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体常识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古代文体常识
许嘉璐 著
中华书局
凡例
一、为帮助读者掌握古代各种文体,先在“总论”一章中把有关文字格律方面的知识作一简略介绍,再在“分论”中分析不同体裁在用途、内容、形式等方面的特点。
二、文体的分类,历来不一。今参考《古文辞类纂》的分法,稍加增删归并,成十二类。排列顺序则先韵文,后无韵文(就其总趋势而言)。
三、为便于初学者,所举例证,尽量选取常见名篇,多数引文后加以简略注释,韵文则交替用“·”“方框”“双下划线”等标出不同的韵脚。
四、凡不便于列入正文的作品,取其全篇,归为附录,也加简要注解。附录所收,以能说明文体特点为准,不限于该体最佳者。
目录
凡例
总论
一 古代的文体和文体论
二 散文和骈文
三 散文和韵文
四 文体与风格
分论
一 辞赋
二 颂赞
三 箴铭
四 哀祭
五 碑志
六 传状
七 序跋〔附:赠序〕
八 论辨
九 书启
十 奏议
十一 诏令
十二 杂记
附录
总论
一 古代的文体和文体论
什么叫文体?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
自古以来,对什么叫“文”的问题,有过许多不同的解释。有的人主张:有韵的叫文,例如诗歌、辞赋、铭文等;不押韵的叫笔,例如一些论说文、公用文书等[1]。这种说法,后来被人推阐为“有情辞声韵者为文”,“直言无文采者为笔”,所包括的体裁多了一些,意思也更明确了:只有文学色彩浓厚的才叫文[2]。和这种主张相反,有人认为凡是用文字写下来的东西,从诗赋、词曲到账本、算草、图表都是文[3]。这两种说法是两个极端,前者把文的范围限制得过窄,后者又扩展得过于宽泛。从讲文体的角度看,都不适用。所以我们把文解释为文章,既包括了文学作品,也包括了带点文学性的应用文。
这里所介绍的,是古代常用的文体。诗歌、小说、戏曲,也都是古代常用的,但是因为它们的特点显而易见,人们谈论的也多,而且按照习惯都不把它们归到“文章”的范围里,所以这里不予介绍。我们说“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也就意味着把诗歌等排除在外了。
古代常用的文体是丰富多样的。首先,就同一时代而言,文体种类就相当繁多。南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编了一部《文选》(又称《昭明文选》),这是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总集。书中除去诗歌和辞赋,共把文章分成了三十六类,大体都是南朝齐、梁时期所具有的。与萧统几乎同一时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艺批评专著,其中自“宗经”以下二十三章都是讲文体的[4],除去诗歌、辞赋外,共分析了三十几类,其中有的类里还包括了好几种。其次,就同一文体在历史上的演变看,也是复杂的。原来的某种文体,到后代可能发展为几种。例如臣子给最高统治者的书信,在秦时只称“书”,到后来逐渐有了奏、疏、议、启、章、表、对、策、劄子、奏折、封事、弹章等许多名目。这里面有些是不同时代所产生的不同名称,有些是某个时代特有的文体,到后代就消失了。尽管存在着这种新陈代谢现象,文章体裁的由少到多,分类的由粗变细,仍然是文体发展的总趋势。因此,到了明代徐师曾的《文体明辨》[5],所收录的文体(包括诗和辞赋)竟达一百二十一种,可谓集文体之大成。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古代文体中的同名异实和同实异名的现象。所谓同名异实,就是文体的名称相同,实际上所指的却不是同一体裁。例如同是“铭”,但座右铭和刻在一些器物上的铭不同;同是“赞”,但史书中的传赞和后来的画赞不同。所谓同实异名则正相反: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是同一体裁。例如“墓碑”与“墓碣(jié)”,只是所立的石版形制有别,文章体裁却无二致。又如前面提到的奏疏、劄子、奏折等其实也是同一文体。对于这些现象,黄侃先生说得好:“文体多名,难可拘滞(即不可拘于名目死板地看)。有沿古以为号,有随宜(即随着时代的需要)以立称;有因旧名而质与古异,有创新号而实与古同。此唯推迹其本原,诊求其旨趣(即各种文体的用途和主要特征),然后不为名实玄纽(即名实之间繁杂玄奥的关系)所惑,而收以简驭繁之功。”[6]
由于文体的纷繁丰富,就决定了文体论的众说纷纭。从先秦至两汉,文章一般都较简朴,文体也较单纯。当时的人写文章,并没有考虑到创立一种什么体裁。即使到了后代,文体增多了,开始写作某种文体的人,也不见得就想到这种文体应该具备什么特点。所谓文体的分类,一般都是后代的人归纳总结的。这样就自然地产生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分类方法的现象。这给我们今天了解古代的文体增加了不少困难。
我国对于文体的研究,一般认为始自魏、晋,到齐、梁时就有了很高的成就。这是由于从魏、晋起,作家的单篇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式多样化了的缘故。但是文体论的分歧,也就由这时开始了。就以《文选》和《文心雕龙》而论,归类方法就有出入。它们的分类方法对后代影响很大,因而文体论方面的分歧,在那以后的一千余年里始终存在着。
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主要是归类的标准不同。例如史书中的“传赞”,有人归入“颂赞”,有人另立“史论”一类。这是因为从班固的《汉书》开始,每篇“传”(包括“纪”和一部分“志”)后面的补充或议论文字前面都加了“赞曰”二字的缘故。若着眼于形式,不妨说它是“颂赞”一类;而若究其实质,却都是史论,观察的角度不同,归类也就各异。
古代的人分析文体,目的在于教人学习写作,所以分类不厌其细;再加上缺乏归纳的研究,所以讲述时不能概括其繁。直到清代姚鼐(nài)编《古文辞类纂》,才有了以简驭繁的分类法。他把文章分为十三类,性质或功用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标以能够代表这一类共性的名称,在他的序里,又逐一概述了各类的特点,的确有助于读者掌握。
古代研究文体的著作,既然是为人们学习写作服务的,所以比较注重文体的起源以及写作的注意事项等。今天我们了解古代文体的知识,是为了有助于阅读和欣赏古代的作品,因此着眼点应该放在各种文体的特点方面,至于它们的源流演变,如果与文体的特点关系不大,就不要过多地注意。
————————————————————
[1] 《文心雕龙·总术》:“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黄侃(季刚)先生认为《文心雕龙》中论析文体,也是“从俗而分文笔”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古代文体常识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