又喜欢,那就送给你好啦。
  ――一路上胡思乱想着。车就离开了镇远,在起伏的山路上接近了施秉。太阳已经西斜了,25分钟之后,车正在山顶,窗外梯田布满了山坡,群山秀美,松柏成林,恰似一幅青绿山水画。5分钟之后路过舞阳河景区的大门。又半小时之后,窗外的风景变成金黄的太阳倒影在浩淼的烟波里,林间氤氲着如雾般的水气,梯田层叠,炊烟在林间忽隐忽现的民居后袅袅升起,农人在田间劳作,赶着牛的孩子施施然走在田埂上,整个画面竟如仙境一样!
  到施秉的时候已经5点半了。施秉的街道没有给我任何的诱惑。倒是大的路口都竖立着舞阳河漂流的广告,让我有点他乡遇同好的感觉。下车就有开往黄平的车等在路边。赶紧上去找了座位坐下来,把包抱在怀里。
  等了20分钟,来了一大家子人,大概有10几个吧,车总算开了。那一大家子人和售票员争论起票价的问题,一个说7块,一个说8块。说着说着就拧了。车正在上坡呢,司机就地掉头,看上去悬悬的。有人说这是今天最后一班车了,算了往前开吧。司机说不行,我们不能做亏本生意啊。
  争论发生的过程中我一直很紧张,按我“行走江湖”多年的经验,接下去就该真的开吵了。可是奇怪的是,直到车停在了出发的地方,争吵一直没有发生。所有的人秩序井然地下车,很快又各自散去。人们脸上表情平静,我也不得不把焦灼的表情收藏起来。想想又好笑:或许只有在贵州,这个民风温和的地方,才会有这么奇怪的事情发生吧。:)
  我该怎么办呢?问了好几个人,都说今天再没有车去黄平。另外有两三个人在试图说服一个面的司机以比较合适的价格送我们去黄平。可是那司机说不能少于80块。那样算下来,一人要20呢。谈判又陷入僵局。
  我再次来到车站的小卖部,试图了解更详细的车况信息。然而结果总是一样:明天才有车。天渐渐黑了,风渐渐地有点凉。我看见马路对面有一家开着门的网吧,我想,我要不要在网吧消磨掉一个晚上?或者,像howfool弟弟那样,向路灯取个暖?正盘算着,一个看上去30岁左右的男人快步跑到我跟前:姑娘,你是要去黄平吗?我点点头。他说那你跟我走吧,我们把那车包下来了,10块钱一个人。你走吗?
  我说好啊。价钱讲下来了啊?男人说没有。你们一人出10块,我一个人出40。我是出差,可以报销的。我今天必须赶到黄平去,多少钱我都得走。看你一个人,所以来叫你。
  什么叫惊喜?什么叫好消息?哈!这一刻我感受至深啊。我强忍着痛咬紧嘴唇,这样才没有露出牙大笑,但是心竟然因为欣喜若狂而剧烈地跳了一通。就这样,6点30,我们终于离开施秉。一个小时后,到达黄平。预料中的,去重安的车没有了。我只能在这个黑乎乎的地方住上一夜。那男人拿着两根两三米长的钢管,还有一个看上去像发动机的铁疙瘩,跟我一起住进太阳堂旅社。
  我问那男人,你要去哪里?他笑了:我听见你说要去重安了,我也要去重安,我觉得这简直太巧了。我本来今天就该赶到重安,可是路不大好,我还是住一夜嘛。你知道吗?从镇远,我就跟你同车呢。你这个装束,很特别,所以我注意了你一下。真没想到,你居然一直跟我跟到这里来。
  我来不及说话,他已经叨叨地说了一大堆,听得出来,他真的很意外――碰到我这个“阴魂不散”一直“跟着”他的人。我本来想说,“不过是偶尔同路嘛,我哪里是跟着你了?”想想算了,看着他沉浸在“巧合”里又是惊讶又是好笑的样子,我还是选择了什么都不说。
  夜已经深了,冬天里的8点钟,让人感觉想睡。但是肚子已经很有意见了,只好和他结伴去吃东西。黄平给我的感觉是到处在修路,路边搭着许多编织塑料布大棚,大棚里都亮着灯,飘出汤锅的蒸气。我们随便挑了一家,就着一锅清汤,涮点肉啊菜的,吃点白饭。男人不停地找些话题来聊,他说他是电信的,经常在外面出差,帮人家架设线路什么的。他问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为什么一个人在路上。我端着矜持的架子,语焉不详,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我不知道怎么跟他解释我的状态。告诉他我新婚刚半月?他不认为我是疯子才怪!――其实他已经认为我是疯子了,从他第一眼看见我一个人背着大包,坐上镇远开往施秉的汽车开始,他就已经认定:这是个疯子。
  无论怎样,这个偶尔遇到的男人让我再次对自己的旅行充满疑问。在敷衍他的提问的同时,我悄悄、然而一再地观自己的鼻、自己的心。我想不清楚,我很混乱,我想上网去看那些熟悉的ID,我想收到短信――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多少能安慰我的思路短路。我是真的在网络上陷得太深,从而对自己的独自行走开始不自信?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嗨,真乱。
  回旅社的路上,我看见路边小楼的二楼挂着网吧的牌子,我对男人说:“你先回去吧,我去上会儿网。”男人说:“别去了,这里很乱的,你一个人去,我不放心。”我没有再坚持,想着不能上网,就发短信吧 ̄!
