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大战前1939年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5mb。
书籍内容:

第一编 导论
            第一章 1939年希特勒的机会
             第一节 德国历史的嘲弄
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般情况看来,这次实力较量的结果似乎已使德国一蹶
不振。它不得不忍辱割让总面积相当大的领土:西边割让给法国;北边割让给丹麦:
东边割让给波兰的领土更多,造成了更尴尬的地理影响。它也未能恢复它从1871年
到1914年期间所享有的蒸蒸日上的经济繁荣。直到1925年,看来似乎德国的经济因
难可能就是因为西欧的战胜国企图榨取德国无力偿付的赔款。但是,大幅度地减少
了德国赔款的数目,美国又慷慨解囊,给予了大量贷款,从而使德国的经济在一个
短暂的时期内明显地有所恢复。然而,在1929年世界上刮起的经济风暴的袭击下,
德国的经济第二次又崩溃了。这一事实表明,德国战后的经济症结,不能单纯归咎
于它以前的敌手在战后早期所采取的荒谬的赔款政策。实际的原因一定蕴藏得更深:
或许在于德国经济本身战后的某种损伤,或许在于德国经济和战后它的东邻国家经
济之间的某种脱节。经过极其短暂的经济恢复之后,德国的第二次,也是更难加以
解释的一次经济崩溃,在1932年使许多有资格的观察家认为,它战后的情况比他们
在1924年所感到的还要严重得多。希特勒具有天才的最为显著的证据之一就是,这
个不学无术的煽动能手竟然能够看到――如同他显然违反了一切理性和常识而看到
的那样――战后德国的不幸局面同时也是一个大好时机。
希特勒所未能看到的是,这一时机也是一大陷阱。就短期而言,它为逐步顺利
地进行侵略――希特勒表明自己是非常精通此道的――提供了机会,但是从长期来
看,2 如果领导德国的人缺少惮斯麦的远见,不知道适可而止,那么这一机会也可
能为德国带来一场大灾难,使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灾难显得微不足道。假使德
国的领导人毫无克制,抓住接二连三的侵略机会不放,那么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是
第三帝国征服全世界,而是动员起无坚不摧的优势敌对力量来反击它,使它注定要
遭到彻底覆灭的命运。
当然,这第二条道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实际结局。其后果不但毁掉了希
特勒扩大德国疆土的事业,而且使俾斯麦、腓特烈大帝,甚至狮子亨利等人的事业
全付之东流。普鲁士王国这时已经从欧洲的政治地图上完全消失,欧洲德意志人的
东方边界已经退到十二世纪初期他们活动的那条界线了。这些前所未有的有关人口
和政治的大灾难,是希特勒执政所带来的讽刺性结果,但是这第二次、也是更大一
次灾难的经济结果,对于德国人民追随希特勒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一种更具有讽
刺性的报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可能料想,德国的经济状况会比第一次世界
大战后远为严重。它的东方政治边界现在已经后移到奥得河―尼斯河一线。它所残
剩的领土,现在已全部处于这次大战中战胜国的军事占领之下。它还被一道把世界
分为共产主义和非共产主义两部分的“铁幕”分割开。处于铁幕外面的西德,正在
收容大量的难民。他们不仅来自当时已并入苏联和波兰的德国领土,而且也来自德
国的苏军占领区,来自苏台德,来自东南欧。这一困境看来较之1918年后魏玛共和
国的处境要严重得多。然而到了1955年,它却证明是西德赶上1871年到1914年间第
二帝国经济繁荣的大好机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历史将在本《概览》的另一卷中加以叙述。本卷仅涉
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这篇导论里,我们不得不探讨一下,两次大战之间的
局势为德国人民的一个领导人所提供的进行侵略的机会,而这个领导人确实也具有
抓住这种机会的天才和诡诈。这一机会的到来部分在于那幅两次大战之间欧洲的政
治地图,部分则是由于两次大战之间希特勒对之抱有复仇意图的那些国家的政府和
人民的心理状态。
第二节两次大战之间的欧洲政治地图1919年到1921年间,解决欧洲领土问题的
决策人如同1814年到1815年间他们的先辈那样,谋求同时达到两个判然不同的目的。
他们也没有认识到――虽然历史3 家在事后是很容易看清楚的――他们为了达到其
中一个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将妨碍另一个目的的实现。在这两次和平解决的办法中,
目的之一是防止一个强大的侵略国家再次进行其统治世界的尝试,它是在受其威胁
的邻国的共同努力下,经历了极大的困难,才被击败的。另一目的是,根据在一项
原则指导下制订的一个前后一致的方案,重新绘制欧洲的政治地图――它上面的旧
界标由于侵略者新近进行的征战已经消失了。第一回,不久前出现的侵略者是法国
;第二回则是德国。第一回,战胜国的政治家们谋术实施的原则是“正统性”;第
二回则是“民族自决”。“正统性”是指一个王朝在相当于(纵然不是完全相同于)
它在1792年到1815年的战争前统治的领土上恢复其统治的权利。“民族自决”是指
一个民族建立一个主权独立国家的权利,这个国家应包括本民族的全部或大部分国
民,至于其他民族的人民则应限于最低规模。这两回,都忠实地遵循着指导原则,
其真诚的信念是,这项原则本身是公平和正确的,因此有助于实现安定与和平。
因此,在这两回,这两个目的当时看来不仅是和谐一致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两回的结局表明,和平解决的设计师们制订的原则经受不了下一个重要历史过
程中它将遇到的严峻考验。另一方面,指导原则在这两回中的失败给信赖这项原则
的列强带来了灾难,因为这项原则的破产为侵略者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机会。“正统
性”这一原则在1814―1815年和约签订后的五十五年中日益不得人心,从而使普鲁
士和撒丁有机会肢解奥地利。“民族自决”这一原则在1919―1921年和约签订后的
十八年中运用得不能令人满意,从而使德意志第三帝国和法西斯意大利有机会肢解
法国。1919―1921年间在东欧实施的民族自决原则,在三十年代中被那儿的新“极
权主义的”思想意识成功地加以破坏,正如同王朝正统性的原则于1848―1871年间
在意大利和德国被民族自决的思想意识成功地加以破坏一样。在这些新的形势下
(缔造前述和平条约的人们没有预见到这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大战前1939年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