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大师:世界艺术名家十五讲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8.2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寂寞大师 / 吴涛著. -- 北京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1
ISBN 978-7-5596-4825-9
Ⅰ. ①寂… Ⅱ. ①吴… Ⅲ. ①艺术家-生平事迹-世界-通俗读物 Ⅳ. ①K815.7-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244269号
寂寞大师
作者:吴涛
出 品 人:赵红仕
责任编辑:徐樟
策划编辑:赵明明
产品经理:何丽娜
封面设计:@吾然设计工作室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北京市西城区德外大街83号楼9层100088)
北京时代华语国际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发行
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印刷新华书店经销
字数200千字710毫米×960毫米1/1625印张
2021年1月第1版 2021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596-4825-9
定价:138.00元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未经许可,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或抄袭本书部分或全部内容
本书若有质量问题,请与本公司图书销售中心联系调换。电话:010-63783806
目录
封面
版权信息
序言| preface 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一、艺术欣赏“知识化”
二、艺术欣赏“故事化”
三、艺术欣赏“高雅化”
四、感受力
Paul Cézanne 塞尚
Edvard Munch 蒙克
Giorgio Morandi 莫兰迪
意大利艺术的“逆子”
毕加索的“反义词”
抽象的具象
褪色旧衫
合影(一点联想)
Hammershoi 哈默修伊
ひがしやま かいい 东山魁夷
Rene Magritte 马格利特
Egon Schiele 席勒
埃贡·席勒的自画像:“鬼魔鬼样”的人
埃贡·席勒的风景画:现代且不落俗套
一幅带有“诅咒”般的遗像
Hopper 霍珀
Giacometti 贾科梅蒂
Ni Zan 倪瓒
净
隔
淡
空
灭
Wyeth 怀斯
Caspar David Friedrich 弗里德里希
Bocklin 勃克林
象征主义与勃克林
勃克林代表作:《死之岛》
《死之岛》的细节与象征
《死之岛》在德国及德语国家爆红
“死亡”是一门必修课
Lautrec 劳特累克
Van Gogh 梵高
序言| preface
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
2015年我在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时,在博物馆商店买了他们那里仅有的两本中文书,一本是大都会博物馆的指南,另一本叫《艺术是……》,它关注了一个“世纪之问”——艺术到底是什么?它用两百多件馆藏艺术品给出了两百多个关于“艺术是什么”的“答案”,但是,它也意味着“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定唯一的答案,艺术似乎并不容易使用理性的、学术的语言来定义。
这些年来,我作为一个艺术爱好者,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做了一些艺术普及方面的事情。其实,我也经常在想,艺术吸引我们一次次走进美术馆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欣赏艺术的时候到底在欣赏什么?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些什么?
我的解说并不学术,也不热衷于以学术的方式去研究和看待艺术,我总是觉得绘画和雕塑最本质的欣赏是观看和感受——既不是卷帙浩繁的艺术史,也并非大众喜闻乐见的八卦与故事,更不是它们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表现——尽管这些要素构成了它们作为艺术品的魅力,但这并不是艺术本身的魅力。艺术的面孔就是一个视觉形象(同理,音乐是“听觉形象”),通过光线进入瞳孔作用于人的头脑,再结合每个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人文底蕴,形成了一种极为特殊的、个性化的感受——这个感受可能是强烈的,也可能是淡淡的,可以是思索,也可以是共鸣,可能很美,也可能很丑,可能就是图解故事,也可能完全不知所云,带来的情感可以是伤感,也可以是喜悦,可以是愤怒的、激昂的,也可以是恐怖的、恶心的,还有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五味杂陈……这才是我们一次次走进美术馆,站在一幅画或者一个雕塑面前,观察、体味、微笑、流泪、冥思苦想、恍然大悟的真正原因。
做艺术普及,就是希望我们回到最原始、最基本的观看,回到最本质的感受,如同千千万万个最普通的观看者一样。
这里我想聊聊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存在的几个常见的误区。
一、艺术欣赏“知识化”
博物馆和美术馆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晰,在大家的眼中都是去一个集纳了收藏品的建筑里,通过一件件实物(作品)来了解世界、了解文明,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的方式也完全一样,所以在很多人眼中,会将两者的定位以及功用混为一谈——学习知识。
我个人觉得,与美术馆相比,博物馆的作用更强调“知识”,当然,很多文物其实也是艺术品,比如青铜器的纹饰、瓷器的色彩、兵马俑和佛造像等同于雕塑……但总的来说,博物馆是通过实物来传播知识、讲述历史、介绍文明。
美术馆的最主要功用并不在于提供知识,尽管欣赏艺术是要有些知识基础——比如艺术史的知识、对于色彩构图造型审美演变等方面的知识、创作者的生平、绘画技法的知识、从图像学的角度去索隐和探秘……这些知识,似乎知道些会更有利于欣赏(其实也未必)。但艺术作品欣赏的,并不是这些知识,获取了这些知识也不代表就欣赏了艺术,知识并不是艺术欣赏的必要条件。
很多人觉得学到了“知识”,似乎就完成了欣赏过程,讲起某个艺术品时,能说一堆,听起来似乎很有“干货”,看起来是“得到”了。而艺术的感受似乎变得不重要了,因为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也没有标准答案,个人有感受也不好意思说,怕“不对”被人耻笑;关键在于,感受通常很复杂,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说不清的东西似乎看不见摸不到,无法体现为“学习”的成果——“干货”,不能体现为“得到”了。
但艺术欣赏不是背书、考试、答题,我的个人观点是,如果没有感受,一切艺术知识的“得到”都是零,没有任何意义。
除了极少数艺术专业研究者和从事艺术工作的创作者之外,绝大多数的艺术欣赏者,并不需要使用跟研究者和创作者同样的视角和方法论。“欣赏”和“研究”是两条不同的路径,艺术史学习也应主要服务于欣赏,而不是钻牛角尖的学术考据。比如执着于哪个画家属于哪个流派或者风格,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绝大多数画家并不是先定位自己属于哪个流派或者风格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寂寞大师:世界艺术名家十五讲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