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_以小说与影视剧为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1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第一卷
第一章 线性叙事
第二章 线性叙事何以式微
第三章 线性叙事的回归
结论重 估线性叙事的价值
第一章 线性叙事
线性叙事:批评话语中的贬义词 “本书(指《解读叙事》——引者注)的逻辑骨架由一系列理论问题构成,涉及叙事线条的结尾、开端和中部。希腊人称该线条为‘故事’(diegesis)。……《俄狄浦斯王》究竟为何不符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好悲剧标准呢?……总而言之,《俄狄浦斯王》绝对不能证实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
——【美】J.希利斯·米勒 第一节米勒的“叙事线条”再解读 不知从何时开始, “线性叙事”在文学批评话语中渐渐成为了一个贬义词,给人一种过时的、业已被淘汰的和应该被淘汰的印象——这就是“线性叙事”在20世纪的遭遇。在当今许多文论中,在对许多作家作品的解读中,“线性叙事”往往不再被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来表述;而一个作家,只要其作品打破了“线性叙事”的手法,就更可能获得额外的赞赏。在不知不觉中,这已经成为评判一部作品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偏见!鉴于“线性叙事”在批评话语中指涉了诸如“情节”、“故事”、“因果性”、“时间性” 、“真实性”、“连贯性”、“有机统一性”等等传统批评理论的基本概念,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不足为怪了。这方面最近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莫过于J.希利斯·米勒了。作为公认的解构主义文论大家,J.希利斯·米勒于1998年出版了《解读叙事》一书。关于这本书的主旨,米勒在序言中谈到:“本书可视为长篇评论,旨在探讨亚里士多德在阐述故事开端、中部、结尾时 所出现的问题 (——着重号为引者所加)”。在该书第一章米勒完整地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话:
根据我们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mimesis),有的东西虽然完整,但可能缺乏长度。所谓完整,即有开头、中部、结尾。开头是指该事与其他事情没有必然的因承关系,但会自然引起其他事情的发生。结尾恰恰相反,是指该事在必然律或常规的作用下,自然承接某事但却无他事相继。中部则既承接前事又有后事相继。因此,结构完美的情节不能随意开始和结束,而应符合上述规则。
众所周知,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第七章的核心内容,阐述的是悲剧及其情节结构问题。悲剧是亚氏最为器重的艺术样式,而在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中,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 。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的这个朴素而深刻的见解雄霸了西方艺术史两千多年,几乎成了一个艺术戒律而难以撼动!它不但适用于悲剧,而且也适用于小说、电影、电视剧等叙事作品;不但通行于创作领域,而且也通行于批评领域,成为创作与批评领域领域的重要话题。可是,为什么到了20世纪末期,在米勒眼里,这番话却成为 问题 了呢?米勒开宗明义地对此提出质疑,并用了整本书的篇幅来解构这个千百年来的艺术戒律。解构的策略、手段、目的何在?亚里士多德关于情节的“开头”、“中部”、“结尾”的观点真的过时了吗?如果真的按照米勒对于情节的解构之途走下去,创作与批评将以何种面目示人呢?效仿一下米勒的句子,本书也可视为长篇评论,旨在探讨米勒在评价亚里士多德的情节问题时所带来的问题以及围绕叙事线条意象所引发的思考。当然,本书并不打算局限于这一问题本身,而是从米勒的问题出发来思考20世纪反线性叙事浪潮引发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中国当代小说文本与影视文本的创作与批评中的演绎形态和现实后果。
在米勒看来,亚里士多德的情节理论最大的问题在于它代表了以《诗学》为范本的“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就是我所说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例证。……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东西都能够而且应该得到合理的解释,应该回到主宰它的理性或‘逻各斯’ 上去。……亚里士多德认为一部好的悲剧必须自身合乎逻辑,也就是说,其各种成分必须与一个单一的行动和意义相关联,这样它们才会有意义。任何无关的东西都必须排斥在外。这个合理的统一体就是剧本所谓的‘逻各斯’。‘逻各斯’一词在此有几种主要含义:存在的理由、目的、内在根据等。” 很显然,受到指责的正是亚氏关于悲剧情节具有完整性的基本观点,所谓完整,即应该有开头、中部、结尾。米勒认为,对悲剧情节完整性的推崇表明一种对理性的崇拜,“有关起始、结束与中部之承接的观点,这些均受制于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来说至关重要的某些根本的缘由。” 而米勒自己则试图从《诗学》以及被其所引证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解读出与亚里士多德完全相反的结论:“以逻各斯为中心的文本都包含其自我削弱的反面论点,包含其自身解构的因素。……在《诗学》理性化的努力之下,出现的却是被压抑的非理性因素。……力图将非理性的因素理性化的努力注定要失败。”
从全书的整体逻辑策略来看,米勒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来解构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情节完整性的基本信念,这一招似乎很奏效。具体说来就是,亚里士多德是以《俄狄浦斯王》这部悲剧作品作为《诗学》这部理论著作的核心论据来阐述其关于悲剧的理论观点的,米勒恰恰硬生生地从《俄狄浦斯王》中解读出了与《诗学》相反的结论:“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根本没有完全征服《俄狄浦斯王》幽灵般的非理性在场。或许可以说,那个未被镇伏的幽灵使《诗学》无意中充满了狂野的反讽性。该剧表明,亚里士多德所推崇并身体力行的追求理性知识之愿望会带来何等灾难性的后果。” 也就是说,亚氏关于理想的悲剧作品应具备有开头、中部、结尾的完整性只是叙事作品中的一个比喻,是一个不可能的神话!米勒明确地指出了《诗学》中这段话存在的问题:“但真的有哪部剧的开头与其他事情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吗?结尾之后是真的无他事相继吗?中间的成分又都是通过一目了然的因果必然律与其前后成分相连接吗?
总而言之,《俄狄浦斯王》绝对不能证实亚里士多德所下的定义。” 米勒通过分析认为,在该剧开场时,真正的行动早已发生了,而该剧的结尾也并非真正的结尾。更进一步,米勒认为,对于像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这样的西方经典文本来说,后人一直存在着深刻的误读,而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往往正是对文本的误读。在 ............

书籍插图:
书籍《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_以小说与影视剧为例》 - 插图1
书籍《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_以小说与影视剧为例》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_以小说与影视剧为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