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中秋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5.77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话说中秋
萧放 等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话说中秋/萧放等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9
ISBN 978-7-5325-5067-8
Ⅰ.话… Ⅱ.萧… Ⅲ.节日-风俗习惯-中国 Ⅳ.K892.1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8)第128896号
责任编辑 方晓燕
版面设计 田松青
封面装帧 严克勤
技术编辑 王建中
中国节庆文化丛书
话说中秋
萧 放 等著
(上海瑞金二路272号邮政编码200020)
(1)网址:www.guji.com.cn
(2)E-mail:guji@guji.com.cn
(3)易文网网址:www.ewen.cc
发行经销新华书店上海发行所
制版印刷上海丽佳制版印刷有限公司
开 本 889×1194 1/24
印 张 5 字数 40,000
印 数 1-3,300
版 次 2008年9月第1版
2008年9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5325-5067-8/G·455
定 价 20.00元
本书编撰人员
(按姓氏笔画为序)
尹荣芳 田松青 黄 涛 萧 放 盖国梁
前言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起源于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及秋社(祭祀农业神)活动,到宋代逐渐演变为全国性的大节日。在中秋节长期的演变流传过程中,人们根据各自对于中秋的理解,创造了五彩缤纷的神话故事,如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每个故事都脍炙人口,影响深远。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也是丰富多彩,具有多重意义。“八月中秋月正圆”,中秋之夜是一年之中赏月的最佳时间,家人们团聚一起,享用着月饼和美食。此时丰圆的月亮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全家团聚的喜悦和满足,同时也更加增添了对离散亲友的思念和祝福。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唱出了人们渴望家人团圆的共同心愿,而且显示出古代文人的宏大胸怀。
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五彩缤纷的民俗活动,使中秋节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其影响力仅次于春节。同时,中秋节还流传到邻近的韩国、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家,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节日。
目录
前言
一、中秋节的来龙去脉
1.中秋节的名称及其含义
2.中秋节的起源
3.中秋节的演变和发展
二、中秋节的神话传说
1.嫦娥奔月
2.吴刚伐桂
3.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
4.月兔和蟾蜍
5.月饼和糖芋艿
三、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1.祭月拜月,庆祝丰收
2.分享、馈送“团圆饼”
3.家人团聚
4.祈婚嫁子嗣
5.燃宝塔灯
6.账目清结日
四、文艺作品中的中秋节
1.古诗中的中秋节
2.词曲中的中秋节
3.小说中的中秋节
五、中秋习俗的现代意义
1.拜月与赏月
2.分享月饼、品尝秋收的喜悦
3.团圆庆贺
一、中秋节的来龙去脉
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的地位仅次于春节。中秋节的主旨是亲朋团圆庆贺。中国节日的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节期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月半时节的满月,常给人以圆润丰满的美感,中秋之夜更是一年之中最迷人的。农历八月十五,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玉露生凉,“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宋林光朝)。天上明月,人间情怀,人们围绕着中秋明月这一特殊天象,创造了中国人特有的月亮节、团圆节。祭月、拜月,赏月、玩月,走月、跳月,中国人的情感在如水的月光之下,表现得如此生动而浪漫。
1.中秋节的名称及其含义
中秋节,是仲秋之节,在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一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仲秋”即“中秋”。而在儒家经典《周礼》一书的《春官》篇中记载,周代已经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等习俗。因为此夜月色比平时更亮,故又谓之“月夕”;因为中秋节在秋季八月,又名“秋节”、“八月节”;因为祭月、拜月,又叫“月节”、“月亮节”;中秋家人团聚,出嫁的女儿回家团圆,因此又称“团圆节”、“女儿节”;仲秋时节各种瓜果成熟上市,因此又称“果子节”。侗族称中秋节为“南瓜节”,仫佬族称中秋节为“后生节”。人们在中秋时节欢聚赏月、祭祀神明、庆贺丰收。
2.中秋节的起源
关于中秋节起源,通常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对月亮的崇拜,一是源于古人在秋季为庆祝丰收而举行的祭祀活动。
一、中秋节起源于古老的月亮天体崇拜。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周易·系辞》上)日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日月的宗教礼俗。日月这两大天体,在古人的观念中代表着世界的两极,“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日月分别为阴阳的代表,在时间上分属日夜。同时日月也是构建历法体系的基础,季节上分属春与秋,空间方位上属东与西,五行中属水与火,二者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日月正常运行是宇宙和谐的保证,因此古人很重视对日月的祭祀。
殷人将日月分称“东母”与“西母”,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为朝夕必放(仿)于日月。”(《礼记·礼器》)这种朝日夕月的祭礼,据唐人孔颖达解释说,春分的早上在东门外祭日,秋分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因为秋分时节太阳几乎直射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所以月亮看起来又大又圆。这正如后人所说:“祭月祭日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
◆ 日神和月神
周人日月祭祀的方式是“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礼记·祭义》)。以坛、坎这两种物象作为日月的象征,坛在上,光明,坎处下,幽静。祭品为牺牲玉帛之类。
◆ 常羲浴月
春秋战国时,日月神分别被称为“东皇公”和“西王母”,《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沂南汉画像石中西王母与东皇公分坐在柱状物上(有说是昆仑山),西王母两旁跪有捣药的玉兔。此外,陕西绥德也出土过类似的画像砖。由此可知,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月精,水之灵府”的说法言之有据,后世的月神嫦娥即由西王母(最早名常羲)演变而来。
◆ 陕西绥德出土的刻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话说中秋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