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法国文学简史(下)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6mb。
书籍内容:
法国文学简史 (下)
第七章 前期现实主义文学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震撼了欧洲。作为世界史上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截然不同于以“不流血”而使英国人自豪的“光荣革命”,它是以狂飙突进的暴力方式,在铁与血、剑与火的反复较量中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的。到1871年,法国又爆发了震撼欧洲的巴黎公社起义,建立了世界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两个大事变,犹如希腊神话中地下巨人的两次翻身,引起了历史强地震。十九世纪法国社会的一切,都在这两次历史强地震的余波和先兆中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当然概莫能外。它作为时代的脉搏,以其特有的敏感和特有的形式,传达出了这个时代的变幻、动荡与不安:“主义”频频易帜,流派异彩纷呈,思潮此伏彼起。浪漫主义刚刚击溃古典主义而称雄于文坛,现实主义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随之迅速崛起,接着,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纷纷登场,其间,还有巴黎公社的志士奏响了法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高昂序曲。它们或齐头并进,或你赶我追,在法国文学史上各自谱写了自己的华彩乐章,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就影响之广,声誉之高,成就之大,以及持续时间之长而言,在十九世纪法国云谲波翻的文学浪潮中,最强劲的主流是现实主义文学。在这个主流中,涌现出了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等法国文坛上震古烁今的第一流大师,他们创作了《红与黑》、《人间喜剧》等世界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现实主义,写下了十九世纪法国文学中最辉煌的篇章。
一、现实主义思潮综述
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法国崛起之初,并无“现实主义”这个头衔。斯丹达尔以浪漫主义者自居,巴尔扎克则声称奉行的是“折衷主义”。直到五十年代这两位现实主义大师都已逝去时,才有小说家尚弗勒里和画家库尔贝率先提出“现实主义”这个概念,用以标举当时已成燎原之势的新潮文艺。随后,一批志同道合的作家、批评家创办了《现实主义》的同人刊物,以“研究现实”,“不美化现实”,如实反映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宗旨,奉斯丹达尔、巴尔扎克为创作楷模,发起了一场虽无领袖却颇有声势的现实主义运动。从此,“现实主义”才作为流派名称和批评术语而被正式采用。新生事物常被视为怪物,“现实主义”最初也含有贬义,保守批评家把它当作异端邪说的代称。可以说,直到另一个“怪物”――自然主义――在六、七十年代露头之际,“现实主义”才在法国文坛上具有了“正统”地位。由于这个流派的一大特色是批判和暴露社会丑恶,后来俄国大文豪高尔基又称之为“批判的现实主义”。
所以一些文学史和批评家又把十九世纪以来,以法国为策源地的西方现实主义文学称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二者区别在于:一个侧重于艺术倾向,一个同时也界定了思想内容;一个易与古典现实主义相混淆,一个更具有时代特指性。但不论怎样称呼,“现实主义”作为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术语,最早是出现在法国。
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此后时起时落,直到现当代仍有旺盛的生命力。它最初是寄身于浪漫主义的营垒,或者说,是以浪漫主义同盟军的姿态而出现的。斯丹达尔、巴尔扎克早年都曾追随雨果、缪塞、戈蒂耶、大仲马等浪漫主义的急先锋,致力于摧毁文学上的古典主义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的斗争。
但是,从1830年斯丹达尔发表《红与黑》起。在浪漫主义阵营和浪漫主义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现实主义,便以自己日益鲜明的特色而与浪漫主义分道扬镳了。此时尽管还没有人标榜“现实主义”,但它已作为思潮和流派而实际产生,到四五十年代,更进一步取代浪漫主义而成为法国文坛的时尚。现实主义之所以在这一时期产生、兴盛,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
第一,与“冷静务实”的时代精神有关。法国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以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得到确立,价值规律和自由竞争成为统治社会的根本大法。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封建时代一切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适应的思想观念被不断清除;而且,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的理想、热情和英雄主义也都逐渐消散。“天伦”的解体,“热情”的隐退,“过去”的消亡,“未来”的虚渺,使“冷静务实”之风成为时尚。这个时代的法国,也因此被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称为“冷静务实的资产阶级社会”。这样的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就导致了对浪漫主义的排斥和对现实主义的认同。“真实”被当成文学的首要标准。斯丹达尔要求小说成为如实反映现实的“镜子”,巴尔扎克主张“严格摹写真实”,稍后的现实主义名家福楼拜更提出文学中“不要妖怪,不要英雄”,“只要是真实的就是好的”。所以,十九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正是资本主义秩序确立以后冷静务实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的产物。
第二,与“理性王国”破灭后引起的日益深刻的失望感相关。从这点看,现实主义的兴起实际上是对浪漫主义的深化,或者说是与浪漫主义同因异果的表现。为资产阶级革命制造舆论的思想家、宣传家为许诺,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王国将会是一个如何美好的世界。但这个“华美的约言”,却被“理性王国”确立以后的现实所粉碎。象任何国家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一样,法国在这个时代也充满了黑暗和丑恶:工业文明的胜利以广大农民的流离失所为代价,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犯罪、卖淫增加到了前所未闻的程度。憧憬中美好的“理性王国”被无情的现实描绘成了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人们诅咒“只有盼望,没有应验”。面对如此现实,浪漫主义的失望激变为汹涌昂扬的抗议和更为虚妄的上下求索,要么是涕泗滂沱地“荷戟独彷徨”,要么是在更“华美”的乌托邦“想象中迷醉;而现实主义的失望则与冷静务实之风汇合,转化成为对现实进行理性的剖析和严厉的批判。斯丹达尔笔下的法国是“一条泥泞的大路”,巴尔扎克则立志为自己的时代开出一张恶习的清单。这种剖析和批判构成了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灵魂。而归根结底,它也同浪漫主义一样,是失望情绪的表现,只是更为深刻,更为严酷了。
第三,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精神的随之发扬相关。如果说,浪漫主义的产生与十八世纪后期崇尚天才和情感的德国古典哲学相关,那么,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法国文学简史(下)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