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风物长宜放眼量
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季羡林 著
重庆出版社
目录
编者的话
第一辑 我的国学观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国学漫谈
中国的书院与教育传统
作诗与参禅
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推荐十种书
第二辑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
中国文化的内涵
略说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特点
从宏观上看中国文化
“天人合一”新解
关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
第三辑 要拿来,更要送去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拿来和送去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从哲学角度看中餐与西餐
西域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第四辑 西方不亮东方亮
东方文化
东方文化与国学
议论东西方文化的意义
西方不亮东方亮
第五辑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21世纪:东方文化的时代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
东学西渐与“东化”
东方文化拯救人类
编者的话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当代中国,提到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季羡林先生。季羡林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虽然生前曾坚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等称号,但仍然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大师。先生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和系统性的思考,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情也真、其言也善。因此我们将季老的这些珍贵的思想成果编撰成书,希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书所选的季老文章分为五辑:第一辑“我的国学观”,主要内容为季羡林先生对国学内涵的深刻认识和从专业角度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论述;第二辑“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主要内容为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所形成的真知灼见;第三辑“要拿来,更要送去”主要内容为先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所进行的一系列思考的呈现;第四辑“西方不亮东方亮”,主要内容为先生对东方文化的内涵、历史地位等的精辟论述;第五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主要内容是先生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未来人类文明发展中将起到支配性作用这一论断的证明和分析。
书中所选的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文章选录与发言整理。这些文章再现了一代大师的思想足迹,有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有对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客观评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有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和举例有一定的重复,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编者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书名“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泽东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一句,原为劝慰柳亚子放开眼界、以宽阔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句诗被季老在论及传统文化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决不应妄自尊大。但是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不应当囿于积习,鼠目寸光,认为西方一切都好,我们自己一切都不行。”(《“天人合一”新解》)在此季老赋予了这句诗新的含义,希望我们以长远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理性地看待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遭遇,理性而审慎地面对现代西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解构和过度消费传统文化的现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式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仍然任重道远。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化的精辟论述和深刻阐释,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提到陈寅恪、钱穆等国学大师,提到“推荐十本书”,有利于读者按图索骥,进一步去了解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博大。
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朋友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与坚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毕竟,珍视传统,使之薪火相传,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编者
2014年9月
第一辑 我的国学观
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国学应该是“大国学”
现在国学特别热,但是年轻人对国学的概念比较模糊,不太清楚。那么,什么是“国学”呢?简单地说,“国”就是中国,“国学”就是中国的学问,传统文化就是国学。
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歧义很大。按我的观点,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围,不是狭义的国学。
既然这样,那么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就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举个例子,比如齐文化和鲁文化,也不一样。“孝悌忠信”是鲁文化,“礼义廉耻”是齐文化。就是说鲁文化着重讲内心,讲内在的;齐文化讲外在的,约束人的东西多。“孝悌忠信”是个人伦理的修养;“礼义廉耻”就必须用法律来规定,用法律来约束了。鲁国农业发达,鲁国人就很本分地在务农。齐国商业化,因为它靠海,所以姜太公到齐国就以商业来治国。具体的例子,如“刻舟求剑”,这种提法就是沿海文化的。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恐怕就代表鲁文化了。齐鲁文化互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齐鲁文化以外,还有其他地域文化也很重要。过去光讲黄河是中国文化的中心,我是不同意的。长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其实都应该包括在国学里边。敦煌学也包括在国学里边。
咱们讲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有两种形式,一个是输出的,一个是进来的。敦煌是进来的代表,很多文明程度很高的国家文化,都到过敦煌。佛教从国外进来,经过很长时间的演变,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中国佛教。敦煌里边有很多内容是佛教的,也有其他文化的,是古代中国吸收外来文化的最后一站,再往下就没了。
吐火罗文的《弥勒会见记》剧本,是不是也算国学?当然算,因为吐火罗文最早是在中国新疆发现的。另外,很多人以为国学就是汉族文化。我说中国文化,中国所有 ............

书籍插图:
书籍《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 插图1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风物长宜放眼量:季羡林谈传统文化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