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为谁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序 教育现代化和教育正常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有很大发展,有很多成就和改善。与此同时,也染上了一些颇具特色的毛病。其中之一,有人称为“多动症”,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实在太热闹、太喧嚣、太紧张了,各种新潮的教育理念令人目不暇接,各种评比、赛课、检查、参观、培训、会议、表格使人不堪重负,以至于有教师说现在只能“抽空”上课。“还学校一片清净”成为许多人内心的渴望。
李镇西的新作《教育为谁》适时地发出了清醒的呐喊。他提醒“我们走了很远,却忘记了为何出发”。他一直对花样翻新的新潮理论心存警惕,认为那种“一抓就灵”的偏方是把复杂的教育过于简单化了。他质疑有的校长嘴上说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脑子想的却是“彰显特色”“打造品牌”“提升形象”“扩大影响”,实际上一心追求的是办“局长满意的教育”“媒体关注的教育”。他自己的学校自从成为某个“培训基地”后,校园里每天都很热闹。所以他后来公开发表声明: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谢绝任何人前来“学习”,也不接待任何参观。因为,学校不是商场,不是超市。“让校园宁静些,再宁静些”的诉求,必须面对这个问题:学校的一切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教育究竟是为了谁?
这一问就抵达了教育的原点和初心,这正是我们都应深刻反省的基本问题。关于教育是什么、学校是什么,可能见仁见智;关于学校不是什么,恐怕更容易达成共识:教育不是表演,不是作秀,不是供人观瞻的舞台,不是马戏团。当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的时候,就言明了教育是一种呵护人心、顺应时节和天性的自然而然的生长,是一种春风化雨、陶冶浸润的过程,是缓慢和安静的。学校教育既不是功利主义的竞技场,也不是博取眼球的杂技表演。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理应是简朴和诚实的。学校仅为儿童而存在。
这就是归真返璞,回归常识,遵守常识。所谓“常识”,就是人所共知的常理常情。老教师们都清楚地知道,过去的学校就是学校,教师的形象清晰而干净。1990年代“教育产业化”的大潮,使学校热闹起来,兴奋点是改制、收费、校办企业、经营创收,是以经济为中心。当时对学校的批评,是学校应当像学校而不是像宾馆,校长应当像校长而不是像老板。当下的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此花哨、紧绷、累人的教育究竟从何而来,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它既有来自教育自身改革提升的需求,更多的却是来自教育之外行政化管理的驱使,例如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创设品牌、经营学校之类的时尚。
李镇西对此非常质疑,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其性质、任务、功能、教育目标是国家规定的,并不需要各自发明创新,其本质上就是一种“没有特色的教育”。这确实是真知灼见。就打造文化特色而言,起初或许有合理的初衷,就是在改善薄弱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过程中,由此快速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然而,一所学校真正的文化品质和特色,只能是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凝练形成,不太可能一蹴而就。各种“特色”也有高下之分,如武术、器乐等是器物层面的;感恩教育、赏识教育等似乎进入了文化层面,但属于“一招鲜”的流行文化。少数学校建立了人格教育、公民教育等价值体系和运行架构,塑起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而这正是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理想。
在新潮迭起、口号翻飞的现实中,回归自然、朴素的教育,已经成为一种需要巨大勇气的艰难抗争。李镇西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回到教育朴素的起点,遵循教育常识,面对我们眼前的一个又一个孩子,坚守良知。我知道我的这些声音,很不合现在教育的‘主旋律’,我也不可能改变别人的看法和做法。没关系,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世界,我只是努力不让世界改变我……”
我把李镇西的这种努力,称为“教育正常化”,它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杨东平
别把教育简单化
“别把教育简单化”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也人人爱说,因为这是常识。大家都明白教育是复杂的,谁也不会说:“我要把教育简单化!”但实际上,把教育简单化的事例比比皆是。总有人——往往是一些专家们——喜欢归纳出这样“规律”那样“法则”,似乎教育只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或“法则”,任何难题便迎刃而解,甚至无往而不胜。
比如,被许多教育者津津乐道并视为圭臬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把教育简单化的一个典型。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互联网上是这样解释的:“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地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地,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一定会发生。”这源于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远古时候,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喜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个美女的形象,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观赏不止。看着看着,美女竟活了。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据说19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地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瞧,原来教育是这样简单啊!
我丝毫不否认信任和期待对学生所起到的暗示与激励作用。实际上,我们在教育中也经常以信任和期待去提升学生的自信,从而促使他们进步。问题是,信任和期待只是促使学生转化的条件之一,而不是教育的全部。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之所以荒唐,就是因为它把话说绝对了,把教育成功的诸多复杂原因,仅仅归结为一个原因——期待与信任。因此,我甚至有理由怀疑“罗森塔尔效应”是一个弥天大谎。我怀疑的勇气不是源于我有远胜于罗森塔尔的渊博学识和理论水平,而是源于对常识的坚守:教育,哪里仅仅是靠信任与期待就能成功的?假如现在谁能够仅仅靠信任与期待就创造如罗森塔尔那样的奇迹——比如,干脆将罗森塔尔那个实验,在中国任何一所小学重演一遍,如果真的“奇迹出现了”,那我随时收回自己的“狂妄的怀疑”。
你们看 ............

书籍插图:
书籍《教育为谁 》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教育为谁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