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的那一边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mb。
书籍内容:

在地球的那一边
作者:张锲
前言

第01章第02章第03章第04章第05章
第06章第07章第08章

 

 

前言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两端:中国,东半球;美国,西半球。在我们中间,隔着万
里重洋,波涛浩淼。
我们离开得那么遥远,曾经有过多么多的隔阂和误解,我们又是那么贴近,两
块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国人民的交往从未中断。美国究竟是什么模样?那
里的人民究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尽管已经有了不少报导,但这些仍然是我国
读者颇感兴趣的问题。
1991年秋冬之间,我和我的一位同事,受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华文学基金会的委
托, 到美国去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海伦・F・斯诺女士颁发“理解与友谊国际文学
奖” 。半个多世纪之前,埃德加・斯诺和海伦・F・斯诺在中国人民特别艰难的时
候,为了理解和友谊来到中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们几乎成为我国几代知识
分子家喻户晓的人物。半个世纪之后,埃德加・斯诺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我们又
在中美关系面临新的考验的时候,为了理解和友谊去到美国,代表中国作家把海伦
・F・斯诺应得的荣誉授给她。 这无论是对中美两国人民和作家之间的友谊或者对
我们个人来说,都是极有意义的。因此,在去美国之前,我就做了准备,一定要把
所见、所闻、所感,都尽可能翔实地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在回国之后整理
发表,以飨读者。
一路之上,我抓紧所有机会这样做了,即使在高空飞行的机舱里,在颠簸不定
的火车和汽车上,我也要努力地拿起笔来记下一些想要记下的东西。晚上回到旅舍
里再加以补充,务使不致有大多的遗漏。有时写得兴起,还要发点议论,把与此有
关的我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一些杂想,也一并写了出来。写着写着,不知不觉便
写了厚厚一本。它们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日记,而是一部尚未完成的长篇纪实性散
文了。
然而,正是由于我对这部日记体作品过于重视,它却一直没能定稿。在长达两
三年的时间里,我一次次地捧出它们,一页页地翻阅,想要再做些推敲,做些润色,
却又一次次地被各种杂务所打断,甚至连从头到尾读完一遍都无可能,直到前不久,
我才算有了一段完整的时间,把这部日记重新校阅了一次,又请几位好友帮我看了
看。他们都说:虽然已经过去了不少日子,却仍可一读。并且建议:应该基本保持
原貌,不必作太大的改动。我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只是稍加整理,就交付编辑同志。
我当然知道,对于美国这样一个万花筒式的国家,想要在短时间内就做出恰如
其分的判断,自然是不可能的。我只能把彼时彼地的一些实地、实人、实事、实感,
如实记下,奉献给读者。至于作品的优劣正误,成败利钝,统统交给大家去评判吧。
顺便说一下,由于这是一部实录性的作品,考虑到其中有些人至今仍在美国,
以后也有可能还要长期在地球的那一边生活下去,为了他(她)们的方便,我不得
不对少数人的姓名做了点技术处理。尚希读者和他(她)们本人见谅。
1995年3月-4月于北京

第一章

1991年10月30日 星期三 晴转阴
北京――上海――旧金山――纽约
飞机正在太平洋上空飞行。窗外是一派混沌的、白茫茫的、翻滚着的云海。穿
过云海,时而能够看到头上碧蓝碧蓝的天空,看到机翼下面碧蓝碧蓝的海水。阳光
刺得人睁不开眼睛。看着看着,不由得便产生了倦意。
我们乘坐的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CA981航班波音747宽体客机。上午10时从北
京起飞。 下午1时到达上海,在机场办了出境手续后,继续飞行。我看了看手表,
已经是下午6时多了, 窗外的阳光还是那么强烈。太阳仿佛被挂在天上再也不能挪
动。时间发生颠倒。行前就有人告诉我:今天我们要同地球一起追着太阳飞行,从
地球的这一边,飞到地球的那一边。也就是说,要在我的生命史上,多出一个1991
年10月30日来。即:10月30日近午离开北京,途经上海、旧金山做短暂的停留,在
空中飞行18个小时,到了纽约还是当地时间10月30日的傍晚。因此,我早就做好在
飞机上睡觉的准备。环顾周围,和我同行的作协外联部主任金坚范同志,经过出发
前几天的周折劳顿,已经在我身边的座位上发出轻微的鼾声。我关上舷窗的挡板,
伸了伸身子,想要入睡,却忽然倦意全无,眼前的一切,都使我想起1988年去罗马
尼亚访问时的情景。
那是我第一次出国访问,所以留下的记忆也就特别深刻。行前的忙碌、纷乱,
几乎和这次一模一样,只是还要更激动些。罗马尼亚的山山水水都在吸引着我。从
少年时代时,我就对苏联、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有着美好的向往。虽然我更希望
去苏联访问,但是,能够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的成员出访罗马尼亚,也算是实现了
我的愿望的第一步。我不仅想亲眼去看看那里的风物人情,去结识一些有声望的罗
马尼亚作家,还想借那次难得的机会,写一本罗马尼亚访问记。我带了足够的笔记
本儿,准备记下每一桩新鲜的见闻、每一点生动的感受,并且参阅了不少有关罗马
尼亚的历史资料。我万万没有想到:到达布加勒斯特之后的第一次午餐,就劈头盖
脑地给我浇下了一盆冰水。
应该承认,罗马尼亚作家协会对于我们的接待是相当热情的。他们在布加勒斯
特一家豪华饭店里为我们每一个代表团成员都安排了宽敞的房间,还特地派了富有
经验的汉学家、布加勒斯特大学教授杨玲博士做翻译,陪同全程访问。我们到达的
当天晚上,时间已经很迟了,大家草草吃了点东西就倒头睡下。次日上午还不到11
时, 杨玲博士便来邀请我们共进午餐。杨玲博士60年代曾在北京读了6年书,回国
后翻译过《红楼梦》等经典著作,是位很有成就的学者。她在中国有许多朋友。看
到我们,像是又回到中国。彼此一见面就说说笑笑,丝毫没有陌生感。侍者端来一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在地球的那一边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