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文前辅文
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
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 875-1063)
中文版序言
中国历史上文武关系的演变是我长期关注的课题,进入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历史系就读后,在指导教授戴仁柱(Richard L.Davis)老师的鼓励下,我决定以探讨从晚唐至北宋前期文武关系为博士论文的主题,至2001年完成论文Power Structures and Cultural Identities in Imperial China:Civil and Military Power from Late Tang to Early Song Dynasties (A.D.875-1063)
,取得博士学位。此一论文讨论的时间跨越晚唐、五代、北宋,在当时仍属少见,可能因此而得到一些前辈学者的注意,建议我着手翻译成中文,以便学界利用此成果。不过,我在毕业后随即返回台湾担任教职,而台湾高教机构的升等规范,明确规定升等著作不得为博士论文的一部分,也就是要求助理教授开拓博士论文之外的研究课题。在此情况下,对博士论文进行改写或翻译,就成为难以实现的奢望。直到2016年年底,因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郑庆寰博士的提议,又得到研究助理黄庭硕同学的帮助,我才开始着手进行中文版的翻译与修订。
修订过程是由黄庭硕同学先将英文原稿翻译成中文,我再根据译文进行改写。撰写博士论文时为便于英文读者阅读,刻意尽少提及人名、官名,对于直接引文也力求简洁。改成中文书写后,即无此顾忌,可以引用更多的史料,进行较细致的论证。因此,在修订过程中,增添了许多引文与史实,也改正了原英文版存在的各种错误。在注释的部分,为配合中文撰稿格式的规范,重新调整了格式与内容,所有引用的史料皆经过重新核对。近年来,许多唐、宋文献已由专家点校,或有更好的版本影印出版,在修订时皆予以采用。注释查对的工作,担任研究助理的林枫珏同学与黄庭硕同学皆出力甚多。
由于我仍有其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文版的改写只能断断续续地进行,至2017年年底才告结束,距博士论文的完成已有十六年之久。回顾过去这一段时间,我的研究重心虽几经转变,但文武关系始终是关怀的主题之一。几篇发表的论文,如宋代的武举、南宋的统兵文臣家族等,皆与此相关。其中,2012年发表于《台大历史学报》第50期的《才兼文武的追求——唐代后期士人的军事参与》,对于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有更为清楚的分析。乃借此修订的机会,以附录的形式附于本书之末,以补足原论文对唐代历史讨论的不足。希望此次的修订能为读者提供对于该主题更为完整的分析与诠释,也期待得到批评和指教。
2017年12月于台湾大学历史系
博士论文致谢辞
在我看来,文武关系是中华文化有异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但这个议题尚未受到现代学者足够的重视。自1989年我进入硕士班就读以来,文武关系就是我探讨的核心议题。正如我的指导教授戴仁柱老师所提示,本论文的完成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从唐至宋文武官的互动仍存有极大研究空间。尽管如此,该成果仍得到许多人的支持和协助,才得以完成。
戴仁柱老师为本论文提供了最大帮助,他仔细阅读文稿多达三遍,修订各种错误,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我也要感谢包弼德(Peter K.Bol)教授与贾祖麟(Jerome Grieder)教授对于本论文提出的诸多建议,尽管我目前仍未能完整回应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但期待日后能持续努力。黄宽重老师自1990年担任我硕士班的指导教授以来,一直鼓励和帮助我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武关系,他的建议对于本论文的完成有直接的贡献。黄清连研究员指导我探讨唐代的历史,丰富了我对这个领域的认识。Amy Rememsnyder 教授在我就读布朗大学的六年间,给予我诸多支持和鼓励,也引领我体会欧洲中古史的精彩内涵,这是我进入布朗大学之前所不能想象的。
许多重要的帮助来自我的几位朋友,他们的盛情令我难忘。从1999年我开始撰写论文起,Harry Rotheschild先生就长期帮我修改英文,并提供重要的意见。本论文参考的几篇日文论文,有赖刘馨珺小姐于北海道大学工作时帮忙搜集。李卓颖先生则帮助我查阅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的图书资料,使我的研究顺利进行。他们三位目前正忙于博士论文的撰写,谨在此预祝他们一切顺利。
整个论文的研究与撰写工作历时三年,其中一半的时间是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度过的,该所丰富的藏书与学术资源使我获益良多。我也要感谢蒋经国国际学术交流基金会、沈刚伯文教基金会、世华银行文教基金提供的奖学金。上述机构的支持,使我得以专注于研究工作,并能如期完成论文。
最后,我要感谢父母和兄嫂对我的支持,尽管任何言语都难以表达我的谢意。他们总是在我需要时提供各种帮助,使我能专心于研究与写作。本论文的完成,也代表我与家人之间的长期分离即将告终。
2001年4月24日于布朗大学历史系
绪论
第一章 文武分途的序曲
唐代前期的“文武合一”
安史之乱后文官与武官的互动
第二章 武人权势的扩张(875~950)
黄巢之乱与中央权威的崩解
新王朝的建立与合法化
重建唐室的努力
战乱时代的再临
第三章 文武关系的转变(875~950)
武官的双重形象
文臣的地位与形象
文治传统的延续
第四章 文治政府的复兴(951~997)
统一帝国的恢复
文臣权力与地位的增长
外患威胁与武官的政治舞台
第五章 文臣的全面性胜利(998~1063)
绥靖政策与和平再临
武人权势的没落
不容挑战的文官优势
第六章 文武对立的深化
文武身份的二元对立
文官与武官的制度性区分
绪论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句出自《左传》的文字指出,国家的主要政务可分为与礼仪相关的“文”,以及与战争相关的“武”。不过,尽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