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永恒的顿河—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5mb。
书籍内容:

  内容简介

  半个多世纪以前,年仅二十三岁的米・亚・肖洛霍夫以《静静的顿河》震动了苏俄文坛,成为二十世纪诞生的苏俄年轻作家中的一颗巨星。然而,肖洛霍夫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颇多曲折坎坷。本书结合肖洛霍夫生活的时代背景,介绍他如何战胜重重困难,通过自己的小说创作,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半个多世纪苏俄大地上的风云变幻,塑造了一批深受读者喜爱的俄罗斯人的文学形象。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

  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永恒的顿河──肖洛霍夫和 《静静的顿河》

  时代的骄子

  1965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天空中迷漫着北欧冬天刺骨的寒意,大地上白雪皑皑。然而,金壁辉煌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里却充盈着热烈的气氛,一年一度的隆重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正在这里举行。

  一位身材不高、神态庄重安详的俄国人,站在大厅中间的位置,从瑞典国王阿道夫・古斯塔夫的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章和证书,证书上写着短短的几行字:

  授予米・亚・肖洛霍夫一九六五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借以赞赏他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

  这一天无疑是肖洛霍夫一生中最辉煌的一天。

  由瑞典皇家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评委们字斟句酌地写下的这段评语,虽只有几十个字,却凝练而严肃地道出了肖洛霍夫几十年来的文学创作的成就和价值。

  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肖洛霍夫,于六十年前也即1905年出生在沙皇俄国的顿河军屯州维约申斯克镇克鲁日伊村。此地偏僻而贫困,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骠悍孔武、粗犷质朴的哥萨克人的聚居地――哥萨克的前辈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流落到草原上的俄罗斯人,他们亦农亦牧亦战,其好勇斗狠的强悍气质和骁勇善战的民风习俗名震欧亚大陆,曾令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瑞典人、波兰人、土耳其人闻风丧胆,哥萨克战士爱好醇酒妇人也举世闻名,但还没有人想到过,在哥萨克人世代居住之地竟然会冒出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更何况肖洛霍夫出身于一个地位低下、与文学亦毫无因缘的家庭:他的父亲做过农夫、牲口贩子、小商店店员,其最体面的职业也不过是村中小磨坊的老板;他的母亲是地道的哥萨克女儿,从十二岁开始到富人家做女佣,以后是农妇,和当地大多数普通的哥萨克女人一样,她是一位文盲。

  肖洛霍夫到了七岁才正式取得自己的姓氏,因为这一年他的父母才正式结婚。在此之前,由于老肖洛霍夫是来自外地梁赞省的移民,在维约申斯克镇这个基本上由哥萨克人组成的小镇上,他这样一个经济拮据、无依无靠的外来人是很难为当地人所接受的。因此,肖洛霍夫的双亲是先有了孩子、家庭,过了七年,才缔结了为当地人所认可的正式的婚姻。

  因为家境并不富裕,也因为战乱的影响,肖洛霍夫只上过小学(未毕业),中学(同样未曾毕业)。他从十五岁起就开始自谋生活,先在本地的苏维埃政府粮食采购办事处做办事员,而后去莫斯科,当过装卸工、泥水匠、会计。在莫斯科,他一度想进工农速成中学继续自己的学业,终因生活动荡而不得不放弃这一想法。

  如果肖洛霍夫懂得中国的历史,他会认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人晚年回顾自己生平经历时所说的一句话很贴切他的情况,那就是孔子所说的:“吾少也贱。”“少也贱”的孔子后来成了伟人,不过孔子并不是真正的平民子弟,他身上流淌的乃是贵族的血液,只是他的家庭已经衰落下来。肖洛霍夫不同,他真正来自社会的底层,经过六十年的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永恒的顿河—肖洛霍夫和《静静的顿河》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