  (――我是真的没有想到,奔赴枫香寨的路程会充满如此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让我的旅途变得温馨而且美妙,并且是不可复制的精彩。这一路的奇迹,都反复地验证了一句废话:无论在已知还是未知的旅途上,将要发生的故事总是在你无法预料的地方出乎你的意料。)
  枫香寨(2)
  早上7点,我刚起床,男人就来敲门:“快走啊,车马上就开了,我去车上等你。”我手忙脚乱地收拾一气,匆匆奔下楼去。车站的大门口,一辆没有熄火的大客车在微微的晨光里喘着气。男人从车窗伸出头来:“快!上来!”
  我跳上车,坐在副驾驶的座位上,男人则坐在车中央。我冲他点点头:早啊。然后就自顾自沉浸到窗外变换的风景里了。这只是一次的邂逅啊,到达终点后一切就将被时光淡忘……――前方的路还如此漫长,路过他之后,我将会与谁相逢?
  1个半小时后,车到重安。我跟那男人说:“再见。”然后我去问路边杂货店的老板娘:“请问有去重兴的车吗?”女老板表情复杂地看了我一眼,还没说话呢,男人折回来拍拍我的肩:“我说你这个人怎么回事?老是跟着我!我也要去重兴呢!你在这等着,我去找车。”
  我目瞪口呆地站在原地,竟然不知道说什么好。天底下真的有这么巧的事情么?从镇远到施秉到黄平到重兴,还有接下去的重安,这个人就像老天安排给我的同伴,一路迤俪而来。
  我把男人沉重的发动机挪到杂货店边上,同时卸下我自己的包。我对老板娘说:“麻烦您帮忙看一下,我去前面的铁索桥看一眼就回来。”重安是个小镇,好像只有一条正街。我们下车的地方恰好是个十字路口,但是那条与正街交叉的路只有一小截,不出30米,就是郊区了。重安的正街也不过是条土路,坑坑洼洼的,走路都硌脚。街道旁边东倒西歪着木头或者土砖的式样老旧的房子,但是从门口树的腰围可以看出这镇子的年龄,也不年轻了吧。
  不过100米左右,作为城市街道的路就算是到头了,接下来的路没了两旁的房屋,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公路了。重安江于是一览无余。江面上有一艘长长细细的木船,正装了人和物,从对岸撑了过来。初升的太阳照亮了半截江面,更映得另一半山影里的江水碧绿得紧。可惜重安江不如舞阳河绿得澄澈,山也没到绿得葱茏的季节,所以看上去,重安的绿有点灰扑扑的。不过,重安的江水也自有乡野的自然去雕琢,算得上安静而且美丽了。
  又走了一段,前方的江面上只看得见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我折进路边的“重安江旅游度假村”问了问,姑娘指着前方说:往前走啊,不远就到了。但是我又走了几步,还是只看见那座水泥桥,心想姑娘是不是理解错了?算了,不能让那找车去的人久等我啊,我还是回去吧。
  那个同行的人,――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一直对他多少怀着戒备,我总是不大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那么巧的事,更不相信这样的好事会落在我的头上。――他看上去倒是很朴实,一张放在人群里不会被特别记忆的脸,看得出来常年的出差生活在那脸上落下的印记,使得他比同龄人要沧桑些。――那些戒备,当我爬上他找来的吉普车改装的人货两用车的后厢时,就全变成了羞愧。面对他坦荡而且友好的笑容,我真是惭愧不已。
  他说:“我叫兰宗用。这是我的手机号。你叫什么?把你的手机号也留给我吧。”我很爽快地把名字和号码都给了他,他快乐地说:“等我去北京,我就去找你!”正说着,车停了。一个穿着夹克、运动裤,却又奇怪地穿了双皮鞋的年轻人跟司机说了句什么,就爬上了后厢,坐在我对面。
  我终于放下戒备,告诉小兰:“我要去枫香寨呢。”小兰说:“枫香寨是个什么地方?”我说:“朋友告诉我,枫香寨是个很好的寨子,不过要从重兴走两个半小时山路。”小兰遗憾地说:“可惜我不能跟你去了。”刚上车的小伙子热烈地加入我们的谈话:“咦?我也要去枫香寨!”
