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激发大脑潜能,激活高效人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24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版权信息
书名: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
作者:
(日)菅原道仁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
2019年7月
ISBN:
9787505746770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目录
序 大脑其实很“懒惰”
第1章 决定行动力的基本物质 ——多巴胺
如何激发大脑主动性
多巴胺控制法
Step1 自我暗示
Step2 将大目标分解成阶段性小目标
Step3 促进多巴胺分泌
提高多巴胺水平的方法
容易半途而废的共性
从“行为”到“习惯”究竟需要几天?
第2章 立刻行动
工作带来兴奋感
从散步中诞生的惊世杰作
“立刻行动的大脑”只加分不扣分
放弃追求满分
速度or质量?
无法立刻行动源于“认知歪曲”
“立刻行动”的行动指南
第3章 积极行动、快速行动
拖延是全世界共同的烦恼
大脑设定了拖延程序
过度的心理压力可能导致拖延症
从优化电脑配置开始行动
积极勤勉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积极行动”不适用于反感之事
切勿“乱贴标签”
“错误成功体验”助长拖延行为
偶尔也需要“拖延”
人类天生不擅长处理多重任务
过度的多重任务处理习惯可能导致痴呆症?
“整洁的环境”提升专注力
多巴胺控制法有助于养成好习惯
“积极行动、快速行动”的行动指南
第4章 持之以恒
“喜新厌旧”乃人之常情
“游戏化”防止思维“公式化”
在“倒行”中“前进”
“游戏化”案例
阿德勒认为“扼杀自由”的“尊重需求”究竟是指什么?
“他人尊重”与“自我尊重”
持之以恒的关键在于“发表会”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
学会描绘理想蓝图
降低大脑“期望值”
“持之以恒”的行动指南
第5章 下决定、做选择
决策的瞬间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切勿乱贴标签,克服“自认优柔寡断”
“小小决策”巧妙促进多巴胺分泌
“情感”与“理性”并非相互对立
做出决策的坚定态度有助于减少“选项”
享受决策的乐趣
第6章 挑战自我
“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难以维持生存
日本人的大脑天生倾向于逃避挑战
活用“模仿细胞”
积累“不同寻常”的小选择
放下过去,展望未来
我们往往因“未做之事”而后悔
第7章 保持心平气和
“愤怒”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发怒后忍耐6秒
将“愤怒管理”转化为习惯
将愤怒转化为“原动力”
“愤怒的大脑”容易萎缩
没有谁“天生温柔”
请先实现自我满足
观摩学习
后记

大脑其实很“懒惰”
理由① “懒惰”是大脑的天性
说起大脑,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思维与理性的管理员?控制语言与身体行为的司令塔?抑或是重要事物的记录者?
可能许多人认为大脑天生勤奋、专一,且具有达成目标的高效执行力。
事实上,人们过度评价了大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脑天生懒惰、喜欢随大流,且禁不住诱惑。
这种消极的评价正符合大脑的天性。
例如,缺乏干劲的人即使被托付重要工作,也不会深入思考相关内容,只会采用和以前一样的方式,尽可能轻松地完成工作。
你可能会感到惊讶,但这个比喻恰如其分。
很遗憾,人类的大脑生来极其“懒惰”。
大脑偏爱固定的自动化处理模式,倾向于避开全新的挑战或不熟悉的事物。一有机会就钻空子偷懒。
无论是优秀的人还是勤奋的人,其大脑本质上都具有“惰性”。
大脑为什么喜欢固定的工作流程呢?
其原因之一在于大脑的“高能耗”。
成年人的大脑大约重1.4kg(相当于体重的2%)。
但从能耗方面,大脑竟消耗了一日所需能量的20%。
除了大脑以外,其他人体器官均无须消耗如此之高的能量。
正是大脑“高能耗”的特点才使其养成了“一切尽可能自动化处理”的习惯。
换言之,“大脑的惰性”合情合理。
理由② 大脑喜爱节约能量
在此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懒惰(不消耗能量的状态)”与“勤奋(消耗能量的状态)”究竟哪个才是大脑的本性呢?
答案就是“懒惰”。
因为对于生物而言,最希望避免“消耗能量的状态”。
越是接近野生形态的生物其倾向越明显。
例如狮子,虽然会迫于生存压力进行捕猎,但其他时刻似乎一直在睡觉。事实上这也有其正当理由,因为“如果到处活动浪费能量,遭遇天敌袭击时便会落于下风”。
同理,人类的大脑也希望尽可能多地储存能量。
请想象一下熊的冬眠行为。为了顺利度过缺乏粮食的寒冬,熊停止活动以储存体力。大脑希望节约能量也与其类似。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大脑自动切换“希望保持静止”和“希望节约能量”的模式是一种优秀的自我保护手段。
当然,如果我们的大脑“天生勤奋”,那自然是好处多多。
只要经常外出就容易获得新收获、新发现,或是得到新启发。
然而大脑还是倾向于保持静止。这也是其“无论如何不愿吃亏”的天性所致。
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分析,人类普遍具有一种倾向:相比获取更希望不吃亏。
如果将“获得1万日元的喜悦”与“失去1万日元的打击”置于天平的两端,绝大多数人会将后者看作震撼心灵的“大事件”。
这种心理在经济学上被称为“展望理论”(prospecttheory)。
人们在获得利益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如何“确保真正到手”,相反,在利益受损时则会优先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理由③ 周围人不行动,大脑也“不愿行动”
此外,“喜欢随大流”正是大脑最大的特征之一。
大脑像个年幼的孩子,最喜欢盲目“随大流”。大脑的这种习惯在经济学上被称为“乐队花车效应”(bandwagon effect)。
所谓“乐队花车效应”即从众效应,就是指:大脑一旦获得某种“流行”信息,即使从未关注,也会盲目支持。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哈维·莱宾斯坦(Harvey Leibenstein)提出,是指:个体受到他人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和他人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心。
“因为他在做,所以我也要那么做。”
“因为大家都在做,所以我也要那么做。”
就是指这种“随大流”的心理。
“乐队花车效应”一词起源于游行队伍的领头“花车”。
看到洋溢着欢快喜庆气氛的游行队伍,人们会不由自主地跟随,导致游行队伍越来越长。
换言之,当群体做出某种选择时,无论对错,许多人都会盲目跟从。
这种“相比个人观点更愿意接受大众观点的心理倾向”
就是所谓 ............

书籍插图:
书籍《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激发大脑潜能,激活高效人生》 - 插图1
书籍《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激发大脑潜能,激活高效人生》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超级大脑的七个习惯:激发大脑潜能,激活高效人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