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3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在后现代理论的语境下,本书试图以文化记忆为切入点,进入当代人的身份认同情境,井以之为路径探讨后现代精神。书中对记忆、记忆文本与真实的关联,记忆的伦理学向度和政治色彩,全球化记忆的生产,现代人的认同焦虑以及记忆之于身份认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等进行了理论建构,并作了具体的文本解读和案例分析:以顾颉刚为例,说明微观的“我”是如何界定自我,并与宏观历史形成互证的;以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为例,探讨记忆如何形成一个个体的身份,实现身份认同;以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为例,讨论记忆与身份认同的正负相关关系。
赵静蓉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主要讲授外国文学史、西方文化导论、英美文学、20世纪西方文学等课程,获暨南大学第二届本科课程全英语教学竞赛优秀奖,是广东省高等学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人才培养对象。著《抵达生命的底色——老照片现象研究》《怀旧:永恒的文化乡愁》等,并主持多项重点研究项目。
Copyright © 2015 by 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All Rights Reserved.
本作品版权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翻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赵静蓉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11
ISBN 978-7-108-05396-1
Ⅰ.①文… Ⅱ.①赵… Ⅲ.①记忆-文化社会学-研究 Ⅳ.①B842.3-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5)第132992号
责任编辑 胡群英 
装帧设计 薛 宇
责任印制 宋 家
出版发行 
三联书店
(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22号100010)
网  址 www.sdxjpc.com
经  销 新华书店
印  刷 北京铭传印刷有限公司
版  次 2015年11月北京第1版
2015年11月北京第1次印刷
开  本 635毫米×965毫米 1/16 印张18.5
字  数 238千字
印  数 0,001-5,000册
定  价 39.00元
(印装查询:01064002715;邮购查询:01084010542)
目录
导论
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记忆
二、关键词梳理:后现代理论、文化记忆、身份认同
三、流动的社会、记忆和身份
第一章 记忆、记忆文本及其与真实性的关联
一、记忆与符号叙事
二、历史的记忆化书写
三、记忆的边界与危机
第二章 记忆的伦理学与情感政治
一、创伤记忆的文化表征
二、中国记忆的伦理学向度
三、政治道德对记忆的规约及其现实路径
第三章 全球化的记忆生产
一、全球化的话语
二、记忆研究的复兴
三、启蒙与创伤:全球化记忆的两种类型
第四章 作为一种现代症候的认同焦虑
一、归属感的缺失:公域与私域间的区隔
二、“我是谁?”:微观的个体与永恒悬置的身份
三、含糊暧昧的“他者”
第五章 记忆之于身份认同的有效性与合法性:救赎抑或陷阱?
一、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
二、迷失于挪威的森林
三、生存焦虑与文化安全
结语 成为“我”:一项永不停止的身份规划和记忆工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导论

一、作为日常生活的记忆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
在人类对自身的一切认识和反思中,记忆是最深刻也最不可或缺的参照。没有记忆,人就无从知晓“我之为我”的缘由和过程,更无法探究“我之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记忆不仅决定了人类自我的本质,也塑造了人类知识及历史的源头。
然而,记忆不是安然无恙、恒久不变地被置放在某个地方的,记忆也不可能始终保持既有的样子等待一着我们去挖掘、去发现。就像歌里所唱到的那样,即使记忆是一朵“永远不凋零的花”,它也要“经过风吹雨打”,经受时间和世事的考验。一个个体的年龄、身体状况、心理现实,他所处身的环境、遭遇到的事情、对未来的设想,一个时代的整体精神、主导的文化意识形态、家国民族的现实诉求、集体的政治认同,等等,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导致记忆的建构和重构。所以,记忆也是极其复杂的。
复杂性开启了记忆指向的多种可能性。与此同时,这也意味着记忆成了一种可以被改写和重写,甚至总是被改写和重写的东西。记忆是一个知识生产的过程,也是一种历史书写的结果,更是人类生命的自我持存。记忆在瞬间生成,又绵延久远,它使过去澄明于现在,又将未来置放在现实中考量。它使个体的生命片断得以连缀为一个贯穿始末的历史过程,并因而赋予人对自我的认知和认同;它也使“集体”这个概念及其力量有据可循,并经由共享催生个体对集体的归属和认同。
毋庸置疑,记忆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而在这样一个变化多端、极速发展的时代里,记忆更具有不断开放以及不断生成的特征。在后现代的理论语境中,技术、科学、政治、市场,甚至全球化的产业链和越来越细密的社会分工,无一不深深地渗透到了记忆的生产、传播乃至消费之中。记忆在扩张,或者说在膨胀,甚至有取代历史和传统的势头。而在这一切看似“繁荣”、“喧嚣”的记忆盛景之下,记忆的危机也日趋明显、愈益严重、不容忽视。记忆的真实性、可靠性,甚至清晰度受到普遍质疑,记忆主体的合法性也被动摇。更值得注意的是,记忆的政治功能或其意识形态性越来越被强化,记忆不仅仅不再局限于心理学的范畴,甚而超越了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边界,泛化为一个“文化层面”上的概念。由此,记忆摆脱了历史和传统的幽禁,从被认为独属于过去或仅与过去紧密相连的关系中冲将出来,深刻而全面地融汇到了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记忆成了极具现实感的“生活世界”或“生活现象”。
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或促成了记忆职能和记忆核心的转变?是社会精神的影响,还是现实生活的需求?而这种时时刻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记忆,又是否还保持着对过去以及对人类个体的忠诚?记忆的危机是否影响到了人类对自我的自省与认同?人类的生存感又是否因此而发生动摇?……对记忆的疑问随着对记忆探讨的深入而愈益增多。
我试图以后现代理论的整体风 ............

书籍插图:
书籍《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 插图1
书籍《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