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类学小丛书:2021年精选集(套装共三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6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
国史家事:《致身录》与吴江黄溪史氏的命运
遇见黄东:18—19世纪珠江口的小人物与大世界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帝国缩影:明清时期的里社坛与乡厉坛/刘永华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2021.8重印)
(历史人类学小丛书)
ISBN 978-7-303-25334-0
Ⅰ.①帝… Ⅱ.①刘… Ⅲ.①祭祀-风俗习惯-研究-中国-明清时代 Ⅳ.①K892.2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263058号
营销中心电话 010-57654738 57654736
北师大出版社高等教育与学术著作分社 http://xueda.bnup.com
DIGUO SUOYING
出版发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www.bnup.com
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12-3号
邮政编码:100088
印 刷: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890mm×1240mm 1/32
印 张:7.25
字 数:80千字
版 次:2020年1月第1版
印 次:2021年8月第2次印刷
定 价:49.00元
策划编辑:宋旭景 责任编辑:贾理智
美术编辑:王齐云 装帧设计:王齐云
责任校对:段立超 王志远 责任印制:马洁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反盗版、侵权举报电话:010-57654750
北京读者服务部电话:010-58808104
外埠邮购电话:010-57654738
本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印制管理部联系调换。
印制管理部电话:010-57654758
自序
历史上社祭与厉祭的源流
明初里社坛与乡厉坛制度的出台
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推行
里社坛、乡厉坛祭祀与乡村社会
结语
后记
返回总目录
自序
在明清社会文化史上,明初建立的里社坛、乡厉坛制度,似乎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制度。这一制度在明王朝的祭祀等级体系中只占有卑微的位置,而且在多数地区推行的时间只有数十年至近百年,无怪乎日本学者滨岛敦俊在谈到这一制度时,对它的推行本身提出了质疑:“经历了南北朝以来(江南三角洲是宋元以来)的数百年中,农民把特定的人格神当作聚落或地缘性社会集团的守护神来崇拜。很难相信,农民们能在一夜之间放弃自己原来的崇拜,改信自上而下强迫接受的非人格神祭祀”。“假使乡村居民听从命令,那也是‘阳奉阴违’的。也就是说,形式上进行里社坛的祭祀,实际上仍在进行原来的土地庙信仰、祭祀。”
[1]
然而近些年以来,我和其他学者在阅读文献及在闽西、闽南、徽州等地开展田野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尽管这一制度在推行过程中存在不少地区差异,但有确凿的证据显示,它曾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更重要的是,这一制度给一些地区带来的影响,可能比过去学者愿意承认的要更为深入和持久,甚至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在这些地区的社会文化景观中找到这一制度留下的印记。事实表明,对于里社坛、乡厉坛制度,今天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我撰写了这本小书。本书将综合其他学者的发现,在梳理历史上社祭、厉祭源流的基础上,评估明初推行里社坛和乡厉坛制度的时代意义;透过考察明初里社坛、乡厉坛制度的出台和推行,论述这一制度出台的时代背景和推行实态;最后综合分析这一制度与乡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一制度给明清乡村带来的影响。
在进入讨论之前,对这本小书考察的范围稍作限定。首先,由于“社”字在古代中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表述的对象颇为不同
[2]
,本书将考察对象限定为社稷坛及其各种变异形态,其他虽被指称为“社”但跟这一制度没有实际关联的实体,不在本书讨论之列。
其次,明清时代的社稷坛、厉坛制度,是与不同行政层级相对应的阶序性体系,包括都城的太社稷、泰厉,地方各级的府州县社、厉,以及乡里的里社和乡厉。
[3]
为了集中探讨两坛祭祀制度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本书将聚焦于这个阶序体系的下端,即在乡里层面建立的里社坛和乡厉坛及相关制度。只有在叙述这个体系的源流和基本构架之时,才会触及这个体系的其他层级。
最后,里社坛、乡厉坛制度是在明初建立的,清代一方面因袭前朝旧制,继续在府州县层面祭祀两坛,另一方面则不再在乡里推行社坛、厉坛制度,故而在探讨两坛制度的出台和推行时,笔者探讨的重点是明代;不过由于史料限制,本书在论及这一制度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时,较多引证清代史料。
[1]
[日]滨岛敦俊:《明清江南农村社会与民间信仰》,朱海滨译,144~145页,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2]
对中国古代社的不同内涵与形态的讨论,参见沙畹(Edouard Chavannes)的《古代中国的社神》,见邢克超选编:《沙畹汉学论著选译》,邢克超、杨金平等译,153~208页,北京,中华书局,2014。Kenneth Dean,“Transformation of the She (Altars of the Soil) in Fujian,” F.Verellen,ed.,Cults of Saints/Cults of Sites,Cahiers d'Extrême-Asie
9 (1998),pp.19-75(丁荷生:《福建社神之转型》,见刘永华主编:《中国社会文化史读本》,234~27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杜正贞:《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7~13、254~261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
还应补充的是,某些省份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了省社稷神的名号,但这一事例没有成为全国性的制度在各地推广。由于主题所限,笔者将另文探讨省社稷神问题。
历史上社祭与厉祭的源流
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下令全国各里建立里社坛,每年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五年前的洪武三年(1370年),明王朝已出台厉坛制度,命令各里建立乡厉坛,每年举行三次祭祀。想要理解明初在全国推行里社坛、乡厉坛祭祀制度的时代意义,就有必要回顾历史上的社祭、厉祭制度,从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历史人类学小丛书:2021年精选集(套装共三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