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洞察人性
超越自卑
生活的科学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
版权信息
书名:洞察人性
作者:(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译者:张晓晨
责任编辑:陈启甸
特约编辑:郭挚英
监制:李敏
目录
版权信息
作者序
序论
第一部分 人类的行为
第一章 心灵
第一节 心灵的基本概念、前提条件
第二节 心灵的功效
第三节 心灵目标
第二章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
第一节 绝对真理
第二节 社会生活必不可少
第三节 安全和适应
第四节 社会感
第三章 儿童和社会
第一节 婴儿所在的环境
第二节 困境的作用
第三节 人类社会属性
第四章 人所生活的世界
第一节 怎样了解世界
第二节 世界观的构成要素
第三节 幻想
第四节 梦的概述
第五节 移情或认同
第六节 催眠及暗示
第五章 自卑感及对认同的追逐
第一节 童年初期的处境
第二节 弥补自卑——追逐认同与优越感
第三节 生命曲线图及宇宙观
第六章 人生准备
第一节 游戏
第二节 专心与不专心
第三节 过失犯罪及健忘
第四节 无意识
第五节 梦
第六节 天赋
第七章 性别
第一节 劳动分工和性别差异
第二节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占据掌控地位
第三节 所谓女性的低贱
第四节 对女性身份的逃避
第五节 男女紧张的关系
第六节 试图做出改革
第八章 家庭情况
第二部分 性格科学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性格的实质及源头
第二节 社会感在性格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性格发展方向
第四节 过去心理学的派系
第五节 气质和内分泌腺
第六节 总述
第二章 攻击性性格特征
第一节 虚荣心与野心
第二节 嫉恨
第三节 嫉妒
第四节 贪婪
第五节 憎恶
第三章 非攻击性性格特征
第一节 隐居避世
第二节 焦虑
第三节 怯懦
第四节 不文明的表现和糟糕的适应力
第四章 其他性格表现方式
第一节 快乐
第二节 思维和表达的方式
第三节 幼稚
第四节 迂腐及固守原则
第五节 温顺
第六节 独断专行
第七节 情绪和性格
第八节 不幸
第九节 宗教狂热分子
第五章 感情和情绪
第一节 分离性感情
第二节 联合性感情
作者序
让普通人也能对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是本书的宗旨。另外,本书还论述了在处理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和伙伴的关系、人的生活模式这些日常关系时,对以上原理的运用。本书以我在维也纳人民学院为期一年的一系列演讲为基础创作而成——听众有几百人,年龄、职业、性别各不相同。本书的首要目的是点明个人的错误行为怎样对社会与公共生活的和谐发挥作用,其次是教导个人怎样认清自身错误,再次是为个人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指引。若在商业、科学上犯错,当然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让人遗憾;但若在生活模式上犯错,却多半会直接给生活带来威胁。而让大家对人性有深入了解,便是创作本书的目的。
序论
心灵决定了命运。——希罗多德
在对人性科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谨慎、客观,坚决避免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从古至今,人类文明都以探究人性的奥妙为最终目标,因此这项探究任务对人类毋庸置疑是相当艰巨的。所以这门学科真正的目的是要让所有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人性,而非培养符合时宜的专业学者。但学院派研究者一直觉得,一般人不能随意涉足这种研究,只有科学组织才有权这么做,因此他们必然会对这种关于目的的说法不满。
日常生活中少有机会能让人全面、深入地探索、理解人性,人们相互之间总是会保持距离。相较于以往,现在人们的关系更加疏远。家庭先在人们身边建起了围墙,让人相互间隔,自幼便缺乏与人沟通的机会。人们的全部生活方式也让人跟其他人深刻、亲昵的沟通变成不可能。要理解人性,这种沟通必不可少。人们极易因缺少沟通而彼此仇视。对人性理解不足,是我们对其他人不公,判断频频出错的原因所在。不少人总说自己跟其他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哪怕双方时常见面、交谈,也无法改变这点。这是因为人们不管是在社会还是小小的家庭中,相互之间都有障碍,理解不足。例如父母因子女难以理解,子女因父母误会自己而发出怨言,这类情况时有出现。实际上,我们对其他人的理解有多深,决定了我们对其的态度。根据这项意义,对其他人的理解必然是建立协调的社会关系不可或缺的一步,乃至社会生活的基础。若所有人都能完全理解人性,人际交往便会更简单,混乱的社会关系也会更稳定,否则人们无法理解彼此,并因沟通不足,在简单、浅薄的表象中迷失方向,种种不幸的矛盾出现的概率就会变得极高,对此我们坚信不疑。
接下来解释为何为医学打下严谨的科学基础,是我们讨论人性问题的目的。另外,还要解释人性科学的前提条件,其务必解决的问题,及其带给人们的益处。
丰富的人性知识对精神病学科很有必要。在精神病这个特殊的医学学科中,医生要有效诊断、医治精神病人,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法,必须先准确了解病人所有的心灵活动,因此医生一定要竭尽所能,最快、最精准地了解病人的心灵。只观察表象,在此无论如何都不可行。对病情理解正确,治疗便能顺利展开,否则后果便会很恐怖。可以说,精神病学科的医生人性知识是否充足,决定了病人能不能得到有效治疗。我们若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其他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相应的后果也许要等许久之后才会凸显,而不是马上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因果关系因此变得模糊起来。例如一个人被其他人误会,误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在数十年过后才逐渐凸显,这类震撼人心的事也许时有发生。我们从这种悲剧中得到启发,任何人都必须了解一些有效的人性知识,这是大家的义务。
对精神疾病的研究表明,跟常人的心理活动相比,精神病人展现出的心理变态、心理情结、心理失调,有着同样的构成、前提、运动路径,双方大致上是一样的,仅有的差异在于,精神病人的上述表现更加显著,辨识难度更低。我们据此可在常人身上应用从变态病人身上获得的经验,这对我们深刻了解常人的心理活动与特征会有帮助,这便是上述研究成果的意义。而只要付出努力、热忱、耐性,就能很容易地达成该目标,这些付出对其他一切工作也都必不可少。
童年初期,那些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构造中发挥决定作用的元素便已产生,这是我们首个最关键的研究成果。过去有些了不起的专家的确提出过相似的观 ............

书籍插图:
书籍《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 插图1
书籍《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