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作者:傅国涌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9mb。
书籍内容: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
作者:傅国涌
194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它注定要承载历史变革中的兴衰荣辱,在这些历史的背后,每个人却生存在自己的际遇里,它游离于我们今天熟悉的视线之外,却真实无疑地发生着。《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就是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人写真,它栩栩如生地将张元济、柳亚子、胡适、梁漱溟、胡风等人定格,交叉显示出知识分子群体中不同个人的复杂心态,为读者展示出一幅立体的图景。
 
目录
 

影响近代史的出版家:张元济
当前困难正多,此时且慢庆祝
五条“难于应召”的理由
陈云登门造访才定计应召
老“商务”遇到新问题
昔日同人,今朝显要
为学者傅增湘困境陈情
向毛泽东当面进言
我国幸有统一之文字万万不宜自毁
香港正在肘腋,正宜善为利用
为私事耗用公款,断不能从命
著名报人、作家:包天笑
相思如炽炭,寸寸尽成灰
翻天覆地,风雨飘摇
巨变之际民生维艰
动荡中不忘读书
“中国人正天天过愚人节”
金融巨子:陈光甫
两党争夺的对象
筹划进退,煞费苦心
对共产党心存疑虑
对国民党政府深深失望
不当李宗仁首选的和谈代表
出于个人考虑也受朋友圈影响
在香港默默注视着大陆局势的变化
“以所能换所需方可存在”
为什么滞留香港不愿北上?
一桩银行业务惊动几位重要人物
诗人、革命家:柳亚子
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孙有光的破解还有疑问和漏洞
认为自己在民革中受排挤
是诗人,不是政治家
“无事忙”贾宝玉
品格和学问的伟人:竺可桢
离开浙大,决不去台湾广州
“应该有独立之思想”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
“一切以真理为依归”
科学对于建设极为重要
影响中国的思想家:胡适
那一刻他的眼中噙着泪水
与陈独秀的“最后见解”共鸣
不要以为胡适之在吃自己的饭
“武汉大学怎样了?”
浩然一儒者:梁漱溟
“只发言,不行动”
“世事放不下,修持自难得力”
著名文史学者:宋云彬
“感觉北平非久居之地”
“听冗长之报告,殊不可耐”
书生本色,直言不讳
一代词宗:夏承焘
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
平生为学只拈尽性二字
“人生五十是开端”
左翼戏剧电影运动开拓者:夏衍
从“地下”走到“地上”
你这匹野马也得戴上辔头了
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胡风
一生“甜美的高峰”
不少传闻连想象都不能想象
在国统区文艺报告问题上的分歧
怕碰伤了大的存在的威信
 
 
 

 
  1949年的时代大变动固然也在杨刚、子冈、浦熙修她们激扬文字的通讯中,在李普他们笔墨饱满的报道中,在胡风等澎湃的诗行中,但这些当年公开的文字呈现的只是大时代兴奋、激动、热烈、欢呼的一面,我们从中几乎看不到身处大时代的人们,他们个人内心的向往、情感,对陌生的未来的疑惑,以及命运的起伏,看不到他们私下的评判。日记、书信(乃至一些可靠的回忆)这些私人记录袒露的正是个人当下的心迹、他们思想的脉动,喜怒哀乐、悲欢爱憎尽在其中,没有遮掩,没有虚饰。他们的私人记录也许更接近历史的真实,经过无数的白云苍狗,多少世代变迁之后,人们依然可以透过这些私人记录靠近历史,带有生命个体的体温、他们的悲伤和喜悦、快乐与哀愁、憧憬与彷徨……
  写一本关于1949年的书,我最初生发这个念头,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了,那时刚刚读了蒋经国1949年的日记《危急存亡之秋》,这是失败者私下的记录、心灵的独白,与那些堂皇的文告、自欺欺人的辩白、言不由衷的对外言说不一样,这里有失败者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有他在政权覆灭之际的痛苦,有对故土铭心刻骨的眷恋和无可奈何的告别,有对权力浮沉的反省,有对败亡原因的思索与探究……特别是4月25日蒋氏一家泪别故乡溪口时的情景,在蒋经国的日记里有生动的记录:
  “上午,随父亲辞别先祖母墓,再走上飞凤山顶,极目四望,溪山无语,虽未流泪,但悲痛之情,难以言宣。本想再到丰镐房探视一次,而心有所不忍;又想向乡间父老辞行,心更有所不忍,盖看了他们,又无法携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恋耳。终于不告而别。天气阴沉,益增伤痛。大好河山,几无立锥之地!且溪口为祖宗卢墓所在,今一旦抛别,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笔墨所能形容于万一,谁为为之,孰令致之?”
  每次读到这段日记,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电影中曾出现过的一个镜头,蒋氏一家在漂流去孤岛的军舰上,蒋介石的孙子背诵李煜的词: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那一刻,萦回在蒋氏家人脑海里的恐怕只能是这样的词句,至少符合他们内心的真实。我没有见到过1949年的蒋介石日记,从他儿子的日记大致上可以看出他的行踪,更可以看出其心情,弥漫着一股挥之不去的悲凉之雾。
  与此相反,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毛泽东没有日记,但有他留下的书信和诗词为证,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和天安们城楼上挥手的姿态、与“毛主席万岁”遥相呼应的“同志们万岁”一同汇入了历史的洪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我陆续读到了胜利者一方留下的一些日记,1982年战士出版社出版的《陈赓日记》中有他1949年3月11日到6月16日的日记,详细地记录了这位儒将从河南漯河挥师南下、横渡长江、一直打到南昌的那段军旅生涯,其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4月25日,“大雨如注,部队仍向南挺进。沿途所见,人尽泥饰,走路如扭秧歌,歌声,叫好声,跌交声,混成一片,情绪至为高涨,雨亦不足以扫其兴。尤其沿途敌人遗弃之辎重、车辆、大炮,到处可见,更使部队高兴。”这样的文字超越了文学的想象的,如非亲身经历绝对写不出来。
  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谢觉哉日记》有他1949年的日记,一直到10月1日为止。作为中共“五老”之一,谢觉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私人记录》作者:傅国涌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