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范畴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  名 概念与范畴:哲学论文集
作  者 【英】以赛亚·伯林
编  者 【英】亨利·哈代
译  者 凌建娥
责任编辑 陶泽慧
出版发行 译林出版社
ISBN   978-7-5447-6571-8
关注我们的微博: @译林出版社
关注我们的微信:yilinpress
意见反馈:@你好小巴鱼
目录
CONTENTS
前言
编者前言
作者自序
导读
哲学的目的
证实
经验命题与假言陈述
逻辑转换
平等
科学历史学的概念
政治理论还存在吗?
“希望不再,恐惧不再”
第二版附录
终究是蜡人一个
我的哲学观点
《概念与范畴》访谈
逻辑实证主义
价值判断的理性
历史哲学可能吗?
多元主义与自由主义
查尔斯·泰勒的哲学
索引
注释
以赛亚·伯林爵士
(Sir Isaiah Berlin,1909—1997)
英国哲学家、观念史学家、20世纪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生于俄国犹太家庭,童年目睹俄国革命,1921年随父母前往英国。1928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哲学,1939年借撰写《卡尔·马克思》的契机转向观念史研究。1957年就任牛津大学社会与政治理论教授,发表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自由概念”演说,同年获封爵士。1965年参与创办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作为杰出的观念史学家和学科主要奠基人,先后被授予耶路撒冷文学奖和伊拉斯谟奖。
伯林文集
卡尔·马克思(1939)
启蒙的时代(1956)
俄国思想家(1978)
概念与范畴(1978)
反潮流(1979)
个人印象(1980)
扭曲的人性之材(1990)
现实感(1996)
浪漫主义的根源(1999)
观念的力量(2000)
启蒙的三个批评者(2002)
自由及其背叛(2002)
自由论(2002)
苏联的心灵(2004)
伯林书信集卷一(2004)
伯林书信集卷二(2009)
伯林书信集卷三(2013)
伯林书信集卷四(2015)
特别收录
伯林传(1991)
伯林谈话录(1992)
未完的对话(2006)
缅怀J.L.奥斯汀
奥斯汀是牛津哲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人,我们俩私交甚好,他对我的影响比当时任何人都要大,至少在我作为哲学家所持的信念方面是如此。
——以赛亚·伯林[1]
“哲学”一词使用极为普遍。自诞生于古希腊以来,其含义就多种多样、含混不清。“哲学”既被用来指“对所有生命与所有存在的沉思”[2],是“灵魂与自身的对话”[3],又被我们当代一位奥地利讽刺作家用来指“对某一术语的系统性滥用,而该术语正是为了系统性滥用而被发明出来的”[4]。然而,上述说法并没有表达出哲学的本质。
[……]在西方,特别是近四百年来的西方,哲学的内涵主要指对包含于人类思想与行为当中最常用的范畴与概念(如真与假、好与坏、相同与相异、人与物)进行的批评性思考。哲学最重要的一大任务就是引出对人类社会(在西方指的自然就是西方社会)最重要也最持久信仰的各种预设,并通过理性方法设法评估其有效性;有时对那些理性方法的评估还须借助源于其他领域的知识。
这种关联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何以见得如此?”和“这意味着什么?”,以及更为古老的形而上学的疑问:“本质何在与表象何在?”人类思想与行为的每一领域都可能存在上述疑问,事实上也的确一直有人在提出这些问题,也正是在此意义上哲学是最普遍的问询。
——以赛亚·伯林,《论哲学》[5]
前言
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
以赛亚·伯林将自己早年大部分哲学论文集结为《概念与范畴》于1978年出版的时候,他本人其实是不大情愿的。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他认为自己彼时已将哲学置于身后,转而潜心研究观念史了。有意思的是,恰恰是在该书收录的最后一篇论文的最后一段当中,伯林将自己多年以来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往前推进了一步,并且在此后非同凡响的学术生涯中继续致力于解释、辩护、研究它。这一观点就是,他认为存在多种善,否认“所有的好的事物都应该是彼此相容的”[6],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在建构某种社会秩序的时候,人们必定要为了一些善而牺牲另外一些善。正是伯林对这一观点的辩护,并且用它来解释各种政治、观念与文学纷争的事实,让他成为一位至今依旧非常重要的政治与道德哲学家。那么,他为何会觉得自己已经将哲学置于身后了呢?
伯林告诉读者说,这是他与哈佛逻辑学家H.M.谢费尔在1944年一次谈话的结果,他因此“离开哲学,转而进入观念史领域”[7]。然而,《概念与范畴》中的大部分文章事实上都是在此后多年才发表的——最后一篇是伯林任亚里士多德学会主席的发言稿,都已经是晚至1964年的事了。如此一来,就出现了两个问题。第一,伯林早期的哲学文章与后来的历史文章关系何在?第二,伯林为何会歪曲乃至错解这一关系?伯林的读者要感谢杰米·里德,他看到了伯林早期的哲学文章和后来的历史文章中都同样关注到一些重要问题。[8]基于他的考察,我们可以确定有三个否认是伯林自己在后期著作中都假定其真实性的。
第一个是否认基于意义理论的考量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优待某一类句型或直陈句,其他类型的句子或直陈句只有在可以置换或还原到优待句型时才被看作有意义。如果这些考量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它们将阻止我们发现道德、政治和审美的主张与义务的多样性和异质性。第二个是否认在我们赖以理解生活和作为行动基准的各种互相冲突的概念、范畴和模式之中,每一位理性的行为人只能效忠其中一种。关于相对立场的辩论一直在持续,也应该持续进行下去。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历史主要是这种辩论的历史,尽管我们也许有足够充分的理由只认同其中一种立场,我们也不该期望任何一种立场在辩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无论是思想启蒙运动的主要参加者与18、19世纪对思想启蒙运动持敌意的批评者之间的辩论,还是自由派人士、托尔斯泰信徒与19、20世纪各种马克思主义者之间的辩论,它们的结果都至关重要。它们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要的历史影响。不仅如此,伯林还致力于第三个否认,即否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历史受制于预先决定其进程的规律,否认历史研究因找寻那些规律和解释模式,而与自然科学研究极为相似。上述三个否认是整 ............

书籍插图:
书籍《概念与范畴》 - 插图1
书籍《概念与范畴》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概念与范畴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