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李金坤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4
ISBN 978-7-5161-2316-4
Ⅰ.①风… Ⅱ.①李… Ⅲ.①《诗经》—影响—唐诗—诗歌研究②《楚辞》—影响—唐诗—诗歌研究 Ⅳ.①I207.2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3)第061340号
出 版 人 赵剑英
策划编辑 郭沂纹
责任编辑 郭沂纹
特约编辑 丁玉灵
责任校对 韩天炜
责任印制 李寡寡
数字编辑 周晏
出  版 
社  址 北京鼓楼西大街甲158号(邮编100720)
网  址 http://www.csspw.cn
发 行 部 010-84083685
门 市 部 010-84029450
经  销 新华书店及其他书店
印  刷 北京君升印刷有限公司
装  订 廊坊市广阳区广增装订厂
版  次 2015年4月第1版
印  次 2015年4月第1次印刷
开  本 710×1000 1/16
印  张 23.5
插  页 2
字  数 397千字
纸书定价 76.00元
凡购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图书,如有质量问题请与本社联系调换
电购话买:010-84083683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内容简介
在三千余年中国诗史上,《诗经》《楚辞》与唐诗无疑是三座彪炳千秋的历史丰碑。本书深入探究了“风”(《诗经》) “骚”(《楚辞》)诗脉与唐诗之间承继发展的关系,特别在题旨之传承、体式之仿效、意象之摄取、意境之融化、技巧之借鉴、语典之袭用、绿色情思之观照诸方面,新见迭出,阐论精微,情理兼具,鞭辟入里,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学术专著。其出版对于了解、研究我国诗歌文学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作者简介
李金坤,笔名李无言、金山客,号三养居士。汉族,江苏金坛市人,苏州大学文学博士、江苏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敬畏自然,崇尚情趣。从事高校古代文学及美学教学30余年,出版专(参)著2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市社科基金项目8项。获国家、省、市各级社科优秀成果奖20余项。教余雅好辞章,陶情怡神。所撰《镇江赋》《复建北固楼记》等文,弘扬乡邦文化,影响颇大。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设立的一类重要项目,旨在鼓励广大社科研究者潜心治学,支持基础研究多出优秀成果。它是经过严格评审,从接近完成的科研成果中遴选立项的。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影响,更好地推动学术发展,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江苏大学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序一
罗时进
文学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过程,而文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对这个过程用“以今视昔”的方法加以脉络化。脉络化,从宏观层面而言是为了建立一种知识体系,从基本层面来说,则是为了理清文学发展的源流,发掘出其中的知识点。脉络化的过程,是知识生成和展示的过程,也是文学典范形成的证明过程。
唐诗,无疑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典范。这个典范是如何形成的,历代学者做过很多研究,在脉络化的梳理中接触到很多问题,尤其在汉魏六朝诗歌发展对唐诗影响方面有深入的辨析,产生了许多卓越的成果。但相对而言,《诗经》和《楚辞》这两部早期诗歌经典文本对唐人写作、唐诗发展到底产生过怎样的影响,研究成果就薄弱一些了。并非说历来学者没有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没有爬梳过相关资料,没有提出过有见地的观点,而是缺少综合性的、系统化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诗》《骚》乃专门之学,而从先秦到唐代时间跨度形成了实际上的“学科壁垒”,要贯通也诚非易事。正因为如此,风骚诗脉到底是怎样连接到唐诗,为唐诗发展注入活力的,学界的整体性研究还很不够。
《诗》《骚》对唐人诗歌创作及其唐诗精神的形成到底有无产生影响,首先要看唐人的知识结构中《诗》《骚》处于何种地位。相对来说,《骚》与唐人的知识链接稍微清楚一些,《文选》在唐人知识谱系中的地位太显赫了,而屈骚和楚辞在《文选》诗占有一定篇幅,自然是唐人学习的内容。尽管唐人对屈宋的评价不一,但从杜牧“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的寄辞来看,屈宋作为文学辞翰的代表与班马的史学处于大体同等的地位,则是毋庸置疑的。“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五),应非个别作家的心态;而李贺堪为“骚之苗裔”(杜牧《李长吉歌诗叙》),也定非唐代诗人群体中的孤立现象。
那么《诗》呢?其实就“唐诗精神”来说,《诗》的影响尤不可忽视。《诗》之作品虽不在《文选》选篇范围,但《毛诗序》却赫然列为其《序》类首篇,在李善注中《毛诗》也是最常见的引证文本之一,这对《诗》学知识普及的意义可谓极大。在唐代各级官学的课程中,《毛诗》作为经学的组成部分,是始终列为主要内容的,而官学执教者中精于《诗》学者亦众。《旧唐书·盖文懿传》载“(国子监)时以文懿为博士,文懿尝开讲《毛诗》,发题,公卿咸萃,更相问难,文懿发扬风雅,甚得诗人之致”。这是比较典型的例证。另外,在科举考题中,《诗》也是绕不过去的内容,试看权德舆《明经策问七道》中《毛诗第五道》:
问:风化天下,行于咏歌,辨理代之音,厚人伦之道。邶、鄘褊小,尚列于篇;楚、宋奥区,岂无其什?变风雅者,起于何代?动天地者,本自何诗?《南陔》、《白华》,亡其辞而不获;《谷风》《黄鸟》,同其目而不刊。举毛、郑之异同,辨《齐》《鲁》之传授。墙面而立,既非其徒,解颐之言,斯有所望。[1]
这道策问涉及《毛诗》的诸多方面,有关于《诗》之内容的,有关于《诗》的解释和传授的,甚至还细化到“举毛、郑之异同,辨《齐》《鲁》之传授”,最后则留下了开放式答题的空间,着重考察对《毛诗》的自我心解。据此看来,我们完全可以说,《诗》是唐代士人知识结构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作为经学,它对一代之意识、诗人之精神必然形成熔铸作用;而作为文学,也自然 ............

书籍插图:
书籍《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 插图1
书籍《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风骚诗脉与唐诗精神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