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8mb。
书籍内容:
序
在《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出版的时候,编者曾经说过:
“在教育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读书成为人们议论热点的今天,《中
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的出版,我想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国是一个有着藏书和读书优良传统的国
家,为什么在经济逐步走向繁荣的时候,不读书的风气会滋生、蔓延开
来呢?为什么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之家,会独独没有一架书柜呢?这是我
这几年来常常思考和读书看报时留意的问题。我将这几年见到的,自以
为是重要的篇什,搜集拢来,汇编成册,参与社会的议论。”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出版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8000 册很
快就销售一空,这是十分可喜的。出版社在再版书的同时,嘱余再编一
册《外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与之合,我是乐于接受这一任务的。
自从16、17 世纪之交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知识就量”的口号以后,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惊人的。正如马克思所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资
产阶级在100 年间创造的生产力,超过了以往人类创造的生产力的总和。
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文化,已经努力了一个半世纪,经过了五四新文化
运动,新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在中国诞生了。人们认识了知识和科
学的价值。特别是经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讨论,尊重知识、尊重
科学、尊重人才已成为社会的口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全社
会的共识。
而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发展,似乎仍令人忧虑。从表面看,社会
到处充斥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企业文
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公园文化、广告文化、书文化、酒文化、茶
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文化已弥漫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但是,
我们又不能不指出,在众多的文化名目下,有些人却干着没有文化乃至
糟塌文化、毁灭文化的勾当。188888 元一桌的宴席上有多少食文化的因
子自不待说。近年来,推背图、预测学、观人术、星相学、看手相一类
图书的走红,成为出版业的热点,我想也不是文化的普及和繁荣。如果
迷信也是一种文化,但无论如何,我想总不是一种科学。怪不得有人担
心大有“众人说文化而文化亡”的危险;也怪不得有人担心,除了赚钱,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轻蔑地抛弃别的有价值的一切。但是我想,市场和金
钱,并不等于社会的一切。
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
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如果造原子弹的收益不如卖茶叶蛋的,拿
手术刀的还不如拿剃头刀的局面不改变,想在社会总体上扭转读书无用
的论调是决无可能的。编者这项工作当然不是武器的批判,作用仍然是
微乎其微的。但编者相信,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读
书无用论”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但是养成全社会好读书、读好书的风气,
恐怕还需社会各界的继续努力。但愿这本书的出版能有助于社会正气的
发扬。
编者见识不广,读书有限,加上中文翻译资料的缺乏,遗漏是在所
难免的。特别是一些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名家没有文章入选,这是十分遗
憾的。所选文章也不尽恰当。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待有机会重版时
再补充修正,这是编者的愿望。
最后,对众多的译者,致以深深的谢意,没有他们辛勤的笔耕,这
本书是无法跟大家见面的。
编者
1995.6.
外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第一编 书
蒙田(1533―1592)
法国思想家、散文家。父亲是富商,曾任波尔多市市长。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后在图卢兹大学攻读法律,曾在波尔多
法院任职13 年。父亲去世后继承爵位,两年后回乡从事写作,
但常为巴黎法院办事,并涉足政界,曾当过国王亨利三世的侍
从,在军队中服役多年,参加过拉费尔包围战。蒙田喜欢游览,
曾游历瑞士、意大利、德国、奥地利。1581 年起当选并连任两
届波尔多市长。蒙田的主要贡献是他用毕生精力写作的《随笔
集》。这些随笔形式自由,旁征博引,富有生活情趣,对近代
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读者已遍及世界,是公认的
随笔巨匠。
论 书
毋庸讳言,我经常言及那些领域中精明的并拥有更多真理的大师们
所论及的事物。我这样做,不是受我所获得的知识的驱使,而是我天赋
能力使然。如果某人说我无知,他不会有什么胜于我的优势,因为对于
我的推理几乎是很难回答的。当我对他们来讲是难以解答的时候,我就
决不可能使他们感到满意。这其中的原委还是让那些追求知识的人去探
究吧。对我而言,无物能为我之禁区。我所热衷的不是向他人转达关于
事物的知识,而仅仅是关于我自身的见解。或许,有那么一天,我能具
备某些客观的知识,或许在过去,我曾经占有了某些客观的知识,那也
只是对某物予以阐释时偶然附带的。它们早已从我的记忆中消逝了。诚
然,我也读过一些书籍,但我不曾将它们窃为己有。
为此,我所谈及的仅仅是我当下的知识,而不能提供任何业已确定
的知识。人们不必执著于物本身,只消悉心于我所赋予的意义就是了。
至于我所选择的方式是否正确,能否阐明我所借来的这一题目,还是让
别人来评判好了。我倒希望有人能够说出我自己所未能说出的东西,这
样可以补救时而因我语言贫乏,时而因我缺乏了解所造成的不足。我并
不重视我所借鉴的东西的数量,我要衡量的是它们的价值。倘若我希望
它们可以因增加数量而变得珍贵,我本可以再加上两倍。不过,它们确
已够了。单就名字而论,它们就颇为闻名且又古老。况且,这些东西的
作者已经自己阐明了他们的见解,无需我来代劳。需要说明的是,凡涉
及论据和移入本文的概念的地方,我有时不得不有意回避材料来源,为
的是制止那些鲁莽的评论家草率行事。正是那些评论家,习惯于抓住每
一部作品,特别是抓住那些尚生存于世的作家的新作。他们的评论,用
语粗俗,摆出一副凡人皆可评论的架式;似乎唯其如是,方能证明他们
的想象和构思也是通俗的。倘若可能的话,我倒愿意改头换面,借助普
鲁塔克①和塞内加②来乔装打份。为掩饰我自身的缺欠,我需要利用这些
伟人的美德。但我由衷地欢迎有人能够剥下我的“羽毛”;只是,他们
应当根据明确的判断,即是说,应当从甄别古代语言所具有的豪放和婉
约的意义上,除去我的伪装。我的记忆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文化名人论读书苦乐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