  什么?!!我跟小兰同时目瞪口呆。小兰先回过神来,他重重地捶了我的肩膀一下:“你这个人!你这个人!我说你什么好?你怎么跟跟屁虫一样?跟了我一路,现在又找了人跟!”我终于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哈!”
  路非常颠簸,我经常被震得往地上掉。但是那刚上车的精干的小伙子还是一边往座位上爬,一边不断从包里掏出相片什么的,骄傲地告诉我们:“我刚从北京回来。我带队去北京演出呢。”我翻看着他的相片,居然是在级别不低的舞台上的演出照,虽然照片显得很旧很粗糙,但是它们让我逐渐真的相信起自己的好运。
  车开过重兴,小兰再次瞪了我一眼:“你这个跟屁虫,我要去的地方是冷风口,正好继续捎带你!”山路愈发颠簸起来,那些刚容一车通过的泥路上,实际上没什么景致。我问枫香寨的男子:“你是姓廖吧?”他忙不迭地点头:“对呀对呀,你怎么知道的?”我笑了:“朋友告诉的,你们这里的人大多姓廖啊。”
  车停了。在山脊上的路口。刚下车,就被风吹翻了帽子,好一座“冷风口”!小兰要顺着山脊爬上山顶的工作站,这两天他就要把属于电信的信号中继塔给竖起来,这一片山区应该在不久的将来有手机信号。但是现在,我的手机信号全无。我和小廖跟小兰挥手告别,走向山那边的枫香寨。
  走出去好远了,回头还能看见小兰在高高的山脊上冲我们挥手。
  现在,我们是走在去枫香寨的路上了。因为小兰,我们原来要走2.5小时的路程已经缩短到不到一个小时。我们离开公路,走上田埂。太阳暖洋洋地照在我身上,远处的房屋露出灰色的屋顶,树木散落在山坡上和山谷中,牛在收割过的田间认真地吃草……山坡上还有草搭的棚子,我问小廖那是什么。他说因为离家太远,所以有时候就把牛关在自家田里的草棚里。
  我深深地吸口气,对着小廖感慨道:“还是这里好啊!空气多好!风景多好!多么安静啊!”小廖笑笑说:“我们这里哪里好?还是城市好啊。这里太穷啦!”
  小廖告诉我,因为种田落不下什么钱,村里有能耐的年轻人全都跑出去打工挣钱了。而他做过许多工作,后来召集了一帮年轻姑娘,办了个歌舞团,农闲时节出去演出挣钱,收入比当农民时好多了。“但是,还是不够。”小廖说。
  “多少才叫够呢?”我问他。他想了想:“我也不知道。”他冲我笑笑,又补充道:“反正现在是不够。”
  慢慢地,我们能看见枫香寨的山头了,路上也经常能碰到小廖的熟人,他们寒暄着,用我听不懂的语言,我常能感觉他们打量的眼光在我身上游移。我笑望着他们:虽然我们彼此听不懂,但是请相信我是友好的。
  小廖指点着周边的寨子告诉我:“枫香寨分上枫香寨和下枫香寨,山那边还有我们革家人的寨子,但是枫香寨是最大的。”我提起有两个女孩曾经来过,小廖说:“啊,我知道她们,那时候我不在家,但是我知道他们来过。”
  寨子没有门,只有一座看上去厚实无比的石桥,小廖说这桥其实是修水库的时候建的,水库废弃了,桥却留下了。挑着柴禾、粪土的人们一晃一晃地走过;牛稳稳地走过;赤着脚的孩童走过;我,东张西望着,走过。
  枫香寨(3)
  革家,其实革字该有个单人旁。这个民族一直以来被作为苗族的一支,但是他们自己却坚持认为自己是跟苗族大相径庭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传说,他们有独特的风俗,还有明显迥异的装束。小廖跟我讲了许多革家人的习俗,我开始相信自己来到的这个地方真的给了我超乎想象的惊喜。对于小廖来说,他是回到了家。对于我来说,我是试图像回到家了一样。人们表现得很友好,我也努力去忽略我听不懂他们交谈内容所带来的不适。他们脸上有热情的笑容,这对我来说已经足够。
  从1月2日中午时分我走进枫香寨,到1月3日傍晚离开,我始终处于跟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下。手机几乎就是个摆设,而前几天火暴的短信热线一下子沉寂下来,我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独自旅行。
  这是段让人一言难尽的历程。如果我仍然用记流水帐的方式来记录的话,这篇文章将长到令人不忍卒读。可是如此丰富的细节,又让我不忍割舍。是重视文章的可读性,还是忠于我记录行程的本意?我真的很难决定。
  好了。我想,不必再去描写这一切。我只想写一件事,写完了,枫香寨就结束了。其它的,将在我自己的回忆里继续沉淀……
  在我到达枫香寨的第二天,一行从北京来的据说是某财经类报纸的记者到达小廖的家。同行的还有重兴乡的几个乡长。他们来到一个老妇人的家,其中一个女记者看中老人织好的一段土布(大约5米长),跟另一个女记者商量着“可以放在我的条案上”。老人不知道自己织的东西值多少钱,她只会搬出一堆麻线,殷殷地说:“我织了一个多星期呢,每天织,很难织的。”女记者不耐烦地说:“我才不管你织了多久呢,你开个价就行了。”老人还是说不出数来,旁边乡长催促说:“你就说个价钱嘛!”老人说:“我不知道,这,真的很难织的。”女记者掏出50块钱对小廖说:“50块钱吧,我就要了。我真是懒得跟她说什么了。”
  老人木木地看着小廖把钱塞进自己手里,喃喃道:“真的很难织的,织了好多天。每天都织……”老人的话是小廖翻译的,小廖翻译成的普通话里,老人苍老的音质消失了,只有哪些意义简单的重复的词句。我看着女记者轻蔑地扭过头去走掉的样子,恨不得冲上去煽她两个耳光。可是,可是,我怎么能去伤害被小廖和他的乡长视若上宾的“北京来的客人”?
