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月刊2014年04期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88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目录
短长书
“隔”与“不隔”
汉译的“雅”与“洁”
以本雅明的视线
汪曾祺在张家口
我们离现代化有多远?
美国宪政:先定承诺与历史叙事
宪法权利:保护个人还是控制国家?
“士绅”的溃灭
著译者言
是谁改变了历史
品书录
“小人物”为什么变疯?
史料何以成为思想的利器?
重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萃三代学人心血而成
三汤对话(续)
万里杜鹃香
警惕科学家
你看见蝴蝶了吗?
慎终追远:现代中国的一个童话
柯静采夫:冷战文化的内部与外部
“我想将你们尽可能地引向远方”
日出而作
长崎唐馆图
消失的钟楼
当代学林点将录
叙事思想家的技艺
读书平台
也谈“能指”与“所指”
读书短札
两个姚湘
漫画
画说
没有希望的民族
“隔”与“不隔”
作 者:蒋原伦
出于个性,或许也出于早年的阅读背景,我喜欢苏、辛之词,不太能接受周邦彦、姜夔的作品,前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十分爽朗,后者给人感觉,妙则妙矣,但是用东北话说,有点磨磨叽叽,每一个犄角旮旯都藏着东西,要花时间慢慢地琢磨,颇觉厌烦。当然也自知是修养不到的缘故。
不过,事情有例外。
去年在开封,看《东京梦华》大型景观演出,编导们为了重现一千年前汴梁的繁华景象,在清明上河园内好一番调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画栋楼船,外加现代科技的声光化电,一应俱全。然而,除了制造光怪陆离的虚幻感,很难让人重返千年之前光景。我清楚,身坐这二十一世纪才落成的园子,所有眼见的一切都是“假景”,本来嘛,一切都是表演,是现代科技在展示其偷天换日的乱真本领。但是,慢着,在这现代大型商业表演中有一样倒是真的,肯定是千年以前的“老古董”,即演出中吟诵的那些诗词。那些流传下来的诗句确是当年的词人骚客所为。编导将李煜、苏轼、柳永、周邦彦、辛弃疾的词作,贯穿在演出之中,既交代了历史背景,又加重了文化气氛。
坐在人头攒动的看台上,听曼妙的音乐声中,滑过李煜的《虞美人》、辛弃疾的《青玉案》、柳永的《雨霖铃》,都没有引起我特别的感受,待到空中传来“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突然周围闹哄哄的声音退去,夜色寂静之中,清亮的溪流淌过心头,是周美成的《少年游》,从来没有感觉到他的词如此令人心动,此情此景,又是在开封古城,也许他老人家显灵了?我思忖怎么此前从未正眼看过他的作品?《中国文学史》中多有提及,基本是一页翻过,读叶嘉莹的,讲到《清真词》的就略过,看俞平伯的书,到此也是跳过。
回到家,从书架上恭敬请下俞平伯的《中国古诗词精讲》,我知道俞老先生最喜欢《清真词》,果然在全书共十七讲中,《清真词》就占了三讲,可见分量之重。
对《少年游》,俞老的解说透辟,说“此词醒快”,又说“通观全章,其上写景,其下记言,极呆板而令人不觉者,盖言中有景,景中有情也”。让我想不到的是“吴盐”两字竟还有典故,出自李白的“吴盐如花皎如雪”,惭愧啊,吃吴盐长大的我。
然而,时过境迁,在北京闹市的斗室中,读周美成的词作若干,竟又没了意趣,回复到我此前的感觉,有点磨叽,即便有俞老耐心细致的解说,也没有带来在清明上河园中那“惊鸿一瞥”的感受,甚是教人诧异。
蓦然间想起了“隔与不隔”的话题。
这是王国维的说法,早年读《人间词话》,每到此处,有醍醐灌顶之警醒,原话是:“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真是大师妙语,一下子就将诗词创作的真谛点了出来,作品好不好,境界高不高,就在于“隔”与“不隔”。并且将时代的因素也考虑进去,北宋国运昌盛,则文运昌盛。文运昌盛,则歌诗的气象就博大。
后来—什么事情都有后来,理解上有点含糊了,虽然仍然感到心领神会,但是不知道如何来说服自己。雾里看花,隔则隔也,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吗?
关于“隔”与“不隔”,过去有过许多争论,叶嘉莹曾有过概括,认为朱光潜等从“隐与显”的方面,饶宗颐从“意内言外”的角度,来理解王国维的“隔”与“不隔”,均有所偏颇;她认为静安先生所提出的“隔与不隔”,是以“境界说”为基准来欣赏衡量作品时所得的印象和结论。自然,她也认可这样一种说法,即“王氏所谓隔是指以艰深文其浅陋的作品而言”。叶嘉莹自己的理解是,如果在一篇作品中,作者果然有真切之感受,且能做真切之表达,使读者亦可获致同样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不隔”;反之,如果作者根本没有真切之感受,或者虽有真切之感受但不能予以真切之表达,而只是因袭陈言或雕饰造作,使读者不能获致真切之感受,如此便是“隔”(参见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
以上,叶嘉莹话说得全面又缜密,作者、作品、读者三者都顾及到了,而且读者的地位分外重要,因为最终要以读者能感受到为要务。不过,她漏了讨论这样一种情形,即对同一首诗作,如果一部分读者有真切之感受,另一部分读者没有同样的感受,如何来判定其“隔”与“不隔”呢?
王国维在提出“隔与不隔”时,尚无新批评的或接受美学理论问世,在他那里,作者、文本和读者没有分野,“隔”与“不隔”似可以涵盖整个创作行为。“隔”,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在诗人写景上,用典不能太过,写情上不能太抽象空洞。用王国维自己的话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王国维的意思,写春草不见春草,只说“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如此用典,实在算不得高明。接下来他又说:“白石《翠楼吟》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袚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白石的“酒袚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读书月刊2014年04期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