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的理智和情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8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后 记
大概2003年吧,我的老师贺圣遂先生在复旦大学出版社做社长,他给我一个任务:从名家名著的角度,写一本独特的文学史。我当时既受宠若惊,又战战兢兢。但不管如何惶恐,我还是得硬着头皮去做,因为这里有老师的信任和期待。
虽然那时我做着系主任,很忙且很烦,不能专心也不能静心,但我还是很上心且用心,大约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现在这个样子——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写的章节,比如唐朝诗人里还有好多值得写的,元明清诗人里戏剧家里有很多值得写的,但我都对他们拱拱手,道声对不起,以后再来拜访了。
这本书初版在复旦大学出版社,书名很朴实,就叫《中国文学史品读》。
但它太不像文学史了,虽然有着文学,且有着时间的顺延,甚至还有着有意识的前后传承的勾勒。
所以,再版时,就改名叫《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其实,初版时我就想叫这个名字的,但想到贺圣遂老师叫我写的是文学史,就还是把它叫作文学史了。
这本书在这么多年里不温不火。总有人在读,总有人在不同的场合拿出这本书来让我签名,并表示特别喜欢这本书。对此,我是相信的,因为,它确实是一本特别的别致的我一个人的文学史,里面有我对历史上那些文人和他们作品的心灵感应。
现在,商务印书馆要再版这本书,我更是特别地高兴。因为,商务印书馆是鲍家人创办的,我的书又是鲍静静女士负责,而此时负责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的,又是贺圣遂老师——这一切让我相信:一切自有因缘,人生终归美好。
2018年5月18日凌晨,于浙江永康康庭宾馆
鲍鹏山,文学博士,学者、作家,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多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讲《鲍鹏山新说水浒》《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光明日报》《中国周刊》《儒风大家》《美文》《中学生阅读》等报纸杂志专栏作家。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风流去》《孔子传》《孔子如来》《先秦诸子八大家》《论语导读》《鲍鹏山新说水浒》等著作十多部。作品被选入人教版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及多省市自编的各类大学、中学语文教材。
一个民族的情怀
《诗经》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谜,它有着太多的秘密没有被我们揭开。可是,它实在是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地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是我们民族最美丽、最缥缈的传说,可它离我们那么近,“诗云”与“子曰”并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几乎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圣经,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判断,甚至我们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蒙它赐予——所谓“赋诗言志”。但它又总是与我们保持着距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已经对“子曰”完全历史化,孔子其人其事已经凿凿可信,铭刻在历史之柱上,而作为“诗云”的《诗经》,却一直不肯降为历史——虽然我们也曾认定它与其他经典一样,是史,但那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它本来就不是描述“事实”,而是表达“愿望”,如果说它是我们的心灵史,那倒很准确。其实,文学史就是心灵史。《诗经》确是反映了周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堪称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我们也因此为它冠以“现实主义”之名。但它真正的价值是,它表达了那个时代的痛与爱,愤怒与柔情,遗憾与追求……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追求着他们的追求。它永远是鲜活的生活之树,而不是灰色的理论与道德教条。虽然,从孔子及其门徒开始,我们就在竭力把它道德化;至少从汉代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把它学术化,但它永远是诗,是艺术,是感性的、美丽的,是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与情感并一直在感动我们而不是教训我们的。是的,它应该是,也一直是大众的至爱,是我们心灵的寄托与表达。
一个问题是:《诗经》本来就是诗。为什么成了“经”?
从政治伦理的角度去解释,当然可以予以说明。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远在汉代,我们就把这样一部基本用四言韵文形式写成的、以抒情为主的、收录自那么广博的时空中的个性化的创作,与那些朝廷文诰、圣贤语录、哲学和史学著作,一同列为国家的经典?
从创作论上说,《诗经》是“历史真实”的产物,也就是说,收集在这本古老经典中的三百零五首诗,都应该有一个创作背景,都是在特定历史事实的触发下创造出来的。
但是,它终究是诗,而不是历史。它们是经过心灵过滤的。它表达的不是历史真实,而是创作者的“心理真实”。它是情绪,是情怀,是喜怒哀乐,而且,和我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对了,正是在这一点上,《诗经》终于成了“经”:它是个性的,却也是共性的;它是几千年前的某一些人在特定环境下的独特体会,却也是几千年来直至今天我们所有人的共同感受……它是我们共同道德观的经典表达,是我们共同政治观的经典表达,还是我们共同人生体验的经典表达。一句话,它既是我们民族价值观的经典表达,也是我们民族博大情怀的经典表达。
因此,我们不从学术的角度,不从经学家的角度,我们从情感的角度去看《诗经》,最后,我们会发现,它仍然是“经”!
是爱情之经,是亲情之经,是友情之经,是同情之经,是爱恨情仇之经,是喜怒哀乐之经。
还有更多的具体的问题纠缠着我们。这些美丽的诗篇从何而来?什么人创造了它们?什么人收集了它们?又是哪些人在几百年青灯古卷旁守护它们、琢磨它们,最后把它们聚拢成册,成为一本凝聚民族情怀的美丽经典?
什么是风、雅、颂?什么是赋、比、兴?这些至今仍活在我们的书面与心头的历久弥新的语汇,有着什么样的古老奥义?体现着我们民族的哪些思维特征?
当这本美丽的大书被编纂成册之后,它如何成为一个民族的核心记忆?一个民族是如何喜爱它,珍视它,代代传诵它,研读它,以此形成自己的文学传统,并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力量?
是的,《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事实上,我们无论是对《诗经》本身及其中具体诗篇的解释,还是对《诗经》的编辑成书、分类标准和意图,以及它所呈现出的艺术独特风采,都莫衷一是。莫衷一是的事实表明我们都只是在臆测、在推断,而不是在证明与发现。是的,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诗经》中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不同见解而互不相能。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经被“公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的理智和情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