  我满怀悲愤,我不敢去看老人浑浊的眼睛,我觉得自己真的很虚伪也很懦弱。我除了长长地叹口气,真的什么也做不了……
  小廖把他的芦笙队员召集起来给北京来的客人表演歌舞。姑娘们换上节日的盛装,一下子,院子的色调就从灰蓝变成了金黄。换衣服是件非常烦琐的事,前后大概花了1个多小时。客人们在叫好,然后冲进她们当中拼命照相。我忽然觉得很不舒服。我想这些姑娘们,他们不是道具,不是木偶。为什么没有人先问问她们的意见?
  吃饭的时候,姑娘们站在我们后面一边唱歌,一边趁客人不备,“哗”地给客人们碗里盖碗饭。头一天吃饭时我已经领教了他们添饭的厉害。所以会向她们嬉皮笑脸地讨饶:“倒回去吧,我可真吃不了了。”她们多半饶了我。:)但是那女记者一直把碗埋在身前,死活不肯让小姑娘们得逞,这还不算,末了还评论道:“多浪费粮食啊!”
  吃了饭,报社的副主编站在学校废弃的小操场上指指点点:“以后来了人,就让他们来看这个篮球架(篮球架已经只剩下两三根木头,摇摇欲坠),这个好,人家看了肯定掏钱啊,捐给你们建新学校啊。你们不要在这里建,另外找个地方建。这个地方就留着,不断地给后面来的人看……”
  “开发旅游啊,你看黄果树那里的女孩,跟她们照相都是要付钱的。你们也可以这样啊……”
  我拒绝了跟他们一起出山的邀请。小廖媳妇连夜给我赶制的蜡染布还没有干,我就执意离开了。我把包放在路口,独自坐在路旁的山路上,居高临下地看着这条进出枫香寨的唯一的道路。天渐渐地黑了,我在想,两天了,家里没有我任何消息,他们一定急疯了。枫香寨里亮起了灯,我在想,在黑暗的山区,灯光给人的感受跟城市里完全不一样。很久很久,没有车开过,我在想,枫香寨里的革家人,他们走向现代文明的路,难道就像下面的公路一样,只有一条么?他们也要像“黄果树那里的女孩”那样,廉价出卖自己的文明、文化、风俗,以获得直接的效益么?
  我想不出答案。
  但是我终于离开了枫香寨,半夜赶到重兴乡。在路边简陋的杂货店里将就了一夜。5元。第二天一早,就搭班车奔赴凯里。车刚到重安,手机就有信号了,一时间,短信的“滴滴、滴滴”声不断。
  我在“滴滴”声中告别我应该告别的一切。
  凯里
  从凯里辗转雷山,再到西江苗寨,一切倒是顺利。除了等。
  在苗寨,我没有去住旅店,顺着山路,随便走到一户人家门口,敲开门,我说:“我想住在这里,可以吗?”开门的小姑娘正在读高中,她说:“可以。”
  于是,我跟着她喂猪、做饭、串门,然后看他们围着火盆,用我听不懂的语言聊天。他们一直在笑。他们在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杂志和书、没有卡拉OK的吊脚楼里快乐地笑着。我想我很羡慕。
  又是一个清晨。我告别苗寨,回到凯里。我在凯里灰尘满天的街道上游荡,我去看了黔东南民族博物馆,我至今对那里的小卖部里的泥哨念念不忘。然后,我在火车站附近的网吧度过我在贵州的最后10个小时。
  我走了。我回来了。我不知道我将在未来的什么时刻以怎么样的姿态再次与她重逢。
  (完)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花样贵州—奇怪的旅行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