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华经典诵读 - (EPUB全文下载)

文件大小:0.52 mb。
文件格式:epub 格式。
书籍内容:

出版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挑选出一套真正适合儿童和学生诵读的图书,并以通俗、准确、实用、有效的方式呈现出来,是我们考虑多年的问题。一般来说,成人的记忆模式多是“先理解,后记忆”,可是孩子的记忆模式却多是“先记忆,后理解”,也许孩子在朗读、背诵这些经典时还不大能理解其内容,但是经过人生的沉淀和“反刍”,这些经典一定会给他们的人生带来巨大的助益。
基于此,我们精心策划编辑了“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图书,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经典、流传最广、最适合记诵的著作,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孝经》等。诵读这些经典,可以让孩子们亲近、熟悉经典,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素养,规范道德行为意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图书的体例设计力图实现功能的多元化,排版形式力图醒目美观,采取原文、注音、注释和译文相结合的形式。
原文依据权威底本,采用醒目的楷体大字,以保护视力。
原文全部加注规范的汉语拼音,其中在语流中容易产生变调的“一”“七”“八”“不”等字和轻声,都标注该字本来的声调而不标变调和轻声;通假字的读音标注其所通的字音,以与文中的字义相合。
凡原文中的字有对应繁体字的,在其下面一行用小号字体标出其规范的繁体字。其目的在于,利用儿童记忆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诵读的过程中识认繁体字,为他们今后阅读古色古香的繁体版国学经典打下基础。这也是本套丛书有别于其他同类图书的一大特点。
为帮助有兴趣了解文意的孩子读懂原文,为老师、家长指导孩子阅读理解方便,我们还在部分图书的每个章节加上了解读,并配有注释和译文。注释细致精准,不仅解释疑难字词,交代出处典故,还对疑难的句子进行串讲。译文明白晓畅,与原文和注解相对应,更便于孩子诵读之余进一步理解原文。
我们依托自身在传统文化出版资源方面的优势,此次精心打造“中华经典诵读”系列图书,希望能给孩子们带来美好的阅读享受,也希望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能留下一份美好的记忆。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1年7月
前言
一 《论语》的结集流传
《论语》,语录体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此书成于众手。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结集完成;经由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的代代传授,并逐渐将传诵的孔门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汇辑论纂以成书,因此称为“论(lún)”。然而由于没有固定的编者,此书也就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条语录就是一章,若干章合为一篇。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没有密切的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有些章句还重复出现。这种情况在中国最早的一批典籍中多有存在。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论语》传到汉代,出现了三种传本。今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书写)《论语》两家,即《鲁论语》二十篇和《齐论语》二十二篇(多《问王》、《知道》两篇)。两家所记文字颇有不同。又有古文(用先秦时期的六国文字抄写)《论语》一家,二十一篇(分《尧曰》篇“子张问”以下为另一篇),篇次、文字多与今文《论语》有异。1973年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可能是西汉中山怀王刘修的墓)中出土的竹简中,有《论语》一书,残存的篇幅不到今本《论语》的一半。但根据尾题残简所记各篇章数、字数来看,多与今本不同,正文文字与今本亦多不同。据此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论语》三家的分歧情况。汉初三家各有师承,到西汉末年,安昌侯张禹先后学习了《鲁论语》和《齐论语》,而将两个传本合一,篇目则以《鲁论语》为根据,号曰《张侯论》。张禹是汉成帝的老师,位贵学显,所以他整理的本子终行于世。东汉灵帝时所刻的熹平石经用的就是《张侯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论语》也基本上就是《张侯论》的传本。至东汉末,郑玄又以《张侯论》为基础,参考《齐论语》、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此本唐以后不传,有敦煌遗书本残卷,新疆阿斯塔那唐墓也出土过唐抄郑玄《论语注》残本。
《汉书·艺文志》,承袭西汉末年成书的《七略》而来,已将《论语》与《易》《书》《诗》《礼》《春秋》等经典一起著录在《六艺略》中,不过当时是作为传述经典的“传记”来看待。东汉熹平四年(175)刻太学石经,以正五经文字之时,还包括了《论语》、《孝经》,从此《论语》实质上已具备了经典的地位。到了唐代,《论语》正式列入经书。从宋代起又成为颁定的《十三经》之一,并在之后的很长时间中作为科举取士的考试科目。
二 孔子的生平简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先本是宋国的贵族,其五世祖孔父嘉因躲避宫廷祸乱,由宋奔鲁,定居在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小官,但地位较低。孔子三岁时,父亲死去,过着艰苦的生活,因此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见9.6章)鲁国是一个礼乐之邦,比较完整地保存了西周的文化传统(参见6.24章)。孔子自幼受到周文化的熏陶,成年以后又以好礼、知礼闻名(参见3.15章)。
孔子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经周游过许多国家。鲁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季氏逐昭公,昭公逃往齐国避难。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见12.11章)。齐景公想以尼溪封孔子,遭到齐国大夫晏婴的反对。齐国革新派也对孔子整顿宗法等级制度的主张不满,想加害于他,使他不得不返回鲁国。鲁定公初年,大夫季氏专鲁国之权,其家臣阳货又挟制季氏,国家处于“陪臣执国命”(见16.2章)的状况。阳货力劝孔子出仕(参见17.1章),孔子不仕,创办私学,从事教育。事实上,孔子的教育事业终生不辍,即使是周游列国之时也有弟子追随(参见11.2章)。
鲁定公八年(前502),季氏家臣阳货作乱失败,叛鲁奔齐,孔子始出仕,由中都宰而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时间约在定公九年、十年之际。大司寇主管司法,有相当的实权。孔子利用自己的职位为实现尊王忠君的社会目标做了些事情。他采取了不少伸张鲁君 ............

书籍插图:
书籍《论语--中华经典诵读》 - 插图1
书籍《论语--中华经典诵读》 - 插图2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EPUB源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版权声明:书云(openelib.org)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非盈利图书馆之一,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便捷地了解我们的文明。我们尊重著作者的知识产权,如您认为书云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参考版权保护声明,通过邮件openelib@outlook.com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您的合理请求。 数研咨询 流芳阁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书云 Open E-Library » 论语--中华经典诵读 - (EPUB全文下载)