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与海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2.0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哲思与海:一部诗意的哲学随笔
The Sea: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作者:[美]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
译者:陈瑾
出品方:未读·思想家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The Sea: A Philosophical Encounter © David Farrell Krell, 2019
This translation is published by arrangement with 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
Chinese Simplified translation copyright © 2020 by United Sky (Beijing)New Media Co., Ltd.
戴维·法雷尔·克雷尔(David Farrell Krell),1944年生,美国哲学家,杜肯大学哲学博士,布朗大学德国研究客座教授,德保罗大学荣休教授,曾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地任教,专攻欧陆哲学。曾编辑海德格尔著作《基础写作》(Basic Writings
),译有海德格尔的《尼采》(Nietzsche
),共著有16本专著和3本小说,如《海德格尔与生命哲学》(Daimon Life:Heidegger and Life-Philosophy
)、《德里达与动物他者》(Derrida and Our Animal Others
)、《棍棒和爱抚》(The Cudgel and the Caress
)、《传染:德国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中的性、疾病与死亡》(Contagion:Sexuality,Disease,and Death in German Idealism and Romanticism
)、《回忆、怀旧和写作》(Of Memory,Reminiscence,and Writing
)等,在哲学、文学、诗歌等领域均有作品。
献给大卫奇托与瓦妮莎
也献给最近刚刚踏上无边海上旅程的
伊莎贝尔·萨洛梅与卢卡·戴维
图1 Aspronisi(阿斯普罗尼斯)岛,被称为“白色岛屿”,位于锡拉岛(今称圣托里尼岛)以西
目录
作者自序
引言
第一章 任由自己沉溺在摇篮中
第二章 羊膜
第三章 灾难:向前还是向后?
第四章 万物充满了神
第五章 克洛诺斯之泪
第六章 那些溺水的人终究溺水而亡
第七章 拍岸的浪与时间水滴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自序
几位朋友在自告奋勇地阅读完本书原稿后,叮嘱我要在正文开始前对文章脉络加以梳理。如果你也觉得本书脉络难以捉摸,那是因为我的创作有两个不同的起点。
几十年前,在读到桑多尔·费伦齐
[1]
的著作《塔拉萨:生殖力理论》(Thalassa:A Theory of Genitality
,1924)
[2]
时,我便初次萌生了创作的念头。费伦齐在这本杰作中,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拓展为他所谓的“生物分析法”。该分析法的主旨,就是费伦齐所说的“向海洋回归的逆流”(thalassic regressive undertow),这深深地吸引了我。这个术语的意思是,海洋为诗人和科学家所推崇,被奉为生命的起始和源头,而万物也终将回归大海。似乎,一切都将埋葬在黑格尔所谓的“普遍要素”(universal element)之中。此外,由于哺乳动物的胚胎是在羊水中妊娠,而羊水又恰好是胎儿在母体中孕育时所需的生理盐水,据此,费伦齐认为,这是人类在生理发育过程中需要找到海洋替代物的表现。费伦齐表示,胚胎发育的这几个月会持续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人的睡眠和性行为都和胚胎发育的状况大有关系。同样地,费伦齐认为,弗洛伊德在1920年之后提出的“毁灭与死亡驱力”(the destruction-and-death drive)也可以理解为海洋在迫切地召唤我们,唤我们回归本源。
爱、死亡和海洋?作为初出茅庐的哲学家,当时的我,又怎能不对这样的组合兴致勃勃?
然而,如果凡事都能有两个起点,本书的创作还有另一个缘由。我虽然生在一个内陆州,但很快便有机会去海边。和所有人一样,自从去过一次海边,我便止不住地反复前往。我会和大家一样,去海边游泳、晒日光浴、收集漂流物、探索海岸线、饕餮海鲜,然后酣然入梦。通常,如果海上风平浪静,我便会仰面漂浮于水中,任由脑中浮现各种奇思妙想和连篇诗句。后来,我逐渐领会到赫尔曼·梅尔维尔所谓冥想与水“永远相伴相随”的题中之义。
冥想(Meditation)?真是个过时的词。根据词典,冥想是很少见的,尤其是作为“冥思苦想、深思熟虑”来理解的时候。然而,该词目前更普遍的释义是“沉潜于思考,去凝想、反省、思索”。我自己在冥想时颇为随性——这点朋友们能替我做证——但并不是为了某种信仰或宗教仪式。我必须承认,我的这种冥想方式,富有想象力,且全凭直觉,虽灵敏但毫无逻辑可依,甚至还有点儿“消极被动”,就好像在海上随波逐流。然而近些年,一些法国思想家,如梅洛-庞蒂、列维纳斯和德里达,无一不强调这种被动的重要性。在这一问题上,他们或许都受到了海德格尔的巨著《存在与时间》的影响。书中强调,存在是“被移动”而非自我移动:比起运动(Bewegung),动变(Bewegtheit)才是基础存在论的指导概念。
我浮在海上的冥想,既反映了这种被动,同时又表现了我对它的抗拒,这种抗拒体现在我的研究和分析中。然而,无论如何熟读深思、如何勤于研究与分析,我都无法准确地解释,为什么我书中提到的思想家和作家,就恰好是那些人。为什么是费伦齐,而非荣格
[3]
或奥托·兰克
[4]
?为什么是谢林和黑格尔,而非康德?为什么在一众提及海洋的思想家和诗人中,我偏偏提到荷尔德林和尼采?为什么我会提到梅尔维尔,而非康拉德?而在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众多小说和散文中,为什么我偏偏提到《海浪》这部作品?
我还不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这事着实令我和我的友人们沮丧。对此,我意识到,人类认知局限最明显却少有人发觉的一个标志是:我们已然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哲思与海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