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奇葩说》---贾辰阳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1.1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哲学家奇葩说
作者:贾辰阳
出版时间:2020-02-01
ISBN:9787521709704
基本资料
小名或许叫“强子”
“苏格拉底”的希腊文是Σωκρᾰ́της,其拉丁化拼写为Sōkrátēs,英文拼写则为Socrates。作为汉语音译的名字,“苏格拉底”的确没有什么意思,但在希腊语中,发音“苏”的部分表示“完好无损的,安全的”;而发音“格拉底”的部分表示“力量”。因此,“苏格拉底”就是“健全的力量”的意思。
如果将音译和意译结合起来翻译Σωκρᾰ́της ,可以译为“苏力”或“苏强”。如果苏格拉底有小名的话,爸妈可能会叫他——“强子”。
家境清贫
据说苏格拉底的父母非常穷,因为他年轻时想从智者教师那里学习辩论术,但因收费太高,付不起学费。有学者认为,苏格拉底曾经作为重装步兵参加战争,可见苏格拉底后来的家境还算不错,因为古希腊的自由民作为士兵参战,需要自行准备作战装备,而重装步兵的装备耗资不菲。这种推测未必正确,原因在于,雅典城的公民按照收入的高低被分为四个阶层,前三个阶层的公民自费参战,不能从政府领取薪水,而收入最低的第四阶层的公民,参战便可以领取薪金。曾经做过重装步兵,不能证明苏格拉底家境殷实,反倒可能证明苏格拉底属于第四阶层,因此,相对比较贫穷。
另外,苏格拉底在被判死刑之后,可以缴纳赎金获得释放。但提出缴纳赎金的是他的学生克里同,可见,学生明白苏格拉底是没有财力支付赎金的。据柏拉图和色诺芬记载,苏格拉底在吃、喝方面十分克制和节制。他一般不喝酒,但喝起酒来,便表现出无人能及的海量。他在成年时期,常常在冬天和夏天穿着同样简单的长袍,习惯于赤脚行走。
再则,苏格拉底的贫穷可以从嘲讽他的人的论述中找到端倪。安提丰讽刺他说:“你所过的生活是奴隶都不堪忍受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即便如此,给人讲课还不收一分钱。你的学生若是学你,将来都只能是穷光蛋了。”苏格拉底回答说:“如果幸福在于奢华宴乐,那么,人就成了欲望的奴隶;欲求越少的人,越接近神性……越是能欣赏食物的人,越不需要调料;越是身体健康的人,越能经历磨炼……你何时见过我冬日围炉取暖,夏日摇扇纳凉?”
以上材料大体可以说明,苏格拉底家境清贫。
雕刻匠父亲的影响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雕刻匠索夫罗尼斯克斯,他的母亲是助产婆菲娜瑞特,而苏格拉底出生于公元前469年的雅典。父母的职业不可能对孩子毫无影响。
在苏格拉底青年时期,他曾经学习过父亲的手艺。据说雅典卫城入口的一组象征美惠三女神的雕塑,就出自苏格拉底之手。苏格拉底既然能够同木匠、铜匠、鞋匠等人交谈,并从中得出人生感悟,必然也会从自己的雕刻手艺中感悟人生。
我们知道,雕刻与绘画不同。绘画时,面前一张白纸,将心中的景象付诸笔端即可。每一笔都直奔主题,与目标无关的一切,概不考虑。但雕刻却完全相反,手中一块石头,牢牢记住心中的形象,距离实现目标尚有千万里之遥。时时刻刻都在处理无用之物,唯有剥离净尽,才能实现理想。简言之,绘画采用的是加法,在白纸上添加墨迹;而雕刻采用的是减法,从石块上削减材料。
雕刻匠父亲留给苏格拉底的影响是:在辩论中始终采用迂回归谬的方法。苏格拉底几乎从来不会直接将问题的最终答案抛出去,他总是引导人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在否定的终点,找到了无法继续否定的肯定性的存在。佛教称这种谈论问题的方法为“遮诠”,与“表诠”相对。表诠是直接用定义或实例来说明问题,而遮诠则相反。比如,对于“什么是爱情”,采用“遮诠”的方式,就可以回答说“爱情不是充满色欲的占有”“爱情不是算计利害之后的交易”“爱情不是两个自恋狂的合舞”……苏格拉底的迂回归谬方法,让一些同他交谈的人十分不满,比如希皮阿斯。
希皮阿斯抱怨说:“到底什么是正义,你从来没有给出正面的回答,倒总是嘲讽别人的看法,不停地质疑、驳斥。”苏格拉底回答说:“我是没有说,但我用自己一以贯之的行动向世人展示了何谓正义,难道行动还没有语言有价值吗?”希皮阿斯不耐烦地说:“到现在,你仍然在回避给予‘正义’一个明确的说法;你总是在讨论怎么做不符合正义,却没有说怎么做才算是正义。”
苏格拉底被逼无奈,破天荒地给出了正面的回答——“守法就是正义。”
助产婆母亲的影响
助产婆常常是第一个把新生命捧到手中的人,但助产婆不是生命的缔造者,她仅仅是帮助正在分娩的母亲把孩子接引到尘世而已。新生命本来就在母亲体内孕育着,助产婆的职责,乃是在恰当的时机出现,使得生产过程顺利进行。
我们也用“多产”来称呼作家,并且还有“知识产权”的说法,可见,精神财富的生产与人力资源的生产是可以进行类比的。苏格拉底不仅接受了父亲职业的影响,也受到了母亲职业的启发:老师并没有把精神财富灌输给学生,只不过是把潜存在学生心灵中的知识给“接生”下来而已。因此,苏格拉底自称“精神助产士”,自然,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也被称为“精神助产术”。
就像母亲的分娩过程是十分痛苦的一样,精神获得新生的过程也是痛苦的,可以说,烦恼即菩提。烦恼是因为智慧的萌芽正在冲破坚硬的地面;痛苦是因为新生命要啄破一度起到保护作用的蒙昧的外壳。孔子说:“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这跟苏格拉底那振聋发聩的命题如出一辙——“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生活的。”缺少反思的生命,就如同一双从未睁开的眼睛,原本可以在光明之中阔步前进,结果却在黑暗之中踽踽独行。
与“精神助产术”相对应的是“知识回忆说”。“学习悖论”是苏格拉底提出的一个著名悖论,其内容是:人们在学习时通常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不知道要学习的内容,二是已经知道了要学习的内容。在这两种情况下,学习都是无意义的,因为前者没有学习目标,后者没有学习的必要。
这个悖论可以同“接生”类比:一是根本没有分娩,接生缺乏目标;二是分娩已经完成,没有接生的必要。接生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新生命由潜在变为了现实。同理,学习之所以存在,乃是因为知识由潜在变为了现实——知识原本存在于心灵之中,学习过程就是唤醒记忆的回忆过程,这就是“知识回忆说”。
两个妻子
亚里士多德说苏格拉底前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哲学家奇葩说》---贾辰阳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