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讲演录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扉页
第一讲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代前言)
新史学与西方
史学与史学史
中美史学异同
趋同的史学
余英时的治史
第二讲 “大写历史”的兴衰
“大写历史”与“小写历史”
基督教与“宏大叙事”
教会权力的扩大
挑战教会与启蒙运动
历史如何“写出来”?
历史的“点”和“线”
好古、崇古、疑古
第三讲 当代史学的困境
后现代主义的源起
传统与现代的孰优孰劣
反省普遍主义
历史认知的新见
质疑“如实直书”
后现代史学特征
史学与真实
第四讲 新文化史的兴起
文化史的传统
兰克:弄潮儿?逆潮者?
两种科学史学
新文化史之“新”
在中国发现什么历史
史学的内在变化
科学史学的强化
第五讲 新文化史的特征
史学科学化的转向
人类学与历史叙述
语言学与史学
从中心到边缘
小的就是好的
史料与史识
为什么报告文学不是史学?
第六讲 走出民族国家史学
民族国家的形成
甲午战争必败吗?
文字、印刷与民族性
民族史PK世界史
欧洲的和平与扩张
一次大战的血腥
文明史观的视角
反省民族国家史学
民族国家的弊病
第七讲 记忆、历史和记忆史学
博物馆与“记忆的转向”
记忆与史学的分与合
屠犹与创伤记忆
公众史、心态史、口述史
史家的不安
第八讲 全球史和史学的前景
史学的变与不变
世界史与全球史
全球化的浪潮
史家的“失语”
全球史的兴起
“大写历史”的再生
微观与宏观的互动
未来史学展望
附录一 张芝联先生与中外史学交流
一、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
二、语惊四座,余音绕梁
三、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附录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进一步阅读书目
后记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史学讲演录/王晴佳著.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人文大讲堂)
ISBN 978-7-300-12629-6
Ⅰ.①新…
Ⅱ.①王…
Ⅲ.①史学史-西方国家-文集
Ⅳ.①K091-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0)第167671号
出版发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社 址 北京中关村大街31号 邮政编码 100080
定 价 19.80元
第一讲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学历史?(代前言)
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小书,是以我自2007年以来在各地高校演讲的记录汇总、整理而成的。我之所以会准备这些讲演,是因为自2007年年初,我应聘成为北京大学历史系的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依据“长江学者”的合同,我在北大历史系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些相关课程为基础,就当代史学在世界范围的变化和趋向(当然以我的知识范围为限),开设了一系列讲座,有的对外公开,有的则采取小规模座谈的形式。这些讲座是本书得以成型的基础。以后,我又应邀在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台湾大学等高校做了一些讲座,其内容大致与我在北大上课、开讲座的内容相同。在整理过程中,我个人对于讲座的录音整理,做了相当大的更动——比如将原来的一次讲座,在这里分为两讲,而有时又将原来的两次讲座,合为这里的一讲。我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因为开设讲座与整理成书,显然有明显的不同。讲座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单元,而整理成书,则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叙述,因此可以有铺陈、可以有延伸,有必要显出叙述的某种顺序和连续性。不过虽然有这些更动,重复的地方可能还是在所难免,这里只能提请读者注意并原谅。
新史学与西方
本书冠名《新史学讲演录》,其内容大致讨论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界所发生的变化。毋庸赘言,这些变化,主要产生在欧美学术界,因此不可避免地体现西方在当今学术界的霸权地位。但本书的书名没有加上“西方”两字,其原因是我在开设讲座和整理成书的时候,都想尽量避免这种“西方中心论”,而把这些变化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来讨论。又因为此书是以中文写出的,而那些讲座又主要以与中国师生交流为目的,所以我又特别注重加上与中国有关的内容。可是读者还是会发现,本书的内容是以西方的变化为线索的。这里有两个相互关联的原因:一是上面所谈到的西方学术的霸权地位;二是中国学界对于当代西方的史学变化的兴趣。我在应邀做讲座的时候,常常开出一些可能的题目,但对方往往挑选的是有关西方史学变化的。也许他们考虑到我长期在西方生活、工作,讲起这些题目相对比较自然一些。但不管怎样,西方学术在当今中国,显然还是有不小的市场的。这一点我们无法轻易否认。当然我在讲演的时候,却常常是抱着希望听众能“知己知彼”的心态的。我们都知道这句成语的后一句就是“百战不殆”。我们最终是否能做到这一点,谁也无法预测,但至少在我,是颇有此心愿的。这也是我最终决定将这些讲演稿整理成册、与更多的读者见面的原因。
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史学界的变化,也是我在《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中特别探讨的一个内容。此书最早是1998年我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访问的时候,与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古伟瀛先生讨论有关问题,决定合作而写成的,于2000年在台湾地区由巨流出版公司出版。然后山东大学出版社于2003年发行了大陆版,据说在海峡两岸销路都还不错。在这之后,有关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研究的关系,也有很多新的论著发表,我也比较关心。但同时我也做了其他的工作,所以我近年的研究并不都与后现代主义和历史学关系有关,虽然我对这个课题一直比较关心。出版了那本《后现代与历史学》之后,也有一些其他出版社邀我再写这方面的书,如《后现代史学入门》等。但我并没愿意、也没敢这么做。其中的原因是,我不想让读者看到由我署名的一本新书,但却发现与原来那本大同小异。我想避免这种情形的发生,至少尽量避免。就我个人来说,虽然电脑时代有的东西复制起来很容易,但是用一句俗话来形容:我不想“炒冷饭”。在阅读本书的时候,读者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现与《后现代与历史学》重叠的地方,因为所处理的时间段相同,所以也许无法完全避免。但我问心无愧的是,我在整理此书稿的时候,没有拷贝和复制原来的一些底稿(甚至也没有再读一下原书),而是尽量想展现一些近年获得的新的思考和心得。
读者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新史学讲演录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