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吴晓波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6.69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序 封存青春,永不归去
上篇
自由与理想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作准备
我的偶像李普曼
书籍让我的居室和生活拥挤不堪
读书与旅行还真的不是一回事
在别人的胡须里迷路
我们为什么孤独?
被知识拯救的生命
其实那年我也有50万
时间让你与众不同
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占有
把人引向毁灭的从来不是金钱
总有一代人会实现我们的梦想
唯一生生不息的是野草和青年人的梦想
对峙本身真的是一种胜利吗?
冷漠是成熟的另一个标签
骑到新世界的背上
我的总编同学们
花开在眼前
只有廖厂长例外
找到廖厂长
江南踏春遇布雷
生命如草润细物
即将失去的痛楚
特里莎修女: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铅笔
我为什么愿意穿越回宋朝
这一代的台北
这一代的上海
这一代的杭州
下篇
我一点也不留恋这个时代
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
你唯一需要保全的财产
苍狼终将消失
春节的酱鸭
岛上杨梅初长成
去日本买只马桶盖
拒绝转型的瑞士钟表匠
知道鹿晗的请举手
我为什么从来不炒股
被泡沫毁坏的人生
算算你的“屌丝值”
工人阶级的忧伤
“原谅我吧,兄弟们”:工人阶级的诗
他们的心里都有一座“哀牢山”
宋林的悲剧
“病人”王石
那把椅子还在吗?
如果乾隆与华盛顿在小吃店会面
从汴梁到比萨有多远?
我们为什么特别仇富?
玉石为何比鹅卵石更值钱?
科斯与儒家
官商是一些怎样的“大怪物”?
日本人为何以“边境人”自居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再也不会有德鲁克了
大佬的黄昏——霍英东和他的时代
如果邓小平是企业家
序 封存青春,永不归去E.B.怀特和约瑟夫·布罗茨基是我特别喜爱的两位美国随笔作家。前者生活在富足而多彩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常年为《纽约客》撰稿,几乎创造了风靡一时的“怀特体”;后者生于铁幕下的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曾被当作“社会寄生虫”流放西伯利亚,后来遭驱逐而在美国大学安度晚年。怀特和布罗茨基分别说过一段让倾慕他们的写作者非常沮丧的话。在自己的随笔集《从街角数起的第二棵树》里,怀特哀叹说:“我想对写作者而言,从来没有哪个时代比当今的更为残酷——他们所写的几乎还没离开打字机,时代就让其变得过时。”而布罗茨基则是在著名的《小于一》中写道:“我对我的生活的记忆,少之又少,能记得的,又都微不足道。那些我现在回忆起来使我感兴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们的时刻。如果不是这样,则它们无疑都已被别人更好地表达过了。”这两位天才级的文体作家,其实道出了所有写作者内心的两个必有的恐惧:散漫的文字比时代速朽得更快,而作家的经历及思想很可能在不自觉地拾人牙慧。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一直拒绝出版散文集的原因。作为一位财经作家,我的文字的速朽度应该远远地大于优雅的怀特和饱受厄运的布罗茨基。我写专栏的历史始于遥远的1994年,篇什数目应超五百,但我并不觉得这些散布于各家报纸杂志的专栏文章,值得用书籍的形式留存下来。它们是那么的琐碎,那么的应景,那么的犹豫,就好比一位职业棋手平日打谱的棋局,真真不足为外人观。而今天,当这本书最终呈现出来的时候,只能表明我已经承认衰老,我开始顾镜自怜,开始回望来路,开始用过来人的口吻试图对青年人说一些注定会被漠视的鬼话。所以,这一本集子的出版,对我而言是一件特别私人的事情。在选编本书的那几个春夜,我好像一位旧地重游的旅人,小心翼翼地回到那些熟悉的街巷,尽量压低帽檐,避免遇到熟人,蹑手蹑脚,随时准备逃离。本书中的若干篇章,最旧的创作于15年前,那时的我,在文字江湖里籍籍无名,因而可以信口雌黄,横行霸道。渐至今日,我的某些文字已如躯干上的肌肉,服帖、松软而暗生褶皱。当我把这些漂浮在岁月之河的文字打捞上来的时候,更像是在进行一次告别的仪式:我将封存青春,永不归去。我们这一代,多少属于天生地养的一代。我们从贫瘠的物质和精神年代走出,在骨骼和思想长成的那些日子里,父辈奔波于生计,国家则忙于经济的复苏和意识形态的角斗,他们都顾不上好好看管我们。我们在学校里胡乱地读书,吃进无数的垃圾,却又在思想的荒原上肆意地寻觅疯长的野草。步入社会之后,既有的秩序濒于崩溃,“效率”替代所有的法则至高无上,而我们所储备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很多突发的事件,甚至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所匆忙建立起来的价值观在量化、冷酷的现实面前完全不堪一击。在这一本集子中,你可以非常清晰地读出我所描述的景象,很多篇章中表现出来的自责与词不达意,是被击溃前的哀鸣,而另外一些篇章里的激越和温情,则是逃进书斋后的喘息与抵抗。从2014年5月开始,我开设“吴晓波频道”,恢复了每周两篇专栏的写作节奏,这使得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的一些文章在社交朋友圈里流传得很广,本书中有将近一半左右的内容写于过去的这一年间。这一次的结集,继往于青葱,止步于当下,也算是一次长途旅程的即景记录。如果说这些文字还值得阅读,仅仅在于布罗茨基所提供过的那个理由——“其重要性大多数应归功于产生它们的时刻”。毕竟,这是一个我们参与创造的时代,它一点也不完美,甚而不值得留恋,但是,它真的到来过,而且轰隆隆地裹挟一切,不容任何一个年轻人脱身旁观。“我们都是精神上的移民。”这是我的职业偶像沃尔特·李普曼讲过的一句话。也许这是每一个国家的观察者所难以逃避的宿命。他一生为美国人瞭望世事,铁口判断,但在内心,却始终难以挥散自少年求学时就已生出的疏隔感。是为序。吴晓波2015年5月4日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上篇
自由与理想在我们这个国家,最昂贵的物品是自由与理想。它们都是具体的,都是不可以被出卖的,而自由与理想,也不可以被互相出卖。我进大学听的第一次大型讲座,是在复旦4号楼的阶梯教室,因为到得迟了,教室里满满当当都是人,我只能挂在铁架窗台上,把脖子拼命往里伸。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存在主义刚刚如同幽灵般地袭入激变中的中国。一位哲学系的青年讲师站在台上,他大声说,上帝死了。如今想来,我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大抵是在那个复旦秋夜。我是一个属于自己的读书人。“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这句诗也是在大学图书馆里读到的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吴晓波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