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讲稿 - (TXT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13mb。
书籍内容:

第一部分美学之对象与研究方法
美学讲什么?美学能否成立为独立之科?自亚里士多德时即开始研究此学,至今千余年,仍无大进步,故时常有人怀疑之。
美学之对象――美可分两方面研究:
Ⅰ.人生方面:人生对于世界有三种态度
1.理智的科学家;
2.实行的政治经济家;
3.美的态度:
a.赏鉴的态度:
(1)自然的美;
(2)人为的美――艺术的美及衣服宫室等实用工具的美。
b.创造的态度:
人于理智生活、实行生活之外,又必有美之生活,宇宙即有此事实,吾人即须加以研究也。
Ⅱ.文化方面:人于创造物质、文物、学术、社会之外,又创造美的各物,此实自原始人类已有之,于人生并无大用,乃完全系余力之创造,用以满足美感者,如教堂、雕刻……是也。此为自有文化以来不可否认之事实。人生有美的生活,民族有美术品的文化,皆为美学研究之对象,并非全然空洞无物也。
研究美学之方法
研究美学之方法――四个问题:
1.分析美感,如美之种类,美之根源及原质等。
2.美的创造。
a.人类对于美的创造之历史及其动机如何;
b.民族心理学上的――此种材料比较不多,故不如a条为重要――创造美的过程,内包天才等问题。
3.艺术之本身――此问题与第二问题有关:
a.初民之艺术品;
b.后来艺术家的作品,或是模仿自然,或是表现宇宙观对社会的景物。
艺术品为何物?即客观的研究事实也。风俗不同,材料不同,时代精神不同,东西方向不同,都承认为艺术品,故知必有相同之点也。
美学的东西未必是美的(aesthetic系广义的美)。
艺术品的分类――艺术的种类为图画、雕刻、诗歌、音乐、跳舞、戏剧、建筑等等。有人分诗歌等为内心的美,建筑等为形体上的美;空间的美,如建筑、图画等,时间的美,如诗歌、音乐等。
4.美学的应用――即美学之位置如何?如何利用美术以施于教育?如何增加其价值以陶冶民族性?此等美育与文化极有关。
自来美学家全研究此四问题者极少,故不免偏颇,因之分派极多,有人注意其一点者,其解释艺术之起源,常以一己偏见而概其全体,如用心理学研究美学的全体是也;有人专注重艺术品,谓美学无用,因其找不出原则之故,此种态度,美学家皆反对之。他如风格论(最近此说极发达,以各代各族有其特殊风格也)、天才论、艺术起源论等。
第一部分美学之趋势
美学之趋势
美学之二大趋势:
1.形式的――形式主义的美学说,谓内容绝无关系,内容完全在艺术方面。形式主义盖主张无表现的美,无内容的美,其出发点在建筑。
2.内容的――内容主义的美学说,谓一切美不外表现其内容,高等的美术,皆为美术人格之表现。缺点在谓“表现即是美”,实不可视为定论,因纯粹表现,有时不能算美,表现能入轨道,方可谓美也。
实则形式与内容,并不可偏废也。
其次有研究美学之方法:
(1)美感之根据与原质;
(2)艺术之创造与其创造之动机及其过程;
(3)艺术之本身位置并其分类之根据;
(4)美育即利用美术的施行于教育。
美感
美感乃人生对于世界之一种态度。表示人生对世界态度极多,然此态度与他种不同处,大概可分之如下:
1.实用的态度――如农人或树之主人,见一树,开花甚茂,必联想开花后之结果,可卖钱甚多等等,此为实用的态度,有目的的,系联想的。世人此种态度极多,见森林田禾,常作是想也。
2.研究的态度――科学家、生物家、哲学家等之观察,多如是,完全用科学眼光,去观察事物,彼等见一盛开花之树,必察其土壤、花、叶、瓣、气候等等;哲学家则谓为一种意志之表现。此种态度,常与其学问联想成一事,当作其学问内之一物,为有目的的,与第一态度同。
3.客观的态度――或审美的态度,如见一开花之树,即直接看其树之本身色彩、背景,将树与己之关系完全划开,用客观的目光视察之,树之本体与原质乃毕现。此种态度,乃审美条件之一(审美条件尚多),绝无占有的、利害计算的、研究的、解剖的各种观念,必须如此才可审美。
第一部分审美方法:静观论(1)
审美方法之(一)审美――用五官的直接感觉、超脱的观察,绝对不杂他种关系,即系审美之一道也。
ContemplationContemplation:英文,凝视、沉思、冥想、静观;期望、希望;研讨、考虑。――编者(静观)此字之意,即停止一切冲动,用极冷静之眼光观察之。叔本华谓吾人若用Contemplation之状态,去观察,实为审美之要道。彼之美学,即基于此状态之上者,如看失火――初见之则恐怖,因一切财产悉将毁坏,计算心生,即不能生美感。或见他人失火,而赋同情,则美感亦不能生。若能将此观念完全消除,则火焰冲天,必能发生美感,所谓“隔河观火”,即系能将此等观念抛开故也。此等愉快,即因为客观的、无关自身利害的一种观察,所谓Contemplation之状态是也。如打仗,本为可怖之事,而影戏中之打仗则生快感,即系知其为假的,而不生计较心、同情心之故。(假象亦可引起快感,详另论。)美感之心理的分析,须用全副的研究状态,除去一切主观关系,已如上述,然此不过审美条件之一,不能谓为审美之究竟也(全部事实尚多)。故此为第一步。第二步即为同感作用。
审美方法:同感论
审美方法之(二)EinfühlungEinfühlung:德文,移情作用,同情,同感。――编者& theorie=Empathy(英译)同感或感入。如看失火,感自身内部生命之情绪,亦如火,然将火视为同情之物,视为生命之象征,生命之表现(凡将个人内部之情绪感入此物,而视此物为生命之表现,即为同感)。又如在野外见一树,除去普遍之利害观念,则可审美,再见图画中之树,与野外之树相同,于是,联想到野外树旁之景,与此景有关之诗等等,此为联想法,亦系审美方法之一。德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宗白华讲稿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