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忆与思:甲午两甲子+中日之间( 共2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1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总目录
甲午两甲子:忆与思
中日之间:误解与错位
编委会
编委会(按音序排列):
陈冠中 陈嘉映 陈菊红 李方 李长声 梁文道 韦森 徐晓 杨瑞春 张大春
《大家》编辑部:
贾葭 贾永莉 余江波 代金凤 赵琼 曾子楠 于兴乐
目录
卷首语又逢甲午:不能忘记
维度敢言掣肘怨诸公
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理解甲午战争
呵,这就是历史
甲午战争
亡国刺激下的帝后二元结构
甲午国殇启示录
甲午前夜
晚清史的三种写法
视野里约的贫民窟怎么那么“美”
中国人为何和面包错过了两千年
邓丽君与台湾的戒严年代
为生活扮演小丑的男人
中国人在伊拉克
围观加拿大枪击案
星期ONE厉鬼推动日本历史
活在切腹构造中的日本人
马航失联何以滋生和流行“阴谋论”
大江健三郎的生长史
文艺历史没有如果
大家书评第一只布谷
针对妇女的暴力超出想象
大家书架甲午战争后日本人近现代中国观的形成
卷首语
又逢甲午:不能忘记
撰文/姜鸣[1]
今年是甲午年,发生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距今整整两个甲子了。
今年中国的媒体,无论电视、报刊,都组织专文和推出各类专题节目,对120年前的那场战争,做了各种角度的回顾和总结,出版社也推出了多种甲午题材的专著。这些节目和文章书籍,试图从不同角度,通过不同形式讲述历史,对大众来说,能更深入了解这段往事,对历史爱好者来说,更是一场丰盛的阅读体验。其声势之浩大,涉及面之广泛,是以前各个逢“十”,甚至逢“百”的年份所没有的。
确实,对于中国历史而言,甲午战争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在此之前的三十年里,中国人为应对西方势力东来,采用了“师夷之长技以治夷”的方略,进口军事装备,兴建军事工业和造船工业,组建北洋海军;为了培养使用专备的人才,还兴办近代军事教育,派遣海外留学生;为了与新式海军配套,还修筑海军基地和沿海炮台,开采用于军舰动力的煤矿。同时,清政府还建立了用于传播信息的有线电报,开设了培养舰医的西医学堂,为海军官兵制定了优渥的薪酬体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北洋海军都是当年洋务自强运动中的一颗闪烁的明珠,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拉动引擎。
同时代的日本人,也在学习西方,思考国家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尊王攘夷、明治维新、君主立宪,到振兴实业、军事现代化、发展教育。该学习的,该兴建的,日本人同样都在做。不仅如此,日本的重要政治家,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还亲自前往欧美考察,寻找国家强盛的道路。这一个时期,中日两国,一直互相对视着,也拿对方的故事激励自己。但日本学习西方,是从体制入手,而中国,则仅仅只是器物层面。这种差别,后来就看出分别来了。
1876年1月24日,北洋大臣李鸿章会见日本使节森有礼时,双方曾有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李鸿章问:你怎么看中西学问?森有礼答:西国所学十分有用,中国学问只有三分可取,其余七分仍系旧样,已无用了。李鸿章问:日本西学有七分吗?森有礼答:五分尚没有。李鸿章问:你们连衣冠都变了,怎说没有五分?森有礼答:这是外貌,其实在本领尚未尽学会。敝国上下俱好学,只学得现成器艺,没有像西国从自己心中想出法儿的一个人。李鸿章沉思道:久久自会有之。可惜,这“像西国从自己心中想出法儿”实在艰难,中国人在这条路上的探索至今尚未停息。
1894年,中国因东学党起义而出兵朝鲜。当局者没有料到,日本会抓住这样一个契机来与中国决战,更没有料到,与日本的这仗,竟会如此轻易脆弱地失败了,败得毫无颜面。中国所有的军舰,要么被击沉,要么被俘虏,中国发展近代海军所投入的数千万两银子不仅血本无归,而且还要支付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赔款和割让台湾。中国人开始思考失败的原因,探索救亡之路。这个话题,也驱使中国人派出大批留学生,前往日本留学,曾经的邻居,曾经的敌人,在20世纪初年,又变成求教的老师。
而日本,通过甲午战争,获得了进一步“脱亚入欧”的信心、发展工业和教育的资金,乃至军国主义海外扩张的野心。同时,也更加蔑视中国,制订出一系列灭亡中国的计划。由此而引发后来大规模的侵华和中国全民族的抗战,直至日本最后的战败投降。由此构成两国极为错综的关系,以及民族记忆中的复杂基因。
岁月远去,伤口也渐渐抚平。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为什么失败,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努力为什么没有成功,却是中国人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纪念甲午战争两甲子的宗旨所在。《大家》第二辑,讨论的也是这个主题。
姜鸣
2014年8月18日
[1] 姜鸣,中国近代海军史学者,出版有《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被调整的目光》等。
维度
敢言掣肘怨诸公
——1891:北洋海军发展的转折年
撰文/姜鸣[1]
李鸿章北洋阅兵
光绪十七年,西历1891年,岁在辛卯,是光绪帝载湉亲政的第三年。
3月25日,北京街头刮着狂风。清晨,大臣们都冒着寒风上朝。这天,海军衙门上了两个奏折。一个奏折说,颐和园自开工以来,每岁暂由海军经费内腾挪30万两拨给工程处应用;又将各省督抚、将军认筹海军巨款260万两陆续解津发存生息,息银专归工程使用。现在,各省认筹银两尚未解齐,而钦工紧要,需款益急,建议所有工程用款即由新海防捐项下暂行挪垫,一俟存津生息集有成数,再提解分别归还。海防捐是清政府出售官衔筹集海军资金的一种方式,捐银1000两可得蓝翎、2000两可得四品以下官衔,3000两可得三品以上官衔。这种做法造成官场流品混杂、吏治腐败,一直饱受舆论批评。但在清末,由于国家财源拮据,又戴着加强海防的大帽子,所以还在勉力推行。此次请示将海防捐收入挪垫于园工,赤裸裸地说:“如此一转移间,庶于垫款有着,而要工亦无延宕之虞。”皇帝钦批同意。[2]另一个奏折说,按照光绪十四年奏定的《北洋海军章程》规定,每三年校阅海军,今年恰逢头一个三年,请钦派大臣出海会校。皇帝考虑后次日传谕:著派李鸿章和张曜认真会校。[3]
到了5月,天气暖和起来了,但风依然很大,常常还伴随着沙尘暴,黄尘蔽空。23日,北洋大臣李鸿章率直隶按察使周馥,从大沽乘“海晏”轮船出发。同日,帮办海军事务大臣、山东巡抚张曜也在烟台登上“康济”舰。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日之间·忆与思:甲午两甲子+中日之间( 共2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