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衡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mb。
书籍内容:
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作者:孙立平
这本《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可以看作是去年10 月出版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的续集。所讨论的问题可以看作是前一本书所涉及问题的进一步延伸。而延伸的脉络,我觉得可以用从“断裂”到“失衡”这两个概念的衔接来概括。
《断裂》所收的主要是作者2002年在《经济观察报》以及其他一些报刊所写的社会评论性文章也正因为如此,在部分文章之间存在着一些内容重复的现象。……
目 录
● 中国:社会转型的新阶段
从“结构断裂”到“权利失衡”
90年代以来:一个新的中国社会
推动90年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背景因素
理想、批判与分析: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访谈录:探讨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 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
贫富悬殊与权利失衡
贫困、不平等与社会权利
权利缺位与非制度化生存
权利均衡:低水平与高水平
失衡的劳资关系
分化的社会与宪政的实施
● 不平等的动力与机制
90年代以来贫富差距的几个新特征
贫困是什么?
贫困的绝对与相对
不平等来自哪里:市场还是再分配?
● 社会分层的新趋势
从收入的分化到分层的定型
资源的弥散型配置与一体化配置
社会中的门槛与排斥
教育与阶层的再生产
寻找多数人的家园
铺设连接在两个世界间的阶梯
● 社会结构与利益博弈
资源的集中与强势精英群体
水问题背后的社会博弈
刷卡事件与市场谈判
冲突中的让步与妥协
在扩招与失业之间
警惕抗议行为的跳跃性
● 经济增长下的社会生活
内需不足下的高增长
生活中的物价长
通货膨胀中的利益得失
房地产业发展的新阶段
炒房热的冷思考
● 转型中的政府与公共生活
城市中的区划与治理
城市基层社会生活框架的转型
迈向“阳光政府”的实在步骤
选举中的信息透明问题
舆论的作用与边界
● 东北现象与东北振兴
如何解读东北的衰落?
如何消化失业这个历史包袱?
关注“新失业群体”
面向下一代的发展
东北振兴中的政府角色
东北振兴 政改先行
深化什么改革?
● 非典:一个社会分析的案例
SARS阴影下的社会生活
果子狸、交响乐与社会区隔
让我们带着“病毒”生存
我们应当记住什么呢?
重建农民的信任感
断裂社会中的农村医疗
再说断裂社会中的农村医疗
谣言、互联网与互动式沟通
访谈录:脆弱社会中的大众恐慌
● 北大教改与大学改革
看北大教改: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界浮躁之风从何而来?
访谈录:大学究竟应当改革什么?
● 其他
网络与社区的形成
“离土不离乡”的乌托邦
我们生存在什么样的制度环境中?
“善举”与企业经营
彩票与公信
“假冒伪劣”的社会条件
奥林匹克的断想
作者简介
孙立平,1955年5月出生,辽宁绥中人。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83年获学士学位。 1983—1999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转到清华大学工作,任社会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口述社会史。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国内社会学界这一研究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中,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现已为研究现代化的学者普遍引用。《社会现代化》一书获北京大学优秀学术成果奖。90年代初,他的学术兴趣逐步转向对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从90年代中期开始,开始口述社会史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以对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进行宏观上的描述和具体的研究。2002年,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其代表性论文《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不仅成为口述社会史研究群体的理论指导,而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个人文集
·构建以权利为基础的制度安排 孙立平 2004-05-09 2004-05-09
·“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二) 孙立平 2004-04-08 2004-04-08
·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洞察 孙立平 2004-03-22 2004-03-22
·关于农民工问题的几点基本看法 孙立平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失衡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