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动物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0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前言
达尔文与我们
《物种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几乎未曾提起过人类物种的起源问题。尽管如此,这本书已足以威胁《圣经》所讲述的人类起源了,即“人类优于动物的优越感”;不过就连查尔斯·达尔文本人也强调,这些对他自己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处。在书稿最后一章的结尾处,他简短地表示,研究物种进化“为人类起源和发展历史提供了线索”。此外,在同一段落中,他也大胆地提出,“在遥远的未来”,心理学研究“将以新的基础为起点”。
在当时来看,这的确是够“遥远”的。1960年,在《物种起源》问世101年之后,历史学家约翰·格林(John C. Green)认为,“谈到人类独特的人性特征的起源,达尔文肯定会大失所望。因为除了在他的《人类起源》(The Descent of Man)中对此进行过理论性的阐释外,这方面研究至今几乎没什么进展。如果他听了牛津大学人类学实验室的J·S·维纳(J. S. Weiner)对这一研究的评价,他肯定会气得跳脚。维纳认为‘这一课题完全莫名其妙,人类在此方面毫无重大突破’。目前人们越来越趋向于认同人是一种文化传播动物。尽管如此,达尔文可能已经觉察到了一种类似于进化论出现之前的那种人类和其他动物有天壤之别的观念日渐抬头的趋势。”
格林提出此观点几年后,一场革命开始了。从963年到1974年,四个生物学家威廉·汉密尔顿(William Hamilton)、乔治·威廉(George William)、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和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提出了一系列想法,融合并提炼了自然选择理论。这些想法加深了进化生物学者乃至普通人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见解。
起初,这些新想法与人类物种的关联非常模糊。生物学家对蚂蚁的自我牺牲哲学、鸟类求爱的隐藏逻辑把握十足,但对人类行为的看法,如果有,也只是凭空臆测的。即使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本书——爱德华·威尔逊(E. O. Wilson)的《生物社会学》(Sociobiology,1975年)和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1976年)——中总结和发表了新观点,但依然与人类没有太大关系。道金斯充分探讨了这个课题,而在575页的整本书中,威尔逊仅用了28页简单地赞同了现有的臆测观点。
自20世纪70年代始,人类的看法更加明确。一少部分学者将威尔逊所称的“新综合推理”融入到社会科学中,重新审视这些理论,并且这样做的学者数量在不断增加。这些学者将更完善的新达尔文主义理论用于人类物种中,以最新收集的数据验证其应用。虽然失败不可避免,但他们确实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步。虽然他们依然认为自己是处于劣势的少数(尽管私下他们可能以此为傲),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观点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人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领域的知名期刊纷纷刊登出十年前新兴期刊认同达尔文观点的作者的文章。新的观点正在形成,虽然进展缓慢,但确定无疑。
这里所说的“观点”也仅仅是字面上的。新的达尔文综合理论就像量子物理或分子生物学一样,它是科学理论和事实的主要部分,也是看待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一旦真正掌握(它比二者都更容易掌握),它将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社会观。
这个新观点所能解决的问题,包括从宇宙到灵魂的各个领域,与一切重要事物息息相关:浪漫、爱情、性(男人或女人真的适合一夫一妻制吗?在什么情况下适合或不适合?);友情和仇恨(办公室政治背后的进化逻辑是什么,或者延伸到更广泛的政治领域?);自私、自我牺牲、内疚(为什么自然选择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内疚感——我们所谓的良心?它决定了“道德”行为吗?);社会地位和攀附权贵(阶级在人类社会根深蒂固吗?);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友谊和野心诉求(我们是否都受制于自己的性别?);种族主义、仇外情绪、战争(为什么我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排斥大的族群,而无一点同情心?);欺骗、自我欺骗和无意识心理(理智的诚实是否可能?);各种精神病理学(抑郁、焦虑或偏执妄想越来越“自然”,如果是这样,是否更容易被人接受?);手足之间的爱与恨(为什么不能全是爱?);父母对子女心理造成的巨大伤害(他们真正在乎的是谁的感受?)等等问题。
沉默的革命
新达尔文社会科学家们正在批判一项在本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教条,这个观点就是:生物学并不重要,而独具可塑性的人类思维,加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力量,已经使我们的行为与进化根源隔绝开来;人类的本性并未驱动着行为,而相反是行为驱动着我们的本性。现代社会学之父埃米尔·德克汉(Emile Durkheim)在世纪之交时写道:人性“仅仅是社会因素塑造并转化而成的不确定物质”。他说,历史表明,即便是因爱生妒、父亲对孩子之爱或孩子对父亲之爱等此类能够深切感受到的情感“也并不是人性中所固有的”。从这个观点来看,人的心智基本上是消极的——心智就像一个容器,随着一个人逐渐成熟,本土文化就会逐渐倾入;如果这个人的心智存在任何文化局限性,那这些局限性就会变得非常明显。人类学家罗伯特·罗伊(Robert Lowie)在1917年写道,“心理学的原理无法对文化现象作出解释,就如同万有引力无法对建筑风格作出解释一样。”即便心理学家们可能会替人类的心智辩解一番,他们也不过是将人类心智描述为一张白纸。行为主义在本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占据了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习惯性去做那些能够获得回报的事,而不去做那些能够受到惩罚的事这一观点组成。因此,形式来源于无形的心智。1948年,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 F. Skinner)在其乌托邦小说《瓦尔登湖II》(Walden II)中写道,嫉妒、猜忌及其他反社会冲动都会通过严格执行的、正面或负面的强化而得到消除。
这个人性观点——就像是一个几乎不存在也不重要的事物一样——被现代达尔文主义社会科学家们称为“标准的社会科学模型”。他们之中许多人在大学时就接触过这个课题,还有一些人在还没有开始研究这个课题之前就受其影响多年。在面对 ............

书籍插图:
书籍《道德动物》 - 插图1
书籍《道德动物》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道德动物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