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0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1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原创:LachelL 先生说
5 天前
本文共有 5400 字
如果感觉文章太长
那是因为留言太多
这大概是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都市病。
很多人大抵都明白:好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要有一个大目标,再分拆成
一个个小目标,每天朝着目标前进,看着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转化为成就
感和动力 —— 对不对?
但问题就在于:对许多人而言,在 「目标」这一块就已经碰壁了:
我知道要有目标,但我就是不知道想做什么,感觉对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
趣,没有动力,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这几年里,不同的人身上,反反复复地听到。
有趣的是,不仅仅是刚毕业两三年的年轻人,许多 30 岁前后的人,其实
也有同样的困扰。
比如,在一线城市里打拼,收入还行,但每天 996,下了班身心俱疲。也
想过要有自己的生活,却一直缺乏动力,周末就是看剧瘫倒、打发时间,
接着开始新一周的循环。
或者,在三线小城市里,守着一个无聊且清闲的岗位,衣食无忧,但生活
也一成不变,平淡单调。想着要有一些变化,但又限于身边的圈子,不知
道从何着手。
再如,奋斗到 30 来岁,成家立业,孩子也过了需要人带的阶段,想重新
开始自己的事业,却发现找不到方向,糊口不难,但却不知道自己究竟喜
欢什么、想做什么 ……
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也许不是持续前进的动力,而且从 0 到 1 这轻轻的
一步。
那么,该如何找到感兴趣的方向,从零开始迈出第一步呢?
这是一个大哉问,不是一篇文章能够解决的。但我希望,今天的分享,能
够给你一些启发,为你迈出这第一步,提供一点微小的动力。
其实,从人类诞生伊始,自然就给我们预装了一套 「动力系统 」。
这套系统,可以确保我们,在强敌环伺的自然界,得以存活下来,并主动
去进行探索,适应和改变周围的环境,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套动力系统是什么呢?就是我在 人生的幸福算法
中提到过的 「奖赏回
路」。
当我们受到生存需求的驱使 —— 比如饥饿、疲惫、恐惧、寒冷时,我们
就会主动采取探索行为,来缓解这种需求驱使的紧张感。
而一旦满足了需求, VTA 就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通知大脑皮层 「这
种行为是有益的 」,从而向大脑发出一个 「快乐」信号,把这种行为记录
下来,进行强化。
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就会被我们习得,成为我们的习惯模式。
慢慢的,大脑对它的刺激敏感度就会降低,多巴胺分泌减少。于是,我们
就需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去探索和发展新的、更高层级的行为,来为大
脑创造「更好的条件 」,继续激活多巴胺回路 ……
这就是文明建立的过程。
可以说,正是奖赏回路,使得人类不满足于茹毛饮血,一步步发展到现代
社会。
但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我们的生活,变得实在太便利了。
便利到什么程度呢?如今,几乎一切需求,坐在家里,通过手机和互联网
就可以实现。订餐,购物,游戏,社交,资讯,甚至工作 ……乃至于饮食
起居,一切需要动手的地方,只要愿意花钱,都能找到人上门帮忙解决。
这当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它也会造成一个结果: 我们的「奖赏系统 」
,开始感到无所适从了。
它有点难以理解这个世界了。
我们可以把对奖赏系统的刺激,大致分为两类: 内源刺激和外源刺激。
你饿了,动手做一顿饭,吃完,很舒服。这里,一方面你满足了 「饥饿」
的需求,另一方面,你付出了一个需要投入精力的 「做饭」过程,由于结
果是好的,所以激活了奖赏系统,使得大脑肯定了这个过程 —— 于是,
你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和愉悦感。
这就是一种内源刺激。 付出行动,获得收益,得到奖赏,强化行动
——
这是奖赏系统正常运作的状态。
现在,考虑另一种情况:你饿了,在外卖 APP 上下订单。餐到了,吃饭,
同样很舒服。但在这个过程里,你没有付出任何劳动,没有切实的行动。
那么,奖赏系统就会陷入困惑:
我该奖赏什么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同样满足了饥饿的需求,但却缺失了满足感。
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需求:从别的地方去获得满足感,
来填补这种空缺。这就是一种代偿效应。
但尴尬的是:我们的生活太便利了,任何行为都非常简单,大脑找不到能
够奖赏的目标。
于是,它就只能转而向外部,去寻求刺激和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流,娱乐节目,游戏,各种现代社会体系下的脑力消
费产品,就应运而生了。
它们为我们的大脑按摩,为大脑提供即时反馈、使命感、新鲜感、收获感、
优越感、社会认同和肯定 ……
这就是「外源刺激 」。
简而言之,在内源刺激不足的情况下,大脑就会转向外源刺激,来释放多
巴胺,激活奖赏回路。
而这种模式反过来,又会降低我们获得 「内源刺激 」的动力,提高 「外
源刺激」的倾向。
毕竟,当阈值被调高之后,再要付出繁复的行动,去做一些很麻烦的事情,
换取并不高的回报,在大脑看来,就是一件得不偿失的事情。
所以,我经常说: 要创造,不要消费。
为什么?就是因为创造的过程,会
不断激发 「内源刺激 」,帮助大脑把奖赏系统保持在健康的状态。
而过度的消费,只会迫使大脑去寻去外源刺激,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这就是许多人 「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的内因所在。
很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兴趣是天生的。这世界上存在着成千上万种活动,
我要做的是从里面找到 「我感兴趣的事情 」,然后再去做。
其实不是的。
这种思维就跟 「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理想的另一半,我要去找到他一样 」,
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误区。
你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接触和深入的过程中,
慢慢习得和 「生成」
(generated)的。
简而言之,兴趣受什么影响呢?两个因素:一是你的人格,包括特质、价
值观,等等;二是奖赏和激励。前者决定哪些领域容易对你产生倾向,后
者决定这种倾向能否变成兴趣。
很多人认为:我们是因为喜欢一件事物,然后才擅长它。其实不是的。大
多数时候, 我们是因为恰好擅长一件事物,得到内在和外在的肯定,才会
喜欢上它。
只不过因为这个过程往往不知不觉、潜移默化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