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尔克散文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5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本书由“行行”整理,如果你不知道读什么书或者想获得更多免费电子书请加小编微信或QQ:491256034 小编也和结交一些喜欢读书的朋友 或者关注小编个人微信公众号id:d716-716 为了方便书友朋友找书和看书,小编自己做了一个电子书下载网站,网址:www.ireadweek.com QQ群:550338315
里尔克像《杜伊诺哀歌》手稿
出 版 说 明外国散文,浩如烟海。名家群星璀璨,佳制异彩纷呈:或饱含哲思,深沉隽永;或清新质朴,恍若天籁;或激情如炽,诗意纵横;或嬉笑怒骂,酣畅淋漓……二十世纪以降,中国广泛吸纳异域文化,许多外国散文名家日渐为国人熟识和喜爱,外国散文的写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散文乃至现代文学的生成与发展。为集中展示外国散文名家的创作风采,我们邀请国内著名学者、翻译家精心遴选名家佳作,一人一册,每册约二十万字,并辅以与作家、作品有关的珍贵图片若干,荟集成这套“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分辑出版,首推二十种。“外国散文插图珍藏版”是我社正在陆续出版的“中华散文插图珍藏版”的姊妹篇,它的出版无疑会为读者全面欣赏和收藏中外散文经典提供便利。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 二○○八年四月
前 言如果说,十九世纪以前的奥地利文学在整个德语文学中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二十世纪以来它就不能不让人刮目相看了!不仅像卡夫卡、穆齐尔在西方现代小说中的突出地位已为世界公认,而且诗歌中的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也是世界瞩目的大诗人。而在我国,诗人里尔克一如小说家卡夫卡在文坛都已家喻户晓。但里尔克不仅是诗人,而且是一名重要的散文家。他的这一身份长期以来由于他的诗人光辉相对强大,因而一定程度上被遮蔽了。但随着他的声名的广泛传播,他的散文的品位和价值也逐渐引起读者的重视。莱纳·马利亚·里尔克(Re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是卡夫卡的同时代人,而且还是卡夫卡的同乡——都生长在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这个帝国不但政治上保守,而且与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结成联盟,以对抗欧洲的进步潮流,社会上则保留着诸多的封建宗法制度的遗风。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气氛与欧洲的时代潮流极不谐调,对青年人,特别是已经呼吸到时代新鲜空气的青年人造成压抑感,所谓“代沟”的生成便是这一社会现象的具体反映。难怪,就像卡夫卡与他的父亲的关系那样,里尔克也感觉到每次与母亲见面“就觉得自己从小就被她驱赶,我内心深深地恐惧。”以致造成他“遗传下来的脆弱和不成熟。”当他第一次读到陀思妥也夫斯基《死屋手记》时更感慨地声称:“我感到自己从十岁起就饱尝了巴格诺的所有恐怖和绝望。”然而物极必反,正是这种“被驱赶”的“恐惧”和“绝望”心理,使里尔克比卡夫卡幸运:学会逃离。他自二十岁起离开了布拉格,此后就再也没有回故乡长住过。他怀着一颗不安的心,不停地漫游,不停地思索,走遍欧洲大陆,直至北非。他从漫游中获得无穷的灵感和思考的成果,结识了那个时代一批最杰出的作家和诗人,如俄国的托尔斯泰、法国的罗曼·罗兰、纪德、瓦莱里、魏尔哈伦(比利时)等,其中瓦莱里被他视之为诗歌的“顶峰”,对他的创作产生直接影响。出于对艺术的爱好,他结识了一批最具活力的青年艺术家,甚至一度与他们打成一片,有的成了他的至交,如弗格勒,与他有过两年夫妻关系的克拉拉也是其中之一。他尤其景仰伟大雕塑家罗丹,曾亲自要求为罗丹当秘书,虽然只当了八个月,但这段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广泛的漫游使他结交了一批杰出的女性,成为他释放出所有潜藏的最真挚情感的诱因,使他给她们写的大量书信也成为他生命律动的记录和美文。其中他与两位女性的关系尤具传奇色彩:出身俄国的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和意大利出身(她所出生的威尼斯当时属于奥地利)的伯爵夫人马丽·封·图恩·翁·塔克西斯。前者比他大十四岁,是他“姐姐般”的终身情人,就是这位将门之后,拒绝大哲人尼采的追求,而两度陪伴他前往他为之心痴神迷的俄罗斯,两度拜见给他带来“不可言传的福祉”的托翁;后者大他整整一个辈分——二十岁,被称为他的“替代母亲”,就是这位美丽而高贵的女性把他迎进风光无限的亚德里亚海滨的杜依诺古堡,使他的终身力作《杜依诺哀歌》的灵感首先在这里“受孕”。此外他凭着他的才华和人格魅力也获得许多男人的友谊,其中不断有人为他提供优越的写作条件,首先是他所希望的环境优美的场所,尤其是使他经过“十年怀胎”最后“临盆”的伟大精神产儿《杜依诺哀歌》的“产床”——穆苏古堡。正是这些非凡的漫游经历,造就了他作为诗人的成功和作为散文家的特色。里尔克的逃离意识不仅表现在对环境的不断变换,更表现在对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思维方位的一再背弃与超越。文学史界对他的这一创作的美学轨迹常有这样的描述:从早期追求“流动的美”(即音乐的美),跨越到中期追求“凝固的美”(雕塑的美),晚期呢?不妨称为“幽暗的美”(哲思的美)。你看,他不断的告别和重建。其实这一现象并不具有惟一性。大凡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学、艺术家都以个性为尚,以重复为耻,即既不承袭前人,也不仿效他人,甚至他不重复自己。这也是对传统惯性的一种逃离。因此他质疑人们习惯于把上帝当作“已完成品”,而他认为上帝是个“未完成品”。未完成品就有可塑性、再塑性或可补充性。因此他很注重“补充一些早已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另一类知识”,以“获得几则为所有人而存在的伟大而朴素的明确信念”。诚然,要逃离或告别也许不难,但要超越或重建则不易。君不见他的《杜依诺哀歌》从第一首至最后完成中间经历了整整十年的“难产”期。这十年中他为了“倾听”宇宙奥秘的声音,其他创作也几乎处于“搁浅”状态。这位“心灵”的诗人,为了等待生命与宇宙的“共振”,等待灵感的莅临,他具有多么巨大的耐心,不惜付出多么大的牺牲!他的这一创作态度,堪与他的同乡卡夫卡媲美。难怪里尔克也只比卡夫卡多活了十岁!里尔克的散文大体上可归纳为三类,即艺术评论、书简特别是致女友们的书简以及幽默随笔。虽然是散文,他的创作态度并不亚于诗歌,写作时都是很投入的,所以很少看到他笔下的散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里尔克散文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