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6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李怡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2014
数字版图书版权信息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李怡著.北京: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5.
CAEBN:7-001-000-60442303-7
分类号:文学批评概念 I2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045号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李怡 著
出 品 人:童之磊
责任编辑:朱厚权
出版发行: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东大街28号E座9层
邮政编码:100007
网 址:www.chineseall.com
首次发布:2014.5.6
更新时间:2014.6.27
上架建议:文学
本书由李怡授权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出版与发行,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或图表。本书电子版如有错讹,敬请读者指正,我们会及时更新版本。
电子邮箱:copyright@chineseall.com
北京中文在线数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为作者和相关机构提供数字出版服务。
纸质版图书在版编目数据
出 版 社:巴蜀书社
ISBN:978-7-5531-0259-7
出版时间:2013.6.1
目 录
导论 为什么追问“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 “现代性重估”中的“现代文学”
第二节 “现代文学”之惑与“民国文学”之议
第三节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第一章 重新定义的“文学”时代——现代中国文学总体特征
第一节 现代中国的“文学”定义
第二节 繁复的“传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所依托的“文化”
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概念
第一节 一点辨析:新文学的文体分类与“文化殖民”
第二节 “诗歌”:如何产生?
第三节 “话剧”的定名及反响:聚焦于1928年
第四节 “小品文”如何“闲适”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演进的思想概念
第一节 “民族”
第二节 “世界”
第三节 “进化”
第四节 “新民”
第五节 “心力”
第六节 “个人”
第七节 “自我”
第八节 “民主”
第四章 文学思潮、创作方式与批评术语
第一节 “写实”考:以1915年至1936年为中心
第二节 “自然主义”的坐标
第三节 “感伤主义”:泛用和误用
第四节 “诗的经验主义”是什么
第五节 “创作方法”的勃兴与式微
第六节 “纯文学”辨
第七节 “文学性”:在理论与实践之间
第八节 “公共领域”在中国
第五章 “革命”词语的专门史
第一节 多重“革命”内涵的重合与混杂
第二节 “意识形态”(Ideology)的流转
第三节 “革命文学”论争中的阶级话语
第四节 “大众”:如何建构?如何流变?——以《大众文艺》为例
第五节 “人民”与“人民文学”之衍化
第六节 一个口号的历史考察:“写真实”
第七节 “主流”何谓?
后记
导论 为什么追问“中国现代文学”?
第一节 “现代性重估”中的“现代文学”
对现代中国文学一切批评概念的追问都不得不从一个最基本的名词说起——现代。究竟什么是“现代”?在一个相当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缺乏对它的认真勘探,“现代”之思来自于一场批判性的反思,来源于“现代性”已经备受质疑的时代。
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启蒙不得不退潮之后,以质疑启蒙为起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开始在中国登陆,“重估现代性”便是这一文化颇具冲击力的中心话语之一。今天,对于“现代”的追问和重估在根本上影响着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影响着这一学科内部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方式,即便对于这种“重估”结论并不完全赞同的文学史家也开始认认真真地将“现代性”作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叙述语汇,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这样的“重估”思潮已经给我们的学科发展带来了什么?在这一来势凶猛的冲击之下,我们是否有必要重新检查我们既往的中国现代文学观,是否有必要重新思考我们业已形成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现代性:从“重估”开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对“现代”的自觉追问远不如这门学科一样历史久远。汪晖作为这一学科领域中的重要学者,他告诉我们的事实是,直到80年代中期,在他向唐弢先生请教何谓现代文学的“现代”时,唐先生也只是回答说,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的确,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乃至整个中国现代学术思想界对于“现代”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我们将自己完全置于启蒙主义思想大潮的80年代,在“现代意识”漫天飞舞的时候,其实我们很少对“现代”这一思想或概念进行全面而冷静的考察,引起中国学术界警觉并高度重视却是在90年代即“现代”及其价值已经遭受到了深刻的质疑以后,当然这种质疑首先并不来自我们中国现代文学界,这一源于“现代之后”的西方思想界的声音是经由“新锐”的中国文艺学界及当代文学界的“舶来”终于对贫瘠的90年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冲击的。
应当说,这一冲击首当其冲的对象就是我们的中国现代文学界,因为支撑着我们现代文学界的思想基础就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以后完善和自觉的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追求。今天,当这一目标本身都成了问题,那么我们用以判断“五四”新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标尺就显然大可怀疑了。甚而至于,连我们的研究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本身的价值与意义也因此而变得飘忽不定起来,“重估现代性”思潮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自新时期完形以来的一次重大的分化和调整。
正因为我们对于“现代”的考察与追问并不是起源于中国现代文学这一学科发展的内部,所以尽管这些新鲜的“现代性知识体系”极大地更新了我们固有的认识与思维,带给我们分析既往的文学现象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以及新的结论,但是,在今天看来,它始终还是无法克服那种与丰富的文学史事实彼此隔膜的状态,这种隔膜有时或许难以言明,但你却又实实在在地感受着它的存在。比如,目前在这一“现代性 ............
书籍插图: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书云 Open E-Library » 词语的历史与思想的嬗变——追问中国现代文学的批评概念 - (EPUB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