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的实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9.4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谨以此译献给父亲一样的老师陈进波先生
译文说明
1.凡关键词,竭力统一译名;无其奈间一词两译,则附注说明。无关宏旨之概念,酌情意译;
2.凡关键字句,均附英文原文,一则方便对勘,二则有夹注之效;
3.凡路易斯称引之著作,倘有中文译本,一般不再妄译;
4.严几道先生尝言,迻译西文,当求信达雅。三者若不可兼得,取舍亦依此次第,先信,次达,再次雅;
5.路易斯之文字,言近而旨远,本科生即能读通,专家教授未必读透。拙译以本科生能读通为60分标准,以专家教授有动于心为80分标准;
6.为疏通文意,亦为彰显路易斯之言近旨远,拙译在力所能及之处,添加译者附注。附注一则可省却读者翻检之劳,二则庶几可激发读者思考;
7.凡译者附注,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解释专名,一为疏解典故,一为拙译说明,一为互证对参。凡涉及专名之译注,均先查考工具书。不见于工具书者,则主要根据“英文维基百科”;
8.凡路易斯原注,均加【原注】之类字符予以说明。凡未加此类说明之脚注,均系译注;
9.为方便阅读,拙译在每段段首,都添加【§1.开场】之类字符。标示原文段落及其大意。大意系译者管见,仅供读者诸君参考;至于段数,只是为了方便诸君查考原文,以斧正拙译。诸君如若发觉此等文字有碍阅读,打断原著之文脉,略去不读即可;
10.老一辈翻译家迻译西文,大量作注,并添加大意之类文字,颇有“导读”之效。拙译有心效法。倘若拙译之效法,颇类东施效颦,意在“导读”反成误导,则罪不在西施,罪在东施;
11.拙译系重译本。此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徐文晓译本,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赵元先生在个人博客中也摘译了本书之大部分。前译过人之处,拙译一律借鉴,不再徒呈智巧;
12.路易斯之书,好读难懂,更是难译。凡拙译不妥以至错讹之处,敬请诸君指正。不敢妄称懂路易斯,但的确爱路易斯。故而,诸君斧正译文,乃是对译者之最大肯定。专用电邮:cslewis2014@163.com
译者琐言
概述一流文字,只能是腰斩。拙译前言自然不必概说本书讲了什么,只想勉力为读者诸君提供一些信息(information),庶几有助诸君领略此书之卓异。故以琐言名之。
1
《文艺评论的实验》一书,出版于1961年,也即C.S.路易斯辞世前两年,是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专著。
台湾的林鸿信先生说,此书“为路易斯文学理论的定论”,[1]可谓探本之言。因为此书之主要观点,尤其是令当今之文学研究者颇感不舒服的一些观点,此前,均散见于其他著作或文学论文之中,而在此书中则一展全貌。
可是,林先生的这句话却说错了:
在一个尚未重视“读者角度”诠释理论的时代,他的文学理论显得非常独特,甚至有开“读者反映诠释理论”先河的味道。[2]
说路易斯重视读者或重视阅读,当然是了。因为路易斯本来就不是个文学批评家,而是个读书家:“他家中到处是书,每个房间、每个楼梯角都堆得满满的(有些时候要摆两重),虽然大都不是儿童书,但百无禁忌,他都可以拿去读。”[3]
至于说他的文学理论“非常独特”,则是因为现代的文学理论太奇怪了。在现代学术机制下,一个文学爱好者不研习文学理论,倒离文学挺近;越是研习文学理论,反倒可能离文学越来越远,甚至完全隔膜,大有“七窍凿而混沌死”的嫌疑。这其中,就包括以开启“读者时代”自诩的读者反应批评。不信,不妨对照阅读路易斯此书和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著作,大约可以知道,译者绝非信口雌黄。
事实上,读者反应批评诸理论家,根本不买路易斯的账。一个证据就是,在蔚为大观的读者反应批评论著里,基本上看不见路易斯的名字,更无人提及路易斯的《文艺评论的实验》。比如,其理论代表伊瑟尔(Wolfgang Iser)在其代表作《阅读行动》(The Act of Reading,1976)一书中,仅仅引用了路易斯《失乐园序》(Preface to Paradise Lost)里的一句话。而在读者反应批评的权威论文集《文本中的读者:论受众及阐释》(The Reader in the Text:Essays on Audience and Interpretation)中,人名索引里则根本没有路易斯。
这一事实,也许能约略说明,路易斯之重视阅读,与读者反应批评之重视阅读,是两码事,甚至是截然不同的两码子事。
至于路易斯此书和读者反应批评著作如何不同,那可是个专门的研究课题,译者自然无缘置喙,也无意置喙。虽如此,还是想就日常观察和内省体验,略提几句。
2
一读再读,还是和初读之时一样,依然觉得《文艺评论的实验》,是现代的文学理论著作中,最贴文学爱好者之心的著作。无论你我之身份,是专治文学理论的行内人还是行外人,只要你我曾经为文学动过心,曾经感觉到文学之美好,就会感到这部理论著作之切身。
拙译初稿,曾在“者也读书会”上一字一句共同阅读,也曾在译者的美学课堂上逐句讲疏。读过或读懂拙译初稿的朋友,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译者同仁,都说有“中枪”的感觉,是“躺着也中枪”,躲也躲不及。
看来路易斯的这部书,还是颇能挠到当前文学教育的一些痒处,或者说挠到了现代文学教育的一些痒处。
路易斯文学论文集《论故事》之编者Walter Hooper说,那些论文1966年以《天外有天》(Of Other Worlds)为题出版时,当时的批评风气是:
当此之时,文学批评的主流语调鼓励读者在文学中什么都找:生命之单调,社会之不公,对穷困潦倒之同情,劳苦,愤世,厌倦。什么都找,除了乐享(enjoyment)。脱离此常规,你就会被贴上“逃避主义”(escapist)的标签。见怪不怪的是,有那么多的人放弃在餐厅用餐,进入房屋之底层——尽力接近厨房下水道。[4]
这种批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声势越来越浩大。文化研究、政治批评占据文学课堂,似乎就是绝佳证明。
虽然或正因声势浩大,路易斯不为所动。
编者Walter Hooper说,这种批评风气,是座牢狱;大言炎炎的文学批评家,则是文学狱吏(our literary gaolers)。他说,倘若没有路易斯,我们仍被捆绑。路易斯那些文学论文的价值在于 ............

书籍插图:
书籍《文艺评论的实验》 - 插图1
书籍《文艺评论的实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艺评论的实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